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本为例探究中国装配式建筑推行的关键因素
2018-10-19陈慧芳
摘要:同为亚洲国家的邻国日本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开始发展装配式建筑,迄今已半世纪有余,在此过程中,日本积累了许多关于装配式建筑生产与建造的经验。目前,中国正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亟需参考经验。本文以日本为例,分别从政策、技术、市场、设计等以下各方面,探究中国装配式建筑推行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日本住宅发展;中国住宅现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型的建造方式已不能够满足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由于传统型的建造采用现场施工的方式,其资源高消耗性和高环境污染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在此情况下,发展低碳的装配式建筑是大势所趋,装配式建造模式也将成为未来建筑市场的核心建造模式。
1.装配式建筑的定义及其优点
1.1装配式建筑的定义
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型建造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建造住宅,将所需构件在工厂预制并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
1.2装配式建筑的优点:
1)产品标准化,缩短工期
构件可在工厂预制,按照标准统一化生产,降低了不确定因素,使产品规格、品质得以统一。同时免去了现场浇筑时大量繁杂的工作,减少了施工时间,可大大缩短工期。
2)提高施工现场整齐性
构件预制完运达施工现场进行连接,减少了施工人员,同时构件在场地中可整齐堆放,避免施工现场的混乱情况。
3)环保低碳
减少了施工现场的湿作业量,避免扬尘,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大幅减少建筑垃圾,降低工地噪音,预制模型的统一避免木材大量消耗,节约资源。
2.日本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及促进其发展的显著因素
2.1日本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
二战后,日本进行战后经济恢复,期间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住宅需求量显著增长,同时传统型的住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战后劳动力数量急剧减少,制约了传统型建筑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日本建筑界研究了大量方案,为后来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早在1955年,日本就出台政策,制定“住宅建设十年计划”,1961年实施“住宅建设五年计划”,1966年正式颁布“住宅建设计划法”,并且在后续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政策中,落实住宅的标准化建设,建立优良住宅部品认定制度对住宅的综合性能进行审查。
1960至1990年间,日本新增装配式建筑占新增住宅的比例上升了20%,1990年升至25%~28%,此后还在一路增长,同时,住宅建设也从满足基本住房需求阶段转入功能完善阶段。
2.2促进其发展的显著因素:
1)社会需求。
由于不断增长的人口使住宅的需求缺口加大与劳动力下降约束传统型建筑的发展,日本不得不探索新型的建筑模式以解决此间矛盾。装配式建筑由于其可在工厂预制、规模化大量生产的优点,成为日本发展新型建筑模式的不二之选。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调控着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社会的大量需求是装配式建筑高速发展的至关因素。
2)政府引导。
日本政府不仅在强制立法方面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同时也在技术方面给予支持,在经济方面给予优惠。通过制定一系列技术标准,如建立统一模数标准、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协助企业改革创新,适应发展的潮流,提升行业水平。
3中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制约因素及解决建议
3.1中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
早在半个世纪前中国已开始发展装配式建筑,但由于技术的限制和缺乏国家的引导支持,发展情况不如人意。以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普及程度低,技术标准落后。其中,设计水平、构件精细程度低等均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传统建筑业亟需转型,劳动力成本上升,预制构件质量加强等诸多因素,使得装配式建筑的应用重新升温,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实现进一步发展。
3.2制约因素及解决建议:
1)缺乏政策引领
行业的发展往往离不开政府的规划与支持,行业改革创新初期,由于难度大、收益小,企业普遍不敢迈出改革的步伐,此时便需要政府出面,通过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规范,从技术上引导企业创新,从经济上给予优惠和补助,引领行业发展。
199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尽快完成住宅建筑与部品模数协调标准的编制,促进工业化和标准化体系的形成,实现住宅部品通用化;积极开发和推广使用装配式板材。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2016年9月,國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产业调整升级,同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不同城市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2017年5月,住建部《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提高到50%,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
可以看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是我国目前建筑业发展规划的重点,随着政策的陆续出台和国家的扶持,更多企业敢于迈出改革的步伐,在创新中谋发展。
2)现存技术制约
相比于日本完善的技术规范,我国还存在许多不足,如缺乏标准的模数体系,无法实现构件和部品的通用化生产;技术体系集成度低,缺少完整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与体系,无法对构件的合格性进行统一检验与要求。同时,由于我国近几十年均在大力发展现浇钢筋混凝土技术,虽然此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也因此忽略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在技术上与别国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差距,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弥补。
介于此,国家应出台完整的部品通用体系,对部品和构件的合格性检验做统一要求;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材料的质量和住宅成品的质量,以促进技术的发展。对外开放学习,缩小与拥有先进技术国家之间的差距。2016年8月,住建部《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指出,要加强信息化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企业建造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BIM技术,对建筑生产过程进行集成化、信息化的管理,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工期。
3)市场需求低
价格是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研发,高研发成本不可避免,同时因为我国现阶段装配式建筑规模较小,市场小,无法对成本进行有效均摊,形成市场良性循环。
此外,公众对于新型的建筑模式缺乏充分的认识,一味认为装配式建筑安全性低,不敢采用,公众对于装配式建筑的误解也是其难以推行的重要因素。
针对成本问题,许多城市已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对企业给予经济上的优惠,在上海,提出符合条件的装配式建筑可获得每平方米100元的补贴,在北京,满足条件的项目可获得一定的规划建筑面积奖励,通过政府部门出台措施,以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形成行業集约化、规模化,从而降低均摊成本。在公众认知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公众错误的观念,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4)设计落后
由于设计水平低,现阶段无法在设计时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传统设计院缺少项目经验,对新兴的装配式建筑不了解,导致设计无法按照装配式建筑的特点来进行,以至于无法降低后期成本。
国家于2014年出台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设计人员可依据规程和标准,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深入挖掘,进行项目的深化设计,使设计符合标准、符合规范、符合实际、符合需求。
结语:
为了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号召,满足环保、低碳、节约资源的要求,建筑业发展装配式建筑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新建建筑装配式建筑比例仅有3%,距离“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达到30%”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政府带领企业求创新、谋发展,不断提高设计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对装配式建筑进行推广应用。本文以日本先进的装配式建筑水平为例,从四个制约中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因素为切入点,提出建议,供装配式建筑的推广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陈慧芳(1997—),女,福建省福鼎市人,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主要从事房地产经营与开发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