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校护理学科创新发展的思考
2018-10-19徐霞鲁芳袁媛
徐霞 鲁芳 袁媛
摘 要: 随着护理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一级学科,护理学科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我校也进入了专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在全球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医药卫生事业改革攻坚的新形势下,护理学科如何适应大环境,借力发展,科学研究和完善护理学科的理论与实践[1],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据此提出一些个人思考。
关键词: 护理学;学科创新;思考
1.我校护理学科发展的现状
我校作为国家首批护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国内首个自主设置创伤护理学博士二级学科点、护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军队军事护理教育训练中心、军队创伤护理临床示范基地、重庆市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形成了护理临床、教育与研究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以创伤护理、急危重症护理为引领的相关学科处于国内领先,人才队伍的知识、年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为军队和社会培养了大批护理人才。但科研水平整体不高,教学改革尚未形成体系,专业领军人才培养与引进困难等问题突出,与其他学科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2.影响我校护理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科学研究基础薄弱是制约我校护理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护理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护理人员自身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课题申报渠道不宽、科研经费不足、科研管理机构对护理学科重视不够是普遍现象。在面临同样困难和问题的同时,我校护理学科的研究方向特色优势还不够凸显,尚需进一步凝练。目前,我校已形成了创伤与危重症护理、灾害与急救、护理心理、护理教育和老年护理五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但仅有创伤与危重症护理形成了特色优势。其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科研观察力缺乏,临床护理研究资源利用率低,科研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2.2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力度不够是制约我校护理学科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我校在现有模式下虽然培养了部分高层次护理人才,但军事政治类课程设置过多与护理专业特色课程偏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知识掌握好、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3]。学院教学与临床教学结合不够紧密,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对学员综合应用能力、评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等内涵的培养重视不够,需努力构建医学、护理与人文相互结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专业特征凸显的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
2.3 学科建设发展的要求与相应的政策支持不匹配是制约我校护理学科创新发展的直接因素。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制度的支撑,更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国内的高水平大学护理学科相比,我校护理学科缺少杰青、两江学者等领军人才,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数量偏少,学科整体影响力在全国护理学领域不够大。造成此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校隶属军队体制,学科建设经费来源相对单一,人才的选拔、引进、培养以及平台建设和对外合作交流等学科发展的关键环节,受政策制度诸多制约。加之近年来军队调整改革,护理队伍中许多工作突出、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和临床护理骨干流失,造成了人才短缺、培养困难、引进受限的困境。
3.对策
3.1 注重顶层设计,强化学科规划和学科评价。学科规划是学科建设的依据和蓝图,对学科建设发展进行了宏观定位,学科规划编制的科学性直接决定着学科建设的成效。学科评价则可以客观地判断整个学科的学术地位、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是否保持和发展,分析其优势和所处地位的变化、今后的发展空间及需要攻克的发展瓶颈,从而加快学科规划的实现[4]。要科学编制学科规划,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科学定位、凝练方向,明确近期和中、远期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完善学科综合评价与考核机制,坚持重点评估与全面评估相结合、定期评估与动态管理相结合、学科水平评价与学科主任综合考核相结合,强化科学贡献和创新成果的评价导向,促进学科建设良性循环。
3.2 创新机制,提高学科发展核心竞争力。把握学科交叉融合渗透的新特征,着力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整合优势力量,促进一流成果产出和一流人才培养。完善科教协同机制,加强护理教学、科研与临床护理实践的协作,推进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建立稳定的学科经费投入机制,按照“需求、团队与平台有机结合”的一体化建设原则,持续加强学科质量内涵建设。
3.3 深化教育改革,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删减部分军事、政治和基础医学类课程,增加专业课程比例和特色专科护理课程,更加体现护理专业化特点。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推开翻转课堂、专题研讨、文献导读、小班课教学和床旁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评判性思维。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加强MOOC、视频公开课、微课程、教学案例库等优质课程建设,建立通识与专业、理论与实践、医学与人文有机融合的新型课程体系。健全完善教学绩效考评、联教联训、教学督察等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常态化教学评价机制和开放共享的办学机制,探索专科化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更精、更专的高级护理人才[5]。
3.4 加强人才培养,优化人才梯队。人才是学科发展的根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学科发展的基础。完善学科团队发展机制,实行分层级管理、选拔与培养,增强团队凝聚力。加大护理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引進力度,实施精准化人才引进扶持策略,为他们干事创业提供持续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加强中青年科技骨干培养和动态跟踪管理,择优持续重点支持,提升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促进优秀青年快速成长。强化临床护理教师队伍能力素质,创造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干的良好氛围,努力构建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过硬、效能显著的高水平护理专业学科梯队。
3.5 积极开展护理研究,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是推动护理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基本活动。要以解决护理学科前沿问题为核心,加强对护理基础理论和护理方法、技能、手段,以及护理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的研究。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探讨护理学二级学科体系的设置规律与特点,拓展现有学科方向的深度和广度,助推临床护理应用学科发展。设立预研项目“创新基金”,作为重大课题的启动资金开展预研工作,强化科研过程管理,为高级别科研项目获批奠定基础,提高科研质量和产出效益。
参考文献
[1] 谢红.护理学科未来发展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527.
[2] 张艳,谭静.影响我系护理科研发展的因素及建议[J].护理研究,2008,22(10):2803.
[3] 殷磊,蒋晓莲,袁璐.探索紧密结合临床的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J].中华护理杂志 2001,36 (10 ):773.
[4] 弭凤玲,王新娅,岳文涛,等.医院学科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健康教育,2016 ,32(2):189-191.
[5] 章雅青.护理学科的发展与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6):695.
通讯作者:鲁芳(1982-09)女,湖北咸宁人,陆军军医大学护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护理教育、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