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
2018-10-19吴婷
吴婷
一直以来,无论是中国经济学界还是国外经济学界,一直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中国没有形成自己的“经济学”,没有任何一个经济理论能够系统的解释“中国奇迹”,那是因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学者大多采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他们的范式是人——市场——政府,起点是研究人的行为,由人多了就有了市场,当市场无法解决某些问题时才有了政府,那是因为西方是先有了经济现代化后来才有了资本主义政府。而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是基于“一穷二白”之上的,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大都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因此我们的经济建设的轨迹实际上是从党——政府——人——市场到人——市场——政府的一个转变的过程,俗称转型经济学。所以套用西方的研究范式,只能解释部分市场现象,而不能从根本上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性质、方向、基本宗旨以及由此决定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方式、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确定。换言之,也只有认清楚中国的国情、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方式、发展战略才能更好指导我们进行经济建设。
当前,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国家都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然而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首要的就是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变成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虽然中国现在已经是GDP总量第二的大国,而且是“制造大国”,但是中国生产出来的东西仍然不能满足本国人民的需要,否则中国人不会那么热衷于“海淘”、“代购”,那么热衷于把国外的百货商店“一扫而光”,这也进一步说明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什么时候才能度过这个阶段?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等我们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后,中国将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将得以实现。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其实就是一个探讨如何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之间关系的过程,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正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无论是计划还是市场,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各有特点,又都不是完美的。以计划的手段配置资源的特点在于,自觉性、事先性和宏观性,而以市场手段配置资源的特点却与之相反,他是一种市场自发的行为,具有事后性,而且更加微观。这就决定了两者的各有优劣,计划经济的优点在于宏观调控层面,更有利于短期重点建设大型的项目,更有利于进行宏观统筹规划,能够对收入分配体制进行有效的调节,而缺点则在于如果计划太容易脱离实际,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并且由于分配时过于平均大大降低了经济主体的内在动力,从而造成了效率的低下。而市场经济在微观层面有着先天的优势,资源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自发的合理的有效率的配置,而且有助于促进技术进步和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但是市场经济也绝不是万能的,市场配置过程中也存在盲目性、滞后性的问题,并且经济的很多领域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而且竞争最终会走向垄断,并且由于资本的贪婪的本性,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
但是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意识到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在我们的早期是选择了计划经济的。我们最初选择计划经济的原因在于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初,我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的薄弱、现代工业少、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低、社会利益关系单纯,所以客观条件决定了我们可以建立计划经济,而从主观上来看,当时理论界普遍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将社会主义简单的等同于计划经济。此外,还有外部环境的因素,50年代,我们向苏联学习,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而计划经济体制并非全然是坏事,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做出了一点点贡献。不利的方面很多,包括政企职责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以及平均主义严重等问题。有利的方面则包括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下建立了许多工业大项目的优势,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我们看到这其实都是农业反哺工业的结果。所以在接下来的一定要调整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关键是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建立一个服务型的政府。那么如何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呢,目前需要增强的方面包括培育竞争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而需要弱化的部分包括,垄断、市场壁垒,政府要见证放权,要退出一些竞争性较强的领域,不能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
二、新常态、新理念和新发展
1.經济新常态
习总书记在2015年提出“经济新常态”就是因为中国经济“做不到”也“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GDP增速从2012年起告别了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已成必然趋势。中国经济必然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
2.推进供给侧改革,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当前必须从供需两端发力,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用供给侧改革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是宏观政策思路的实质性转变。
首先,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其次,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第三,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第四,要从生产端入手,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第五,加快推进国有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发挥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性作用。第六,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第七,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第八,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第九,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的重大决策。第十,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上来,抓紧抓好抓实,切实取得成效。
3.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新一轮变革。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未来要把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首先,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推动质量变革。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必须转变观念,适应新时代消费需求的变化,创新技术与商业模式;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要明确主攻方向,切实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必须要符合中国国情。其次,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效率变革,关键在于发展实体经济,根本途径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第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动力变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