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联合MRCP在胆道梗阻恶性病变定性诊断准确率中的应用
2018-10-19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473000马文伟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473000)马文伟
恶性胆道梗阻作为胆道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病症,尽早进行临床确诊,是预防患者病危死亡的重要措施。本次研究通过给予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不同的检查方法,比较患者的恶性胆道梗阻定位及定性准确率,以确定适合临床诊断的最佳检查方案。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70例胆道梗阻恶性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35例。参照组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32~77岁,平均(56.5±5.3)岁;试验组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34~79岁,平均(56.9±5.2)岁。研究纳入对象均符合《内科学》及胆道梗阻良恶性判定标准[1]。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CT(Philips Brilliance 64层螺旋CT扫描仪)检查,CT检查前应空腹饮水600~800ml,30min后进行CT平扫,在肘静脉处注射100ml对比剂,注射速度为2.5ml/s,注射量为1.5ml/kg,然后采取双期扫面,管电压:130KV,电流:180~220mA,层厚:5mm×2mm,螺距:1.5,并对原始扫描图进行CRP和MRP处理。试验组采用CT检查和MRI、MRCP检查,核磁共振仪器为西门子MAGNETOM symphony 1.5T系统。对患者进行MRI检查前,应禁止饮水,取仰卧位,使用相控阵线圈,采用单次屏气快速扫描序列,先采取MRI扫描,再进行MRCP斜冠状面扫描。重T2WI单次激发2D厚层投射成像,单次采集加用抑脂技术,扫描时间为19s,原始图像采用信号强度最大投影法进行三维重建。扫描参数为TR:38万ms,TE:800ms,层厚:4.5mm,视野:38cm×38cm。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和CT、MRI、MRCP扫描结果,并将两组患者的定位准确率、诊断准确率作为判定临床诊断效果的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检验用x2表示,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T、MRI及MRCP定位准确率比较 两组患者经CT、MRI与MRCP扫描检查后,结果显示试验组的定位准确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见附表1。
2.2 两组胆道梗阻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对比 试验组的胆道梗阻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见附表2。
附表1 两组患者的CT、MRI、MRCP定位准确率对比(n,%)
附表2 两组患者的胆道梗阻恶性病变准确率比较(n,%)
3 讨论
胆道梗阻疾病在临床上属于比较常见的肝胆疾病,主要发病机理为胆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出现胆管堵塞,影响正常的胆汁排泄,从而引发胆道梗阻[2]。由于胆道梗阻发生恶性病变后,会因为病情的恶化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及时发现病情,尽早采取治疗,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发展,降低临床病死率的关键。
胆道梗阻的阻塞位置主要以胆管扩张和正常胆管、消失胆管交界区域为基准,若交界区域变化差异明显,表明影像学诊断定位准确性越高。CT检查和MRI扫描显示图像均为横断面,都可以清晰呈现出胆道梗阻部位和胆道扩张程度。CT扫描层厚较低,检查用时较短,能利用多种图像处理方法,清晰显示出胆道内部的病变图像,精确定位梗阻区域。MRCP成像技术不但可以借助三维图像直观呈现出患者的胰胆管内部结构,也可以多角度观察患者的胆道形态和胆管管腔内部状况,并生成二维图像。此次研究结果也证实,采用CT、MRI、MRCP检查的试验组,胆道梗阻恶性病变定位准确率与诊断准确率均显著高于仅采取CT检查的参照组,说明采用CT、MRI与MRCP扫描在诊断胆道梗阻恶性病变时的检查效果更精准。
综上所述,胆道梗阻恶性病变患者采用CT与MRI结合MRCP检查,对胆道梗阻恶性病变部位的定位与定性准确度更高,适合应用于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