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促写读写相长

2018-10-19陈荷伊

求知导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词句语感习作

陈荷伊

摘 要:文章对小学生朗读与习作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逐渐获得语感。当学生的语感越来越强时,写作能力也会随之提升。教师平时在课堂上需要把学生的读书抓牢抓实,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建议从赏读、美读、乐读、背读下功夫,以读促写,使朗读和写作成为互相补充的有机体,从而达到读写相长。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朗读,尤其是大声朗读,是获得语感最好的方式。

一、赏读

“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来说,非常适合。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营造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其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正如,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越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越强烈。

二、美讀

美读是习作教学中一种高层次的审美的读法。因为文章是审美载体,在教学中师生对课文的把握是审美活动,而且是一种审美情感的共鸣活动,要达到审美情感的共鸣,应该提倡美读。美读的方法可以从提倡吟诵、加强语感和调动想象等几个主要方面展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日出日落,学生再熟悉不过了,但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却写了《海上日出》,以精湛的习作方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是一篇写景的佳作,通过对海上日出不同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课文是按照“我”在不同天气里观看日出的过程来记叙的。通过美读学习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文中对日出过程的描写,对不同情况下太阳的形状、光亮、色彩、动态及周围事物的状态描写都十分准确、生动、传神,这一切又都离不开作者观察的精细与深入。

三、乐读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我认为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所以,根据阅读喜好,选择阅读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四、背读

引导摘记好词好句:先写题目,再记词,如果是含义深刻的词,还可以把它的意思也摘抄在笔记本上。不久,会发现自己已经读了很多故事,积累了很多成语。还可以把读书卡片制作成各种有趣的形状,如毛毛虫,在每节身体里写一个故事的名字,毛毛虫长得越长,就说明你读的故事越多。 背诵好的段落,可以用在平时的习作中。对于一些优秀作文,还可以引导学生分类读,比如,把作文分成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几类来阅读。在阅读同一类作文时,还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仅就习作中的“读”谈谈个人的见解。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科学地将朗读与习作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为习作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素材空间、习作灵感,又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提高。

读—写—读—写,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互惠互进的过程。在进行“以读促写”训练时,学生的知识不断积累,思维能力不断开拓,通过“以读促写 读写相长”的方式,在写中悟道,使朗读和写作成为互相补充的有机体。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化品位、人文素养乃至整个精神世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词句语感习作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