环形电切术和冷刀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效果比较
2018-10-20
宫颈上皮瘤变属于临床中十分常见的一类女性疾病,包括宫颈增生、原位癌等[1]。在早期阶段宫颈上皮瘤变患者没有比较典型的症状,而随着病情不断发展,达到Ⅱ~Ⅲ阶段会出现白带增多、带血、接触性出血等情况[2],采取细胞学检查、病理学检查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发展成为宫颈癌[3]。近几年,用于宫颈上皮内瘤变治疗的主要手术方法为宫颈环形电切术和宫颈冷刀锥切术,其具有不同疗效[4]。本研究针对我院处于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的患者分别采取宫颈环切术和宫颈冷刀锥切术治疗,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按照对比治疗的方式展开,纳入病例为本院在2017年3月—2018年3月所接诊病例。按照随机抽选的方式,任取48例,给予宫颈冷刀锥切术,即A组,年龄45~68岁,平均为(53.02±1.02)岁,患病时间1~5年,平均(3.14±1.04)年。另取48例,给予宫颈环切电切术治疗,即B组,年龄42~69岁,平均为(52.21±1.37)岁,患病时间1~6年,平均(3.26±1.32)年。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A组 宫颈冷刀锥切术。取患者膀胱截石位,对其实施腰椎麻醉措施,进行常规碘酊着色,消毒铺巾,在其子宫颈涂药,对切除位置进行确定后在宫颈12点的位置做标记,选择病灶外缘0.5 cm的位置进行环形切口,将宫颈管作为轴线锥形切除病变部位,切除的椎高为2.5 cm,椎体宽取2~3 cm,手术后采取陈氏改良缝合法进行缝合[5]。
1.2.2 B组 宫颈环切电切术。让患者行膀胱截石位,对其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措施,进行常规碘酊着色,消毒铺巾,将患者外阴暴露,对其阴道及宫颈进行消毒,在患者宫颈和穹隆处涂抹卢氏液,对其病变范围进行确定,应用电切环,按照仪器情况对功率进行调节,在宫颈9点位置进行垂直加压后采取水平切割方式,在3点位置滑出电阻,进行有效止血避免出现感染[6]。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恢复过程中并发症情况、切口愈合时间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在手术过程中,用时为(27.83±1.02)min,B组为(5.92±1.38)min,t=13.929,P=0.023。在术中出血量方面,A组为(39.82±1.92)ml,B组为(9.34±1.23)ml,B组存在有明显优势,t=8.082,P=0.011。在切口愈合时间方面,A组为(43.23±1.73)d,B组为(29.34±1.23)d,t=11.576,P=0.021。在并发症方面,恢复过程中A组共计8例,而B组仅1例,χ2=14.982,P=0.000。见表1。
3 讨论
宫颈上皮内瘤变属于一类常见的女性疾病,其与宫颈浸润癌具有一定的关联[7],发病机制包括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微生物感染、吸烟等[8]。在早期阶段,宫颈上皮内瘤变症状不明显,通常到了Ⅱ~Ⅲ阶段才通过明显症状、细胞学检查对其进行确诊,而通过检查结果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十分重要[9]。临床中通常用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疗方法为宫颈环形电切术和宫颈冷刀锥切术,两种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疗效差异[10]。
本研究结果发现,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在术中出血量方面,A组高于B组,在切口愈合时间方面,A组长于B组,在并发症方面,A组多于B组,分析其原因,冷刀锥切术主要是对子宫颈病变的位置进行外向内呈圆锥形形状切下,该方法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Ⅰ~Ⅱ级可以根除,但其他阶段的病变治疗不彻底,并且冷刀锥切术会存在比较大创面,需要较长的手术时长,在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比较多,将直接影响到患者术后恢复[11-12]。而宫颈环切电切术在高频电波刀的作用下,可针对患者病灶部位进行有效清理,一般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术中出血量小,便于患者在术后较短时间内恢复,且该手术方案较为简单,费用相对较低[13]。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针对上述两种手术方案的具体效果展开对比,B组各指标均存在显著优势,由此可知宫颈环切电切术的优势,可作为临床首选。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