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景式主题”提升小班幼儿角色游戏能力的实践研究

2018-10-19屠佳丽

西部论丛 2018年11期

屠佳丽

摘 要:角色意识模糊、情节单一、同伴缺乏互动等是处于平行游戏高峰期的小班幼儿玩娃娃家游戏时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根据小班幼儿此阶段的年龄特点,本课题尝试探寻能提高幼儿角色游戏能力的方式方法,在区域活动中,以“情景式主题”为策略,以“娃娃家”为载体,通过挖掘游戏主题——创设主题环境——组织和指导游戏为路线,丰富游戏情节,培养角色意识,提高幼儿的游戏能力,从而提升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关键词:情景式主题 娃娃家 角色意识 合作交往

一、我们的发现与思考:无“情景式主题”前开展娃娃家游戏时的问题

镜头一:拥挤的娃娃家里出现的争抢现象

案例:游戏开始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进入娃娃家。但过了一会儿,就听到娃娃家里有人发生了争吵,一位“妈妈”说:“这个是我烧饭用的!”那位“爸爸”呢,则把“宝宝”扔在一边,自己从“妈妈”手中抢过“廚具”开始饶有兴致地烧饭了。另一家,有位“妈妈”原本正在很认真地洗衣服,这时,爸爸跑了过来,抢了位置,拿起放在“洗脸盆”里的衣服也要洗衣服。

小班的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对眼前的刺激物感兴趣,他们看到什么就拿什么,不会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对他人造成影响。

镜头二:“冷漠”的交往

案例:在游戏过程中,经常看到很多“爸爸妈妈”都在自己家里无目的的玩着,于是就提醒他们可以去别人家里做客,很多孩子一听都很兴奋,就跑到别人家里去,但是不会用语言来说,而是直接跑进去,也不管“主人家”是否同意。有的“主人”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好的,请进。”一转身就忙自己的了,也不管客人来了要招待。

小班的幼儿虽有交往的意愿,但缺乏交往的技能和技巧,导致同伴合作、互动较少。

以上问题都是由于小班幼儿心理年龄特征所限制,他们正处于角色游戏的初期,角色意识薄弱,玩起来难以进入角色;大部分幼儿还处于平行游戏时期,游戏形式单调,经常出现抢占材料、自顾自玩或无所适从的现象,使游戏不能顺利地开展。对此,本课题以“娃娃家”为例,通过渗透“情景式主题”引导幼儿在既有丰富的情节,又能进行角色互动的游戏过程中,提高幼儿的游戏能力,提升幼儿的社会性情感发展。

二、我们的实践:“情景式主题”的娃娃家游戏的实施开展

情景式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学前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以故事、生活、角色、问题、任务、交往等情境设计为主题而创设的各种动作,贯穿于活动过程始终的区域活动。

(一)挖掘幼儿游戏主题

1.链接幼儿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挖掘主题

游戏主题的选择要追随幼儿的兴趣,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所决定的。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幼儿需要根据生活经验积累大量的想象的原素材,再进行再造和创造想象,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角色游戏。因此,我们根据幼儿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一些事物、现象,挖掘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作为游戏的主题进行罗列。

我们将这些主题阶段性地渗透到娃娃家的活动中,让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生活情景中去进行游戏,得到提升和发展。

2.选择幼儿喜欢的形象参与情景

在生活中,幼儿喜欢拟人化动物的形态,模仿他们的语言、行动来进行游戏。我们在活动中,以小猫、小兔、小狗、大象和老虎等为主要形象,满足他们的需要,使幼儿充分参与到情景中。

(二)创设“情景式主题”的娃娃家环境

1.设置情景式的游戏区域

我们根据幼儿对动物形象的喜爱及动物形象对于游戏的可拓展性这一点,将娃娃家的格局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如:扩大了娃娃家的规模,同时将一个娃娃家隔成了5个平行、独立的“娃娃家”,分别是小猫家、小兔家、小狗家、大象家和老虎家,并且在每个区块中进行情景化的环境暗示。

2.投放多种适宜的游戏材料

(1)共性材料

娃娃家里首先要投放幼儿最熟悉的材料:逼真的洋娃娃、漂亮的小床、软软的枕头、碗、勺、煤气灶等,这些材料的提供让小班幼儿找到了家的感觉。幼儿能被娃娃家中投放的材料所吸引,在游戏中反复操作这些材料,乐此不疲地游戏其中。

(2)个性材料

每个娃娃家里,投放眼镜、领带、围巾、项链等,用这些辅助材料来表示爷爷、爸爸、奶奶和妈妈;同时,还需放一些与众不同的物品,如:小狗家:小狗的最爱——骨头;小猫家:鱼是必不可少。让小朋友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道是谁的家。

3.经验的铺垫

听故事——在日常活动中,教师通过讲“小兔过生日”的故事吸引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通过故事了解小兔是怎么样过生日的,兔爸爸和兔妈妈怎么为小兔过生日;森林里其他小动物得到小兔的邀请后,都会做些什么等,发挥幼儿的想象,想想小动物会怎么准备,挑选怎样的礼物送给小熊等。

谈话——组织幼儿进行谈话回忆,回忆自己过生日的经历,激发已有的生活经验,爸爸在为“我”干什么的?妈妈在为“我”忙什么?客人们来了,爸爸妈妈是怎么招待的?客人们做些什么事情?并且结合幼儿的生日照片来讲述。

(三)“情景式”主题线索的梳理

根据班级娃娃家的实际布局,以及小班幼儿的游戏特点,我们共设置了5个平行、独立的娃娃家,分别是小猫家、小兔家、小狗家、大象家和老虎家,满足他们的游戏需要。我们确定“过生日”这一主题,考虑到每一个动物家里的每一个角色不仅有事可做,更要让他们在角色中互相联动。对此,我们以任务展开式的形式来开展这一游戏,给游戏中的每位孩子一个任务,让他们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游戏。通过主人、客人两条主线来展开这一主题游戏,根据各个娃娃家的角色,让平行的、无联系的娃娃家能够联动起来,相辅相成。

(四)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根據前期的环境创设、知识储备和经验梳理,“情景式”区域活动的娃娃家游戏就可以进行了。

1.以直观图片形象明确幼儿角色意识和行为

根据两条主题线索,我们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每个娃娃家里每个角色相应会发生的社会性行为,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让幼儿明确自己所要扮演角色的相应的角色行为。

2.利用道具明确幼儿的角色身份

在游戏导入环节,教师出示扮演角色的道具,如兔奶奶系着围裙,兔妈妈带着卷发,宝宝带着围兜,穿戴上这些有角色标识的服饰后,幼儿马上对自己的角色身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体验中提高自己的移情能力。

3.变换教师角色,根据实际调整策略

角色游戏是以幼儿自主游戏为主的一种活动,教师的指导更多的是非正式的、隐性的和机动灵活的。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教师要根据幼儿游戏的发展状况,灵活机动的、适时、适当地介入游戏。

(1)游离式的角色状态

当幼儿出现角色游离时,教师则适当地以旁观者身份进行语言提示,把他们从游离状态中拉回到游戏里。例:在游戏开始后,虎爸爸和虎宝宝准备去“万象城”的服装店里买衣服送给小兔当生日礼物,虎妈妈在家准备食物,可她一脸茫然,站在那里不知烧什么才好。这时教师进行语言提示:“哎呀,虎爸爸他们马上要回来了,妈妈饭稍好了吗?”

(2)根据游戏冲突调整策略

当幼儿忘记自己的角色身份并且发生纠纷时,教师以角色身份介入,及时引导。例:小动物家的“爸爸”“妈妈”为了谁拿礼物去送给小兔而互相抢起来,教师则可以扮演起小动物家的成员:“咦,你们拿着这么漂亮的礼物准备送给小兔吗?,想想看,在平时,家里的爸爸妈妈是怎么分工的呀?是“妈妈”来拿礼物,“爸爸”牵着“宝宝“的手吗?赶紧商量一下,我们一起去小兔家吧,待会儿小兔的生日会要开始了。”等待孩子们自己明确角色行为,并出现积极行为时,教师就更多地去观察幼儿,去了解他们的情绪、行为的产生动机。

三、我们的收获:“情景式主题”娃娃家游戏开展促幼儿的发展

角色游戏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快乐和满足,游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作用除了体现在人际协调行为上,也体现在协调困难时所发生的矛盾纠纷和解决纠纷的过程中

1.丰富的情节,加强幼儿的角色意识

以“情景式主题”的形式开展游戏,对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是很有帮助的。小班幼儿处于角色游戏的初期,在刚开始,他们只是热衷于模仿某一角色的动作或活动,并不明确自己担任的角色。于是,我们赋予游戏一个主题,帮助他们明确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和相应的角色行为,从而更好地模仿这一角色,真正学会“玩转”娃娃家。

2.角色间的关联,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

角色游戏是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他所熟悉和喜爱的角色,在游戏中创造性地再现现实生活中孩子喜爱的形象和活动,获得社交能力提供了机会。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由于角色和角色的关联,幼儿尝试着交往的多种方法,感受到交往过程中的成功或失败,以及教师的引导,这些都促使幼儿去调节自我,理解他人,尽早走出“自我中心”的角色游戏,帮助幼儿学习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增强了幼儿的角色心理,让幼儿体验到了交往的乐趣,学习了交往的技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2版.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华爱华.幼儿园游戏理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 陈瑜.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时机及策略[J] .学前教育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