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辅助阴式手术对子宫内膜癌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2018-10-19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53100郭会敏范毛川
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53100)郭会敏 范毛川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2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年龄42~75岁。对照组年龄43~76岁。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治疗,手术过程中应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平卧位,取下腹正中纵行切口,留取腹腔冲洗液送检,大弯钳钳夹双侧宫角,4号四线结扎双侧输卵管伞端,于双侧圆韧带中外1/3处切断并缝扎,打开侧腹膜,高位切断双侧卵巢动静脉,并双重缝扎断端,打开膀胱反折腹膜,下推膀胱,扣卡钳夹分步钳夹并切断子宫动静脉、骶韧带、主韧带。于阴道前壁做一小切口,环切阴道壁一周,子宫离体,1~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阴道残端,探查无出血,常规关腹。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手术过程中应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并保持头低臀高位。在脐部上方约3cm位置作穿刺孔,随后建立CO2气腹,压力保持12~14mmHg,并分别在左右下腹部作三个操作孔,使用腹腔镜探查盆腹腔,留取腹腔冲洗液送检,电凝双侧输卵管峡部使其官腔闭合,台下置举宫杯,于圆韧带中外1/3处电凝切断,打开侧腹膜,双极电凝及超声刀高位切断双侧双侧卵巢动静脉,打开膀胱子宫反折腹膜,下推膀胱,双极电凝及超声刀凝切双侧子宫动静脉,转为阴式手术,暴露宫颈,鼠齿钳钳夹宫颈前后唇,生理盐水20~30ml注入膀胱宫颈间隙形成水垫,距宫颈外口上2cm处切开阴道前穹隆部黏膜,分离膀胱宫颈间隙,向上打开前腹膜至盆腔,并向两侧延伸切口向上分离直肠子宫间隙,达直肠子宫反折腹膜,打开后腹膜,分步处理主韧带及骶韧带,取出子宫,1-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阴道残端,腹腔镜探查盆腹腔情况,取出手术器械排空腹腔内二氧化碳气体,缝合穿刺孔。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②随访18个月,观察并记录两组死亡、无瘤生存及总生存人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目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手术效果对比(±s)
附表 两组手术效果对比(±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肛门排气时间(h) 导管留置时间(h) 住院时间(d)对照组(n=60) 218.63±29.07 289.54±21.98 71.02±6.63 6.21±2.73 12.05±2.32观察组(n=60) 156.19±23.41 204.25±11.17 45.76±4.29 4.23±1.25 8.04±1.21 t 12.958 26.796 24.777 5.108 11.871 P<0.05 <0.05 <0.05 <0.05 <0.05
2.2 随访结果 随访18个月后,观察组死亡1例,无瘤生存58例,总生存率为98.33%(59/60),对照组死亡2例,无瘤生存54例,总生存率为96.67%(58/60),观察组总生存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可分为透明细胞癌、腺鳞癌、腺癌等,其中腺癌为常见病理类型[1]。子宫内膜癌在早期即可有阴道出血等症状,因此一般可在早期确诊,对于确诊的子宫内膜癌应限期采取手术治疗[2]。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治疗子宫内膜癌可行性较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术后患者生存率略高于对照组。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还可有效减少盆腔粘连现象的发生。腹腔镜辅助阴式手术的优势有以下几点:①创伤小、可缩短手术时间,且术后恢复快;②手术视野清晰,能够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③对盆腔所产生的干扰较小,术后并发症少。
综上所述,将腹腔镜辅助阴式手术用于子宫内膜癌治疗中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等,并改善远期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