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战略

2018-10-19胡竣钦

智富时代 2018年9期
关键词:崛起

胡竣钦

【摘 要】在外交学学科建设和对外战略构建中,应该重视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理论的借鉴作用,同时,保持合适的距离。未来中国对外战略的制定应该寻求利益政治与规范政治的契合与统一。崛起后的中国应该寻求差别战略与模糊战略,既牢固把握现有的权势地位,同时也应创建新的国际关系理念,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利益和全人类利益。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外交学;崛起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外交战略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国际发展大势,着眼中国发展新要求,立足人类发展新目标,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坚持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中国外交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我国外交思想实现创新性发展,并形成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创新性、开拓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新战略和新思想。在国家行为体交往结构层面,承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秉承亲诚惠容理念、构建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周边国家关系;秉承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秉承坦诚务实原则,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

(二)外交基本原则

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原则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实质内容具体表现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新时代要求和特征的“新五项基本原则”,即互相尊重他国主权、领土完整和人权;互不干涉内政,尊重他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

权利;互相尊重他国的文明,坚持不同文明之间包容互鉴;维护公平和正义;合作共赢。

(三)外交主要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外交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就是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构建”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核心工作,其目的在于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发展。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要任務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特征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中国仍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新时代中国外交以服务于国家建设和发展为中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两个基本点”指新时代条件下坚决维护中国合法正当利益,同时谋求和促进其他国家的正当利益。

二、国际关系理论的流派

(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

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长久而深入的思考。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

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吉尔平认为,除了国际政治方面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到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在国际安全方面,他强调只有提升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在内的整体实力才能更好的获得安全。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强调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追逐权力而互相竞争,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国际冲突,只有获得权力最大化才能尽可能地确保自身安全。

(二)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安全观

“强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难”仍然是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切实感受。自助、结盟、集体安全等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径。理想主义学派认为:除了战争,国家还可以通过和平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安全。以一战为界点,国际关系的理想主义传统开始转向现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与现实主义相比,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更加注重集体安全和相互依赖。理想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建立国际组织、健全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确保和平和安全。

(三)建构主义的安全观

建构主义认为,“安全困境”是主体间相互建构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被解构。而解构“安全困境”就是靠建构国际“安全共同体”。这种“安全共同体”是建立在“一国为大家,大家为一国”的国际政治文化基础上的。通过建构国际“安全共同体”,一国安全为另一国的不安全的恶性循环就此打破,国家安全的相对性转变为绝对性。你之安全即是我之安全,与“你之安全即为我之威胁”的“安全困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国家安全不再是竞争性的,而是合作性的。通过国际“安全共同体”可以有效的解决国际冲突实现国际和谐。

三、中国外交主要战略与战略目标

(一)坚持外交服务于国家发展

我国正处于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依然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在资源分配、地域差异等方面仍存在结构性矛盾,迫切需要国家继续坚持经济建设的基本点,继续创造良好、和平、稳定的周边和国际外部环境。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现阶段我国最大的内政问题在于谋发展,最大的外交问题在于求和平。发展依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外交需要继续营造和平环境、创造发展机遇,拓展活动空间,维护国家权益。

(二)逐步完善外交布局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格局的外交布局成为迫切需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这被普遍认为是过去几年年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我国会继续推进大国关系,构筑总体稳定、相对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避免零和博弈,突破冷战思维,建立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结伴代替结盟、以合作代替孤立的“新型大国关系”,继续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继续积极参与并推进战略伙伴关系,加强同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继续坚持多边外交,倡导对话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大作用。

(三)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行动

在经济方面,实施“一带一路”,使沿线各国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便利车;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APEC北京会议上倡议建立“亚太自贸区”实现亚洲太平洋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贸易自由;建立“中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带动周边国家发展和繁荣。在政治方面,积极提供世界问题解决方案,促进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的解决。在亚信峰会,习近平提出“新亚洲安全观”,倡导构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倡议上海合作组织,共同应对国际恐怖主义;积极斡旋调解阿巴冲突、巴以冲突、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以及朝核问题,派出维和部队积极维护地区和平;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救援,帮助非洲应对埃博拉疫情、参与尼泊尔地震救援;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体系变革,推进世界贸易组织、气候变化谈判,推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改革。

(四)中国外交战略总目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的总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世界使命”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最鲜明特色就是时代性,即顺应时代潮流,这是中国外交最能超越其他大国外交之处。一个国家的外交首先要为本国利益服务,中国亦如此。但是在旧时代,西方列强在获取本国利益时,常常以牺牲别国利益甚至世界整体利益为代价。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的总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世界使命”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解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是拥有世界情怀的政党。十九大报告在外交部分开宗明义地宣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四、国际关系理论下的中国梦

目前的国际关系理论系统仍是西方的话语体系。如今西方世界自身仍危机重重难以有效摆脱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阴影,面临着对自身理论和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时至今日,西方有识之士也纷纷认识到,西方世界缺乏应对世界不确定性的持久动力,主导世界五百年的西方知识体系很可能将难以为继。世界寄希望于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再全球化”期待着中国能够开辟出西方理论之外的“第二条道路”。换言之,世界需要中国梦,全球治理的文明视角、国家经验为中国新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可能。这就是我们理论自信与自觉的根本源泉与不竭动力。随着中国崛起从器物、制度层面向精神层面推进,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梦将有望通过充分塑造“全球中国”身份的过程得以实现。概而言之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梦包括三重境界:首先复兴中华原生文明——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梦的逻辑起点应当是中国的文化道统与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其次,包容西方文明——摈弃对西方“普世”价值的盲目膜拜及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路径依赖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的中国学派。中國国际关系理论要去西方化、去美国化但我们也并不排斥美国梦、欧洲梦。最后,创新人类新文明——引领“后西方时代”,着眼人类文明永续发展,从根本上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诞生确立道统。新型大国关系是继和平发展、和谐世界后中国又一国际关系新理念,巳经体现出中国超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自信与自觉其理论构建过程可能是国际关系理论中国梦的重要尝试与突破口。

五、结束语

21世纪的世界,仍将是一个不太平的世界。但是,随着中国等一批新兴工业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和中国的和平崛起,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必将受到进一步的制衡与遏制,中国关于对外开放、不作超级大国、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搁置争议、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和主张,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和认同。

【参考文献】

[1]傅耀祖.关于建设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几点思考[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05):57-63.

[2]张森林,吴绍禹.关于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04):4-6.

猜你喜欢

崛起
西汉关中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从英国脱欧看民粹主义“崛起”
城市实体书店崛起的实证探析
新兴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特色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