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意雕塑与中华传统文化

2018-10-19黄杨

西部论丛 2018年11期
关键词:意象

黄杨

摘 要:作为一种与西方写实雕塑不同的写意雕塑,写意雕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密切相关。本文在阐述“写意雕塑”的中华文化气质、写意雕塑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的基础上,它着重于写意雕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和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写意雕塑 意象 审美理想 气势美 神遇美 自由美

一、“写意雕塑”的中华文化气质

所谓“写意雕塑”,是指通过雕塑展现中国传统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意象艺术。中国传统雕塑和民间雕塑中手绘雕塑丰富,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气质。1995年,钱绍武先生曾明确提出:我们的写意传统是一套从训练到创作的系统,它已成为中国画领域的主流,但它需要在雕塑领域进行分类,修复和提升。2002年,在第8届厦门中国雕塑论坛上,吴伟山先生首先明确提出并阐述了“写意雕塑”的概念。2008年,陈培一先生在“雕塑”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写意雕塑主题的文章。2009年,他出版了“手繪雕塑导论”一书,系统地构建了一批写意雕塑。

评价系统论述了写意的重要性,拓展了写意的概念内涵,阐述了写意在当前雕塑创作中的良好表现。

可以说,将写意与雕塑相结合的想法是摆脱中国雕塑历史悠久的西方现实主义历史。此外,它为雕塑艺术的国有化和自觉发展过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写意雕塑”作为中国本土雕塑自然生成和发展的审美风格,它必将成为人们关注中国当代雕塑走向民族化的重点。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崛起,民族文化复兴时代的到来,摒弃和弘扬地方文化精神,梳理文化背景,探索当今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仍然是这个时代的巨大文化命题。“写意雕塑”作为新时期中国民族艺术的复兴与创新风格之一,是中国当代地方雕塑语言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理论和实践中系统地探索它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写意雕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写意”的萌芽来自原始民主的混乱思想。它源于万物精神和对空间的恐惧所产生的原始形象。从漫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历史看,“写意”源自远古的老庄哲学的“恍惚”。王朔(226-249)的“走私和遗忘”来自庄子的“满足和遗忘的话语”,他提出“意思就像话语,话语是刻意的,故意是如此清晰,形象被遗忘;大象是如此刻意,自鸣得意,健忘。“它深刻地解释了形象与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激发了我们的美学超越有限的对象。“写意”也来自中国书法中的天地意象,文字的演变和书法的演变。结构的逐渐简化可以看作是从“形象”到“形象”的逐渐过渡。书法,通过其“法律”,将词语的构成升华为艺术的表达。可以看出,有一种自然的气象,有充分的静脉流。相应地,雕塑也是一个立体书法,两者都离不开“形象”。此外,“写意”来自于中国传统绘画中“意义”的表达。中国古代宇宙生命的理论,“天人合一”也体现在形象,气与道的逐渐升华的动态美学中。特定的形象是产生“意”的母体。意,往往具有“超以象外”的特征。上述各种因素使得“意大利”的中国雕塑在其发展中得到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着名雕塑家吴伟山从艺术本体论的角度将长而广阔的中国雕塑概括为八种风格:原始公园的形象,三星堆的抽象风,秦始皇的装饰风格,汉代的英雄风格,佛教的理想风格,宋代的习俗风格,皇帝陵墓的夸张风格和民间的简单表达。以上八种风格都有丰富的作品。随着西方古典雕塑的“现实主义”和现代欧美雕塑的“抽象”,中国雕塑的特点显然是“写意”。

三、写意雕塑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

(1)倡导意象概念,注重整体概括,突出魅力与美感

中国人民提倡图像的审美观念,这种观念来自农耕文明时期的人文环境。

在“意大利”和“图标”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背景下,中国人主张“心灵所在的地方”和“心与对象”。尚义美学所倡导的审美内化是意象的创造和意象的外化。“帝国形象”被称为“改进”,它来自于“观看形象”的想法。它是关于自然与人的统一的最早的审美观念,逐渐演变为以尚义美学为主导的中国式意境;对意境和意象美的追求逐渐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灵魂和核心。总之,中国文艺重视和追求“形象”,“理想”,“意义”,“兴趣”。审美观念如“以笔为先”,“有意向外”,“只有意图,不能说”它几乎涵盖了音乐,诗歌,绘画和塑料领域。

传统绘画理论中的审美美学和美学也适用于传统的土着雕塑。首先,当地的雕塑具有“写意”的民族特色,在不同的历史王朝中呈现出不同的形象特征,追求不同的魅力和审美风格。如雄伟的汉霍墓墓碑群,造型的“意大利”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阳刚气质,体现了儒家精神的积极参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朝表达了形而上学的精神和世界人文脉搏的释放;隋唐时期所倡导的富人和财富,反映了民族自信和强大国力的形象。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的地方雕塑具有不同的审美取向和品味,但它们在雕塑创作中基本追求一种全方位的精神形象和审美魅力,能够更好地把握形象。其次,写意雕塑追求的风格概念似乎并不相同。中国传统美学一般认为,形状并不意味着神灵似乎达到了魅力的生动,但必须塑造生动。因此,关注图像的雕刻和简化以及获得印象中可以感知的气质或动量成为创作的主要目的。在雕塑的过程中,通过雕塑的体积或动态感或在混凝土雕塑过程中使用广义技术,也实现了魅力和气势的创造。

雕塑形象形成于一个心理空间,类似于一次性干净整洁的写意中国画,传达视觉张力,达到“活力生动”的审美效果。

(二)“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捕捉塑造意象过程中出现的“感觉”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雕塑与西方写实雕塑的理性雕塑不同。从来没有真正的合理性,也没有完整的理性抽象。写意雕塑强调意象的创造,即创作过程更注重主体情绪和情感的酝酿,强调“先用笔的意图”。因此,图像的最终表达或呈现有许多可能性。因为艺术家在雕塑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不同的造型技术,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泥纹等,在整个或部分塑形中,很可能会有许多零星的雕塑,这与原始思维中的“图像”不同;当在某个阶段获得意想不到的雕塑形式时,它超越了原始的“意义”并获得了一个新的“形象”。由于上述偶然因素而可能遇到的图像的美学乐趣被称为“遭遇”。“上帝遇到”反映了审美辩证法范围内的因素,包括有限性和无限性,爱情和风景,以及隐含性。生动,幻觉和现实的创造状态,隐藏和显性,动态和静态,张和松弛,稀疏和密集,等等。

清代艺术理论家方世贞在“天国散文”中写道:“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为心,手是心,这个虚拟的环境也是。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现实与虚拟现实的结合产生了一种先进的审美活动形式。在雕塑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只有对象和我,“心”和“手工造型”进入天人合一的自由融合状态,通过摆脱真实物体的约束并进入理想境界以获得自由和升华,可以掌握偶然“感觉”的美感。在特定状态下塑造虚拟与真实之间物体形象的偶然性,就像书法与绘画中的整体动力与精神一样。在雕塑的形状中,它表现出形式的概括,忽略了详细的描述,实现了雕塑形象的节奏感和生命感,即“没有装饰的夸张和装饰”。因此,“相遇”的美感可以突出雕塑形象的特点,更具艺术性。

猜你喜欢

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借用思维导图学习古诗词系列之一——意象篇
朦胧意象
意象花园
来自林间的风
抓住古诗词教学的核心:解读意象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