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五观”的理论光芒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8-10-19殷波莫生叶梁灯

西部论丛 2018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应用教学

殷波 莫生叶 梁灯

摘 要:马克思主义“五观”是长期探索与不断实践继承发展的科学理论,就如我们人生的灯塔,可以为我们前进的道路指明方向,指引我们走正确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五观”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如何将这一思想传递予我们的学生,是我们在教学应用中必须实践探索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五观 教学 应用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在高校开展的基本使命是指引大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和公民意识,增强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等。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明辨是非,并能够做一位马克思主义“五观”的践行者和宣传者。

一、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重要构成中有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文化观),其经历了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完善阶段和继承再发展等阶段,是高校大学生必须学习的科学理论知识。

(一)国家观

马克思把国家当作一种历史现象来研究。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当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国家也会自然而然的消失,并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国家具有两个本质属性,一是国家具有阶层性,被形容为一种可以为统治阶层服务的物品; 二是国家具有社会性,被认为是一种为社会全体人员服务的具有社会主权的特殊社会组织。此外,马克思把国家比作机器,认为国家是由多个零件组合成的一个利益整体,各个零件均不可分割,分割后就不能实现整体的价值。

(二)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有三个观点。首先,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民族这一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同一个民族具有四个共同的特征,它们分别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社会学和历史学是民族所属的范畴,随着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民族将走向消亡。其次,民族和阶级不同。民族问题的本质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问题,但是事实上,这两个问题是不一样的。民族问题的本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已发生了变化,并且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矛盾。最后,社会总问题中除了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宗教等问题外,还有民族问题。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有两个,一是民族平等,二是民族团结。

(三)宗教观

恩格斯指出“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存在宗教信仰究其根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合理的关系,使人认为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是异己的力量”[1]。“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 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面纱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2]。总之,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能够完全解释人类所看到的所有现象和关系时,宗教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向消亡。但是我们也要正视宗教对社会的发展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四)历史观

恩格尔把马克思的“历史观”称为唯物史观,因为它使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为社历史源于社会的变革,认为横向的看人类就是社会,纵向的看就是历史。除此,社会被比喻为建筑。他认为建筑的基础就是经济,即经济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的或人类的社会的存在。建筑的上层便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3]。

(五)文化观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从文化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可知,文化具有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马克思的文化观持 “摈弃”的原则。 他认为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采取批判性继承的原则,而不是不分好坏,通通接受。我们要学会对自己传统文化进行筛选,好的我们应该继承与发扬,不好的要学会摒弃;对外来文化也要进行筛选,好的我们应该学习,不好的要学会摒弃。 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马克思主义“五观”具有生命力的品格,要正确理解这一生命力的含义,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五观”运用到具体实践中,运用这些原理针对问题具体进行分析,追求事实真相,追求真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追求就是实现中国梦。要实现我们的中国梦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当代青年一代是新时期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实现中国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我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青少年应该学习,学习其理论精髓。在目前的青少年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应该将其“五观”教育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通过此项教育促使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他们的人生同时影响到其周边的人,做一名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者和宣传者。

当今,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使命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直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就担负着维稳戍边、建设边疆的历史使命。并且随着边疆战略地位的凸显,西方国家欲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卑劣的手段來动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思想,妄图把个别边疆地区从祖国的温暖怀抱中抢走。因此,为了帮助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认清民族分裂势力的本来面目,需要增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实效性。据相关资料显示,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多数开设了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等课程, 并且通过学生的反馈显示,他们对课程的开展学习都很满意[4-8]。此外,很多任课教师为了能提高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实效性,他们除使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外,尝试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提问和探讨问题模式、学生为主角的演讲式及双方对阵的辩论式等方式教学[9-11]。

三、在教学中开展的必要性

(一)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

中华民族具有多彩的文化和源远流长的优秀历史传统。在社会的前进步伐中,这些优秀的资源可以被开发与使用,如果没有使用好,这些资源也可能会引发为社会问题。在社会的各个发展时段,毋庸置疑,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永远是我们的学生群体,其特殊的年龄和受教育情况,都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的每一步。因此,如何让这一群体科学正确的看待自己的国家、自己国家的文化、自己国家的历史、自己国家的民族和宗教等,這需要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宗教观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了解宗教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正确看待宗教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与问题,正确了解我国宗教信仰相关法律法规;国家观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科学认识大家与小家、大我与小我的关系,用科学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言语与行为,在说与做之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文化观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深层次的了解文化的存在意义,科学的看待和对待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观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历程,科学的看待历史,科学的对待人类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全国各学校教学的要求

为了更好的维护国家稳定与统一,需要用“五观”教育来武装我们学生群体的头脑,使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和文化观方面的认同感不断增强。新时代,我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在课堂内外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对于学校而言,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面是非常有利的。

四、教学中的实施建议

马克思主义“五观”都是在长期的探索中产生的科学理论体系,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分别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够更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国家观

首先,需要使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关于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发展趋势等相关内容,这是基础。其次是让学生通过系列活动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解,例如,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观的相关原著进行在线领读,体会分享,相互讨论等形式达到对相关内容的再学习,加深学生们的学习与理解。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需要学生进行反思,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具有什么时代意义?最终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通过这三层次的的不断的递进,引导学生启发式的思考,在新时代,我们怎样用所学的科学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怎样用我们所学习的科学理论知识去影响我们周边的人?最终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民族观

首先,需要使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关于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等相关内容,这是基础。其次是让学生通过系列活动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理解,例如,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相关原著进行阅读,分享体会,相互讨论等形式达到对相关内容的在线学习,加深学习与理解。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下进行课外实践与课堂内学生参与活动。课外的实践活动有两点,一是组织学生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通过参观了解新疆历史上各种民族、种族迁徙、交汇融合的历史,以此活动加深对现代意义民族的理解;二是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查找新疆民族的历史发展。课堂内组织学生进行以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和辩论赛,让学生从理论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知道,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更好做一名宣传。

(三)宗教观

首先,需要使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关于宗教的起源、本质、功能、发展趋势和宗教问题等相关内容,这是基础。其次是让学生通过系列活动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解,例如,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可以对关于新疆宗教史在线学习,分享体会,相互讨论宗教是不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加深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需要学生进行反思,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抵御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这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启发式提问,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宗教极端思想渗透背后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四)历史观和文化观

充分利用校园中的资源,把国家史、地方史,校史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现在生活的美好和来之不易;把国家和地方的典型爱国人士的事迹也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怎么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带领我国各族人民一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路走来的,是我中华各民族团结协作的结果。此外,学校还可开展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各民族文化呈现于舞台之上,不同文化碰撞出灿烂的火花,影响着我们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学习,使我们的校园生活更具活力,像家一样温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心锡琴.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内容[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1,5.

[2] 彭剑勇.再谈马克思主义观——关于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9.

[3] 陈宪章.试论民族院校大学生“五观”教育[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5,7.

[4] 李智敏,艾尼瓦尔,兰国伟.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7):44-45.

[5] 寇新华,何建忠.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05):42-44.

[6] 寇新华,武红薇.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在新疆高校实施的回顾与前瞻[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06-108.

[7] 彭剑勇.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应是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03):240+295-296.

[8] 李智敏,向智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五观”认知状况与特征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0-41.

[9] 寇新华,武红薇.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在新疆高校实施的回顾与前瞻[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4):100-102.

[10] 崔蓉.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和“四个认同”教育唱响新疆社会和谐主旋律[J].管理学家,2013(20):304-304,305.

[11] 寇新华,何建忠.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16(5):37-39.

基金项目:新疆职业院校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问题研究——以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ZY2017—11)的资助;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德育工作模式创新研究(2017年兵团职业教育科研培育课题)的资助。

作者简介:殷波(1984—),女,汉族,宁夏中卫人,硕士,讲师,从事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研究。E-mail:1252201060@qq.com。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应用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