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编制人员现状及思考
2018-10-19任涛
任涛
摘要:随着高校职能的拓展,非编制人员在高校工作人员中的比重逐渐增加,高校非编制人员的管理面临新的问题,人员的诉求内容更加广泛,管理问题越发凸显。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规定,结合学校用人岗位实际,强化高校对非编制人员的管理工作,探索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关键词:高校;非编制人员;现状;思考
一、高校非编制人员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事业编制紧张,聘用非编制人员已成为当前各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作法,现高校聘用非编制人员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以某理工大学为例,现有在职在编人员4000余人,在职非编制人员就达1000余人。目前,高校非编制人员主要分配在以下岗位:一是安保、公寓管理、财务会计、后勤等服务人员,负责校园安全、公寓管理、收费报账、环境维护、物业服务、餐饮保障、车辆服务等工作。二是实验、教辅和行政管理人员。是指从事实验室管理、图书资料维护、机关行政管理和学院科研等工作的人员。三是同工同酬管理人员,即享受学校在编职工同类同级人员相应的工资待遇。这类人员多为专任教师、科研团队、重要岗位等人员,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双师型经历,突出的科研能力,中级以上职称或学校认定的专门人才。
二、非编制人员管理存在问题
非编制人员的用工灵活,已经成为高校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同时,非编制人员的管理问题也逐步显露。主要表现在:
1.人员归属感不强,事业心责任感不足。非编制人员在政治、经济上的待遇都不及在编人员,自认为是单位的“二等公民”,即使比在编人员干得好,也难享受在编人员的相同待遇。非编制的心理落差必将导致归属感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事业心和责任感,导致非编制人员流失率较高。
2.办公设备不能按需配备。按照相关规定学校的办公设施、设备、用品等根据在编人员规模核定,没有单独给编外人员的办公用品、设备核定量,造成编外人员办公设备的不足,影响工作效率。
3.教师资格证报考难的问题。教育部规定非在编人员不得报考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又是教学系列职称评选的必备条件,这一限制严重阻碍了编外人员的职称评选。
4.职称和职级并行难。目前只能依据人力资源公司通过以考代評的方式为编外人员评取中职以下的研究系列或工程系列职称,中职以上职称的评选仍为空白。同时,编外人员是否能参与职级的竞聘还需要组织部门的进一步探索与明确。
5.编外人员管理难的问题。一是用人部门“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意识淡薄,不能有效行使管理职能。二是部分编外人员考虑自己的多,考虑学校的少,考虑待遇多于对学校的贡献。三是编外人员抱团的多、串联的多,有小群体的发展趋势。四是部分编外人员不能正确对待辞职、解聘等问题,劳动纠纷不可避免。
三、如何做好新形势下高校非编制人员管理工作
一是积极探索总量管理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措施。在目前无法依靠编制增量来满足高校发展人才需求的情况下,可探索高校总量管理的模式,将非编制人员中特别优秀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管理能力特别突出的,如在规定聘期内年度考核为连续优秀的,晋升至副高以上职称的,获得相关人才称号的,职务晋升至副处等相应职级的等优秀人才纳入高校总量管理体系,使优秀人才享受与在编人员同待遇、同身份的政策福利,激发非编制人员的工作热情、创业激情,爱校热诚。
二是建立严格的录用、试用、绩效、考核等机制,确保人员能进能出。公开招聘非编制人员,确保人员素养符合岗位需求,充分考核试用期工作表现,采取绩效考核的办法,考量人员工作实绩和执纪情况,采取360度考核办法充分考核履职尽责、人际关系、工作能力等情况。建立能者上,庸者下,勤者奖,惰者罚的管理机制。
三是规范合同管理制度。临时性用工的订立临时用工协议,长期用工的一律签订劳动合同,依法为劳动者支付待遇和购买社会保险。同时用人单位与拟聘用人员签订岗位责任书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约定其任务和目标、工作要求、责任和权力、考核办法和待遇、主管部门和用工部门、工作环境、对外关系及上下级关系。
四是分类管理非编制人员。对人员的管理要区分总量管理人员、同工同酬人员、其他岗位人员。总量管理人员按在编人员管理办法执行,与学校签订劳动合同。同工同酬人员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采取人事代理或劳务派遣的方式进行聘用。其他岗位人员,一律采用劳务派遣的方式确定用工关系,依据岗位实际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
五是建立校内劳动纠纷调解机制。建立由用人部门、人事部门、高校工会和学校法务机构组成的联合纠纷调解机制。遇有劳动争议时,首先由用人部门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劳动者可向人事部门反映和向高校工会申诉,最终由高校工会牵头进行调解,合法、依规的保障双方的权益。
六是购买社会服务,提升服务水平。高校的安保、校园绿化、卫生保洁、设施维修等非编岗位,不需要较高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素质,学校可通过严格招标,选择资质好、服务优、价格廉的相关公司等提供服务。变非编人员聘用为向社会购买服务,减少非编人员管理成本、培训周期,降低了劳动争议风险和用人成本。
四、结语
只有加强高校非编制人员的管理工作,依据《劳动法》进行合同管理,探索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才能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霍丽慧.新时期高校编制外合同聘用人员管理工作探讨[J].科技信息,2009(13):519-569.
[2]肖细军,黄加文.高校非事业编制用工管理探究[J].人才开发,2004(4):28-30.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