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维度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10-19胡莹

西部论丛 2018年11期
关键词:共同体外交命运

胡莹

摘要:从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到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再到如今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的外交政策方针的提出,不仅仅意味着中国对外政策的改变,也暗指世界格局的变化。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究这三个外交理念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与发展三個世界划分理论内在规律

自十八大以后,中国领导人逐步向世界解释和阐述我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纵观中国建国以来,从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到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判定,这种新理念的提出对同时期的中国外交政策有着重大的影响,甚至左右了中国未来的发展,三种理论间有着紧密地内在的联系,是历史的传承,也是政策的延续。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上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的变化围绕美苏两国之间的矛盾展开。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格局逐步从两极化向多极化迈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1971年10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使得第三世界国家的声音在联合国的舞台上得到充分表达。其次,印支人民、阿拉伯国家、非洲人民、拉丁美洲国家的反霸权主义浪潮此起披伏。

二西欧与日本的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尤其是战后的日本注重经济发展,从1960年至1980年期间,日本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从3.6%提高至10.2%,而同期美国所占比重从44.9%下降至22.9%。

三美苏两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两个阵营。两国的政治影响力渗透到世界各地,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几乎囊括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此外,美苏两国的军事实力也远远超出其他国家。

出于对上述因素的思考,毛泽东于1974年2月22日,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指出:“ 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提出,形成了对当时国际格局的新判定,是引领外交政策的奠基石。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中国外交理念提出了基础性的指导。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要同全世界的第三世界国家共同发展,互帮互助。

第二,为中国外交构建了新布局。超出了当时世界的划分模式,以一种新的模式来定义世界格局,为中国找寻了一种新的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战略定位。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从80年代开始,世界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登上了世界舞台。在亚洲地区,中国同美苏关系趋于缓和,并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发展南南合作。日本的环太平洋经济合作政策使得日本逐步从经济大国走向了政治大国。非洲与拉丁美洲掀起了反帝反殖反霸权运动的高潮。

邓小平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定,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反对世界霸权,维护世界和平。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正确的外交路线和对外政策,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谁搞霸权就反对谁,谁搞战争就反对谁。”

二是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邓小平曾提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三是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努力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作为第三世界中的大国,有责任和义务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坚决支持发展中国家民族独立,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致力于推动南南合作和改善南北关系。

四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共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任何国家都无法脱离世界取得经济的飞速发展。这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的把握也是对世界经济趋势的考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远政策。

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21世纪以来,冷战的遗留思维渐渐消失,由世界银行颁布的数据“2014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为778688亿美元,其中,中国103601亿美元,日本46015亿美元,美国174190亿美元,欧盟中的英法德意四国总和为117680亿美元”,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越发明显。

鉴于对世界发展的洞察和对中国未来外交发展的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外交新政策。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会议上的讲话提到“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打破传统的国家间的地域界限,以人类的共同命运为切入,将各国家的利益看作是休戚与共的整体。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未来全球治理的新模式,现如今全世界面临诸如恐怖主义、环境保护、科教扶贫、网络空间等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各个国家加强对话与交流,要摒弃“零和博弈”的思想误区,多共享,多担当。正如习近平在2015年11月30日巴黎气候大会上的讲话称“作为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新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来,国家间的相互联系程度逐渐加深,习近平在莫斯科外交学院的讲话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个世界划分”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三种理论间的规律性描述

“三个世界划分”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中国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外交政策总方针,是一步步传承下来的是中国政策的延伸,也是中国近些年发展的写照。究其内在规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历史的贯穿性。“三个世界划分”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依据对中国国情的把握和对世界形势的考察而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外交理念,三种理论建立于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对中国国情的把握,以中国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二是时代的概括性。“三个世界划分”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一个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际关系、国际秩序等多层次的概念,点明了不同时代的主要特征,“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指明70年代的世界格局,美苏两超级大国影响渗透着世界,“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突出了世界从冷战时的格局向了谋求发展,维护和平的多元格局,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突出了世界发展的趋势,世界将是一个联系越发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是未来的预见性。“三个世界划分”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三种理论对世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推動世界未来朝向和平、共赢的趋势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世界经过了近50年的发展,历史的结果向我们证明了这三种理论是走在时代的前端,引领世界潮流的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继承和发扬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理论的同时,对未来的外交格局有着指导性作用。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外交的重要基础性理念和战略性的思考。其综合了中国的当代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着眼于人类、着眼于时代,是和平共处、包容互鉴的国际关系新形势,是求同存异、互助互利的全球治理新模式,更是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历史发展新趋势。“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倡和平发展的使命,旨在唤起所有具有相同和类似理念的国家和人民,形成一种追求和平、发展、合作的正义力量,引导这个世界走向正确的方向。其重要作用不仅在于以强大的历史逻辑力为支撑,更是以高远的国际视野,洞察国际政治的本质和发展定律,以人类的共同命运为出发点,构建出了国际安全的理解与会通。这将是引领新时代的中国走向真正的大国外交。是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又一块重要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 竹内宏监修:《日本的国力·国际比较大事典》,第56页。

[2]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441、442页。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5页。

[4]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5年9月28日。

[5]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人民日报》2015年11月30日

[6] 习近平:《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16年1月1日。

[7] 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人民日报》2015年3月29日。

猜你喜欢

共同体外交命运
爱的共同体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论命运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