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永兴吆喝传承吆喝魅力
2018-10-19尹国亮
尹国亮
摘 要:永兴吆喝源远流长,在民间传唱已久。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有名气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被列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使永兴吆喝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实现永兴吆喝的长远复兴之路,本文带大家重温一下永兴吆喝的强大魅力。
关键词:永兴吆喝 文化 智慧 特色
一、引言
好多情事都已湮灭在岁月的流年里。然而,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里,“吆喝”这一大众文化,无论是最具盛誉的老北京吆喝,还是颇具地域特色的各地吆喝,依旧能够寻踪觅影。像重庆本土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流传下来的“烂锑锅,烂瓷盆——拿来补”;“旧书本,旧报纸——拿来卖”;“耗儿药,耗儿药,家家戶户用得着,五包闹一筐,十包闹一箩,闹了楼上闹楼脚,闹了旮旮闹角角,大的细的都跑不脱”……这些打小便充盈耳畔的洪亮、豪迈、粗犷的吆喝声所演绎出来的一道道风景,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
二、弥足珍贵的永兴吆喝
据史料记载,永兴吆喝作为一种民歌体式,其在巴渝地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尚书》所记载商周交替之际的“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巴渝先民的歌舞演变为“下里巴人”。在汉代,成为知名的宫廷舞乐“巴渝舞”。隋唐时期,“巴渝舞”在宫廷的影响逐渐衰落,而在巴渝地区民间的“竹枝词”兴盛起来。特别是经过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改写和加工后,“竹枝词”遂成为本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和音乐样式。随着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的进入,中原文化与本地文化的交融、碰撞逐渐深化,南方劳动歌曲作为体现了我国南方稻作文明和“竹枝词”两大传统融合发展的独特传统音乐样式,得以发展和成熟。永兴吆喝也是在这一时期得以兴起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集体劳动时期,永兴吆喝成为集体劳动过程中重要的娱乐活动,得到了快速和充分的发展,并作为一种传统音乐样式得到承认,从而走上了各种专业
舞台。
三、永兴吆喝是永兴人民智慧的结晶
从性质上,永兴吆喝属于中国南方广泛流行的薅秧歌,是薅秧歌在永兴地方传承和发展的地方性文化样式。薅秧歌是一种汉族民歌。渊远流长,历史悠久。薅秧,是指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人们在插秧后不久就进行的一次除草拔秧的田间劳作,人们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谝闲话,或者打情骂俏等,渐渐地,这些相互的交流就成为了简单机械劳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就慢慢演变成了现在"薅秧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永兴吆喝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与薅秧脱离关系,成为在永兴这块土地上世代传承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演唱方式。
永兴吆喝作为永兴社会历史发展演进的产物,也作为永兴人民杰出智慧的结晶,展现了永兴人民的思想底蕴和精神追求,在多个层次上具有重要价值:(1)永兴吆喝作为劳动人民的创造成果,是本地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身处其间的每一个人都有文化滋养的作用,对人们抒发情感和表达自我都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2)与当地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歌词内容中保留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对深入了解、挖掘和研究本地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四、独具特色的永兴吆喝
永兴吆喝的演唱形式活泼多样,以领唱和合唱为主,也可独唱、齐唱、对唱,不拘一格。演唱形式多样、别具一格,主要有三种:(1)独唱,指一个人采用清唱形式,独自吟唱;(2)对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在同一个内容上或聊天或开玩笑的唱;(3)领唱加合唱(即吆喝):一人领唱,众人附和唱衬词。曲调构成主要包括高腔和平腔两类:(1)高腔腔幅宽大,高亢辽远,节奏自由,多用假嗓和颤音歌唱;(2)平腔腔幅紧凑,节奏规整,婉转悠扬,抒情味浓。歌词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提示薅秧技术知识和质量要求,如“郎在田中薅秧苗,不识稗子要姐教。稗子有毛秧无毛,二回薅秧要记到。”;(2)抒发悲情与社会不公,如“这山望到那山低,望到那山薅田地。不栽秧的吃白米,不种田的穿好衣,长工汉子受人欺。”;(3)讽刺,反映不平现象;(4)在永兴吆喝中情歌是数量最多的,也是采用对歌形式演唱最多的类型。如“大田薅秧手牵手,妹儿不得嫌哥丑。薅秧不薅秧蔸心,心好妹儿跟哥走。”;(5)幽默搞笑,如“大田薅秧窝对窝,男的没得女的多,男的薅了一支角,女的还在脱裹脚。”;(6)反应民间社会的日常生活,如“大田栽秧先栽角,脱了花鞋脱裹脚。过路情哥你莫笑,丈夫小了靠不着”。
五、永兴吆喝成绩斐然
经过永兴吆喝人的共同努力,成绩斐然。2016年8—9月,重庆卫视(9.28.午间新闻)《重庆日报》《重庆商报》《重庆晨报》等媒体对永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工作事迹进行了正面报道。2017年9月,《江津日报》等媒体对永兴吆喝进行整版报道。在这一年,永兴综合文化站与江津区音乐舞蹈家协会共同完成了《永兴吆喝歌曲集》编印工作。2018年,3月23日,《重庆晨报》上游新闻、采访报道了“永兴吆喝”;5月26日,永兴吆喝参加了“重庆市第九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6月14日,江津电视台、重庆手机台专题报道了“永兴镇庆端午吆喝比赛”;6月15日,永兴吆喝参加了江津区委宣传部组织的端午节片区活动——白沙端午“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7月2—4日,永兴吆喝代表江津区参加了“重庆市八届乡村文艺汇演”音乐类比赛,荣获39区县一等奖(得分第二名)。
六、砥砺前行
永兴吆喝人初心不改,对自己旅程有着辉煌的打算:2019年,编印《小学生吆喝教材》,申报永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示范基地。2018年底,着手创作反映80年代前生产或生活情景再现的“吆喝情景剧”,打造以“金色黄庄”为引领的乡村文旅结合品牌。现在起到2020年,继续提升永兴吆喝品质,创作更优秀的吆喝表演作品,向国家级舞台靠近。为申报国家级非遗创造、奠定基础。
七、结语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永兴吆喝永兴人,永兴人吆喝你我心中情。衷心祝愿永兴吆喝在传承人黄德祥的引领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花开大地,芳香四野。
参考文献:
[1] 袁邈桐.老北京商业文化之行商的吆喝与响器[J].商业文化,2014(9):59-66.
[2] 张志国.孟雅男:传承吆喝叫卖守住京味文化[J].绿色中国,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