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空气行动我国臭氧污染防治再加码
2018-10-19冯为为
文 本刊记者 冯为为
看!晴空朗朗,天空湛蓝,白云朵朵,空气质量真好!其实非也,有可能看到的是“假蓝天”,空气可能正被臭氧污染。臭氧是一种蓝色、有刺激性的气体,如果空气中臭氧浓度过高,则会对人体产生很大危害,对眼睛有强烈的局部刺激作用,使视觉敏感度和视力降低,可强烈刺激鼻、咽、喉、气管等呼吸器官,造成肺功能改变,引起哮喘加重,导致上呼吸道疾病恶化等。与秋冬季节张牙舞爪的细颗粒物(PM2.5)为主的大气污染物不同,臭氧作为夏季空气污染元凶则是悄悄地渗入大气之中,隐藏在晴空之下,不会对能见度产生影响,所以即使空气被臭氧污染了,天空依然湛蓝湛蓝。今年,从6月以来,我国多地遭遇臭氧污染,“假蓝天”增多。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6月份西安仅有10个“真蓝天”,臭氧成为西安夏季空气首要污染物。同时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338城市臭氧出现臭氧浓度大幅上升现象,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中度污染。为保护空气不受污染,今年我国臭氧污染防治再加码。
“三年行动计划”全面部署臭氧污染防控
来自医学界于2015年发表的数据显示,人类过多吸入受到臭氧污染的空气,或会患上呼吸系统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这导致从1980年开始每年东亚超过5600人因此死亡,其中约有4400人是中国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信息显示,三大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今年夏季臭氧已成我国南方多个城市及北方的首要污染物,因而臭氧污染防治不容小觑。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去年全国臭氧同比上升8%,2015年以来呈逐年上升态势,目前出现了连片式、区域式污染,主要集中在辽宁中南部、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武汉城市群、陕西关中地区,以及成渝、珠三角区域。2018年7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对臭氧污染防控进行了全面部署。
针对臭氧污染的特点,“三年行动计划”将推进大气光化学监测网建设,加强区域性臭氧形成机理和控制路径研究,深化挥发性有机物全过程控制及监管技术研发等,全面提升臭氧污染防控水平和能力。一是大力控制臭氧形成的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的排放;二是强化空气质量目标管理;三是着力提升管控能力,从三方面加强臭氧污染防控,打好蓝天保卫战,保障群众健康。
但与人为源直接排放的PM2.5污染不同,臭氧污染是VOCs与NOx前体物在空中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主要发生在光照强、气温高、风力弱的夏季,可以增强大气的氧化性,导致二次污染的形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反馈的系统,比较复杂。”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龚山陵博士说。各级政府须高度重视,在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此外,臭氧前体物是流动性很强的物质,一个地区产生的氮氧化合物可能会飘到其他地方形成臭氧,因此应实施区域大面积综合治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臭氧污染日趋严重的地区建立区域防控机制。
赵英民表示,下一步国家还将研究出台臭氧污染防治指导性文件,继续大力推进VOCs和NOx排放治理,尤其要着力实施“十三五”VOCs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开展柴油车治理攻坚行动,进一步提升环境管理能力,促进PM2.5和臭氧污染的协同控制。
开展臭氧污染源解析抓住元凶精准治污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明确,臭氧1小时平均浓度超过200微克/立方米即为超标;当某日臭氧浓度的最大8小时平均值超过160微克/立方米,则确定当日出现臭氧污染。根据标准,近年每逢夏日,我国臭氧污染便会“逼宫”PM2.5,取而代之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源头。臭氧污染治理成为大气污染防治和环保新课题。
由于臭氧的大气寿命较长,可以远距离形成区域性污染,所以要想控制臭氧污染必须厘清不同区域间的相互贡献。同时,臭氧污染化学生成机制复杂,与前体物的关系呈非线性,削减臭氧前体物排放需符合一定的科学比例且因地制宜,不合理的减排反而可能导致局地臭氧污染的加重。并且臭氧污染的VOCs前体物来源复杂、种类繁多、活性差异大,精准控制难度大。“臭氧污染的治理难度不亚于PM2.5,甚至可能更艰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柴发合如是说。
有关专家也表示,臭氧本身算不上有害物质,浓度超标才会引起大气污染和威胁人类健康,因此从源头控制臭氧污染的形成是最为有效也是最为可持续的方法。近十年,为了找到臭氧污染的根源,近地面臭氧污染源解析问题的研究引起专家和学者的关注。我国在区域层面,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和成渝等地区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臭氧来源解析工作,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重点城市也开展臭氧来源解析方面的探索工作,开展了一些科研项目。但由于受臭氧污染前体物来源的多元化与现有科技应对手段不足之间的矛盾影响,臭氧源解析对臭氧污染防治的效果并未得到有效发挥。
目前,为了能切实有效地解决臭氧污染问题,实现精准治污,臭氧污染源解析工作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7月6日,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增强环境空气臭氧污染防治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生态环境部向32家单位发函征求《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简称《指南》)意见,希望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开展臭氧污染来源解析,抓住臭氧污染的元凶,对症下药,彻底拔出臭氧污染的病根。
如今,《指南》虽未正式发布实施,有些城市就已先行先试,开展起臭氧污染源解析工作。以南京为例,由南京市环境保护局提出的臭氧源解析项目,将启动招标程序,精准剖析臭氧污染的源头,力争将臭氧污染从源头遏制,不让臭氧超标污染天拖南京大气质量的后腿,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地方行动“控臭氧、保蓝天”有声有色
为了解除臭氧污染带来的巨大威胁,各地也纷纷祭出大招,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行动控制臭氧、保卫蓝天!除以北京为代表的部分省市已通过努力精准治理臭氧污染的前体物,并取得较大成效外,今年受臭氧污染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省市也都将臭氧污染治理作为了保卫蓝天的重中之重。
今年入夏以来,陕西省全力以赴防治臭氧污染,首次执行夏季限产和错峰生产,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持续深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全面整治城市面源污染、大力提升固定源监管水平、强化重点时段污染防控、坚持全民共治6个方面发力,明确了29项重点工作任务。陕西省环保厅副厅长郝彦伟表示,目前,陕西省臭氧污染防治工作通过推进总量减排、完善政策体系、深入执法检查和广泛宣传动员,已取得积极效果。下一步,全省还将持续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强化面源管控,推进油品储运销环节油气回收;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氮氧化物排放企业、汽修企业等专项执法检查,督促企业落实污染治理主体责任,积极防治臭氧污染;将在关中5市开展由国家和地方科研人员组成的“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加强臭氧形成机理、源解析和污染迁移规律的研究,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精准的解决方案。
从顶层设计着手,打出组合拳,对症下药治臭氧,让蓝天保卫战朝着科学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今年8月,福建省率先出台臭氧污染防控指南,推动120个省级重点减排项目,夯实治污减排基础。《福建省臭氧污染防控指南(试行)》,根据各地气候、地形和产业结构等特点,强调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提出从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到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要求。福建省内各地针对重点污染源协同管控VOCs和NOx,盯紧重点行业,盯牢重点企业,推动臭氧防控做精、做准、做实。“截至目前,已完成精准治理项目50个,完成减排比例38%。”福建省环保厅大气处负责人说,在各地上报的基础上,省环保厅筛选出120个省级重点精准治理减排项目,实行定期调度、通报、预警、督办、约谈等制度。据初步统计,这些重点项目可形成VOCs年减排量近万吨、NOx年减排量3000余吨。
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推进臭氧污染防治工作,广东省认真实施《广东省挥发性有机物(VOCs)整治与减排工作方案(2018-2020年)》,抓紧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力争2018年年底前,完成各地市辖区内VOCs污染源调查与清单编制工作,并建立完善VOCs排放清单动态更新机制;2019年年底前各市应依法依规完成涉VOCs“散乱污”企业清理整顿工作。开展VOCs重点工程治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抽查,并逐年开展方案实施情况的评估考核,评估结果纳入年度大气污染防治考核。对空气质量改善和VOCs减排年度指标未完成的地区人民政府进行约谈。
河南省环保厅近日下发《关于加强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臭氧污染防治工作。对今年已完成VOCs治理的60家化工企业,包括2017年完成VOCs治理的1591家石化、包装印刷、表面涂装企业,各地要组织开展专项检查,确保VOCs治理设施正常运行,活性炭定期更换,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全面核查石化、化工企业生产装置VOCs泄漏检测修复(LDAR)情况,最大程度降低VOCs无组织排放量。加大火电、钢铁、水泥、陶瓷、玻璃等NOx高排放行业的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超标排放和在线监测数据造假行为。凡发现无VOCs治理设施、VOCs和NOx超标排放的企业,一律依法实施停产治理。
相关专家表示,相信随着国家与地方层面的强势加码,我国臭氧污染防治有望更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