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的发展策略
2018-10-19侯明楠
侯明楠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 2018) 9-027-01
摘 要:随着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深入,我国文化产业也日渐繁荣,其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总体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走势良好,并对我国特色}土会主义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想要在短时期内看到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是不可能的,这需要借助文化艺术管理的优势,以及长期的坚持才能够实现。
关键词:文化产业 艺术管理 发展策略
文化藝术管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就是文化艺术管理。要大力加强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对于传统的文化产业在今后文化产业发展中应加以重视。
一、重视文化艺术管理的要素
当前,很多精品文化产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电影《阿凡达》等都是文化艺术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结晶。文化产业发展的力量源自于文化艺术管理者。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特性,要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创造出更多的精品,就要不断创新,加强艺术管理。在这一点上,很多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艺术管理手段,韩剧之所以受人追捧,与其国家的文化艺术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好菜坞的经典大片不断在人们眼前出现,足以证明文化艺术管理者的策划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二、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视域下艺术管理的创新思路
(一)依靠社交渠道,促成艺术在线交流环境
在我国互联网信息科技力量不断发展的形势之下,给予了广大艺术文化工作者更为广阔的平台,不仅为其提供了更为快捷便利地交流互动平台,还能够构建更为有价值的艺术体系,让艺术文化产业在新时期得以更好地发展,并有战略价值地为艺术文化产业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二)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达到全方位展示艺术品的效果
在过往的艺术文化产业展示交流中,往往只能借助现实性的舞台。但随着我国互联网和可移动设备的不断发展,以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为艺术展示贡献了更多的舞台。例如,绘画艺术作品、舞台剧艺术作品,都能利用视频、图片等载体,在各种不同的新媒体平台上加以展示。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加持之下,不仅在展示的方式更为简单便利,也能够更好帮助艺术作品的传播普及工作,让更多的群体获益参与体验。
(三)运用电子商务形式,达成在线交易艺术品目的
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各项产业贸易获得了更多的便利,艺术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在全新的艺术作品交易平台之中,不仅能够完成艺术文化的传播,还能与之同时完成艺术品的交易工作,为艺术品的进一步传播共享一定的力量。除了常规的定价交易和拍卖交易以外,电子互联网平台还可以采用预定、定制的方式,进一步做好交易工作,满足更多群众的需求。
(四)实现信息化的艺术管理模式
除了传播以及交易工作以外,在艺术管理工作上也要积极引入信息化科技力量,相关的职能单位可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艺术作品和产业的信息库,将各个艺术品的信息纳入数据库之中,从而便于对其调度和查询整理工作。此外,通过现代化的信息财务系统、人力系统等,都能为艺术产业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确保文化产业在越发激烈的市场中保有一定的竞争力。
(五)完成艺术管理全局化意识和最佳管理成效的目标
以互联网信息平台作为载体,能够更好帮助各文化企业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切实激发各文化产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实现高效、高质量的管理作业。
(六)个性化艺术创作者的创新管理模式
通过加强艺术管理人员与组织之间的联系,不仅能够切实提升管理组织的合理运营,还能够进一步激发文化产业人员的创造性,以求进行更多的文化产业创新。也只有制定更具备个性化的管理方式,才能保证文化产业者更好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七)加强人才培养
首先,各文化产业工作者必须加强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以期更好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其次,要深入了解我国群众的艺术品接纳范畴,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设计工作。再次,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与之也带了我国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全球范围的多元化文化正不断冲击我国原有的文化产业。但随着也带来问题,在进行新兴文化的输出传播的工作同时,相关职能单位也不能忘记我国传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工作,确保我国的优秀文化瑰宝得以在新时期更好发展。
三、结语
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获取利益的同时不难遗忘社会效益,应当做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将体制改革和技术革新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提升文化产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对于国外的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取其精华,更为重要的是要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不可轻视,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虽然比较晚,规模还不够大,但是我们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科学管理,可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陕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杰舜.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结合亲和力作用论中国民族团结原因分析之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 (04):77 - 79.
[2]杨颖.论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J].甘肃农业,2015 (06):65 -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