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在脑梗塞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应用
2018-10-19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463000闫瑞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463000)闫瑞
脑梗塞属于一类典型的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残疾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部分患者即便接受了及时的救治,也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1]。脑梗塞介入治疗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过如何最大程度扩大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研究具体分析对接受介入治疗的脑梗塞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于2015年6月~2017年6月之间选取68例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参与本次研究。随机平分后观察组34例患者中包括20例男患者,14例女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8.34±2.48)分;对照组34例患者中包括19例男患者,15例女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8.84±2.57)分。两组各项基本资料比较具有均衡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仅接受临床基础护理,对急诊入院的患者进行病房转诊,医生进行全面检查,具备指征则实施介入手术治疗,溶栓结束后转至病房接受后续治疗及护理。遵医嘱开展护理工作,不规定护理的步骤以及时间。观察组利用临床路径对患者实施护理,具体内容如下。入院时:在急诊科评估患者病情状况,实施头颅影像学检查,符合介入治疗指征后争取患者家属同意,签署同意书,实施介入手术治疗。术后1天:手术结束后将患者转移到ICU,进行体征指标监测,做好患者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做好各项辅助检查,等到患者清醒后指导患者在床上大小便。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做好呼吸道护理,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估,存在障碍的患者实施鼻饲管留置,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干预,就临床护理路径表相关内容进行介绍,争取患者的理解及配合。术后2~5天: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咳痰,定时翻身叩背,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做好并发症预防护理,逐渐开始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遵医嘱给予患者用药,对于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锻炼,失语患者做好语言方面的康复锻炼。术后6~13天:评估患者病情,确定能否将管道拔除,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导患者继续进行康复锻炼,此外,还合理实施理疗、按摩等护理。出院前:做好患者出院指导,讲解脑梗塞发生的高危因素,提醒患者注意做好自我管理,最大程度降低脑梗死复发率。叮嘱患者保持平和心态,定期复诊。
1.3 观察指标 在入院时以及出院后1个月、3个月分别对两组脑梗塞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通过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进行,量表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证实患者生活能力越高。
1.4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解析数据,计量单位经标准差(±s)表示,在两组间之比经t检验,两组差异比较存在统计意义(P<0.05)。
2 结果
入院时两组Barthel评分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出院后1个月、3个月两组Barthel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升高,与组内入院时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Barthel评分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后不同时间日常生活能力比较(±s,分)
附表 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后不同时间日常生活能力比较(±s,分)
分组 例数 入院时 出院后1个月 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 34 46.81±5.47 63.15±8.72 76.33±6.31对照组 34 45.97±5.65 51.47±6.99 66.28±5.87
3 讨论
临床路径护理相当于将护理实施看成一个坐标轴,其中患者入院时间为纵轴,而具体实施的护理措施为横轴,以时间为顺序对患者实施入院诊疗、用药、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康复指导、出院指导等护理内容[2]。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路径表实施护理服务,目的性强,护理人员能够对即将实施的护理提前做好准备,因而有助于提升护理效率,也能够帮助医疗资源的节约,保证护理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医疗负担[3]。临床路径护理的关键点在于首先需要有一整套护理计划,同时需要结合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护理计划的制订,最后路径需要涵盖诊疗、评估、调查等各个方面。本研究观察组通过接受临床路径护理,出院后1个月、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接受临床基础护理的对照组(P<0.05)。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得知,对接受介入治疗的脑梗塞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可以更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能力,从而有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