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及当代价值

2018-10-19孙文彩

智富时代 2018年9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

孙文彩

【摘 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从历史实际出发,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从农村开始进行武装斗争,最后夺取城市及全国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从初步形成到最终形经历一个漫长过程。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当代价值

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一度退出革命,城市小资产阶级也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但是中国革命却仍然能够坚持下来并不断得到发展,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紧紧依靠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深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战争。

从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的这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系统总结井冈山和赣南、闽西根据地的经验,汲取其他根据地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探索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础

在1927年10月底,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始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促进了革命发展的燎原之势。然而在农村革命根据的初创时期,四周笼罩着白色恐怖,根据地屡次遭到强敌的围攻与破坏,斗争环境艰苦异常。党内有些人对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怀疑,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1928年5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初步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同年10月,毛泽东为湘赣边区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写了题为《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的决议,即后来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毛泽东指出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从而红色政权继续发展是毫无疑问的。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实事求是地深入分析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以及未来的前景。在《井冈山的斗争》这一著作中,毛泽东首次把武装斗争、根据地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具有科学内容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这两篇著作深刻地分析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三者紧密结合为基本内容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因此,在井冈山时期虽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但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党和毛泽东都还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在理论上还没有作出较为科学的、完整的概述。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初步形成

1929年初,为了打破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围攻,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率领红四军主力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推动革命形式向前发展,全国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有了很大发展。但这时党内 、红军内有些人仍然对革命充满怀疑,主张流动游击。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林彪等人的右倾悲观思想,给他写了回复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在信中批评了上述错误思想。

首先,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1]以小块的红色政权为基点,注重小块革命根据地量的积累,然后逐渐实现将小块革命根据地连成片,最后攻占中心城市,进而夺取全国政权,实现革命质的飞跃。所以实际上毛泽东已经形成“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其次,毛泽东深刻认识到根据地政权建设、土地革命以及人民武装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三者缺一不可。他也从已建立的革命根据地积累的经验出发,进一步阐述了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以及土地革命三者互为一体的内在联系。

最后,毛澤东提出政权的发展是波浪式向前扩大,反映了他对中国革命将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艰苦的斗争过程的正确认识,对中国革命未来趋势的正确判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泽东总结各个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的经验;进一步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深化了对农村革命根据意义的认识;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这也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正式形成

1936年12月,即在土地革命的后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正式形成,主要是以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为标志。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毛泽东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作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强调中国革命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艰苦的斗争过程。

基于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规律的深刻认识、对“左”倾机会主义的批判、对中国革命的道路的分析出发,就明确指明了中国进行的武装革命应该按照中国革命战争规律走中国式革命道路。要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行长期的反“围剿”战争,等到敌我实力发生根本性变化时,再攻占大城市。这是根据中国的是实际情况出发,确立的中国革命的道路,这与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分析形势时,不应当从可能出发,而应当从现实出发” [2]是完全契合的。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当代价值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探索与形成是一个充满艰辛的历程,为克服党内在思想上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领导人强调只有调查,才有发言权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要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革命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重要论断。对于加强党内思想建设、丰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都具有积极作用。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探索与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他们在寻找中国革命走向复兴的正确方向,探索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向实事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走的是以农村为基点向大城市推进的道路,在当下夺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等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党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实现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运用、发展的伟大创举,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伟大结晶。在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实事求是精神、艰苦奋斗品质、首创精神品格等,都对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及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8.

[2]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