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联合红外线治疗肛肠病术后创面的临床观察
2018-10-19周国华毛红吴超华唐俊秦中国
周国华毛 红吴超华唐 俊秦中国
(1 四川省安岳县中医院肛肠科,四川 安岳 642350;2 四川省第二中医院肛肠科,四川 成都 610031)
广义上的肛肠疾病是指患病部位在大肠、肛门的各类疾病,约有100多种类型,而狭义的肛肠疾病主要指痔疮、肛裂、肛周脓肿、肛瘘等30多种疾病类型。同时也是最为多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由于肛门功能(排便)的特殊性和肛门位置(肛肠末端)的特异性,术后切口一般不予缝合。因此,患者对肛门部位的痛感异常强烈。术后痛感较为强烈的患者多会有如坐针毡、汗流不止等状况,对其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且较易引起排便困难、尿潴留等症,更有甚者还会引起身体各器官的生理障碍,如血压、血糖升高、心率加速、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异常生理症状,严重时还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将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在肛肠术后对患者采取安全、有效的方法,以缓解其术后疼痛、水肿等症状,帮助加速其创伤面的愈合,而据有关调查研究指出,中医外治法治疗肛肠病术后创面愈合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促进创面的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的形成,且在临床应用广泛,治疗效果满意。因此,为进一步探究中医外治疗法联合红外线治疗肛肠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应用价值,调取2017年1月—12月我科室诊治的80例肛肠科患者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室诊治的80例肛肠科患者资料,其中痔疮、肛裂、肛周脓肿、肛瘘、直肠黏膜脱垂患者分别为35例、14例、9例、18例、4例,以均衡原则为基准,分成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9~62岁,平均年龄(38.75±4.24) 岁;病程0.5~12年,平均病程(5.31±1.23) 年。观察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38.92±4.31)岁;病程0.25~11年,平均病程(5.22±1.18) 年。2组临床个人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施以中医外治联合红外线治疗方法
1.2.1.1 中医熏洗疗法 选取白矾30 g,白芷30 g,百部30 g,大黄60 g,地肤子30 g,甘草30 g,黄柏30 g,苦参60 g,芒硝30 g,蛇床子30 g,石菖蒲30 g,透骨草30 g,夏枯草20 g等药物,将上述中药煎汤500 mL,温度保持在40~55 ℃,坐浴熏洗,20~30 min/次,1次/天;
1.2.1.2 红外线疗法 熏洗后采用红外线治疗仪对其创面进行理疗,30 min/次,1次/日,2次理疗应间隔6 h。
1.2.2 对照组 施以中医外治疗法,同观察组中医熏洗疗法。
1.3 观察指标 评估2组临床治疗效果、疼痛状况、睡眠治疗、水肿状况、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长。
1.4 统计学方法 对各项计数、计量资料采取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 表示,采取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表1 2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例(%)]
由表1可知,2组相较而言,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较优 (P<0.05)。
2.2 2组术后疼痛及睡眠质量评分对比
表2 2组术后疼痛及睡眠治疗评分对比 (x±s,分)
由表2可知,2组相较而言,观察组术后疼痛及睡眠质量评分较优(P<0.05)。
2.3 2组术后水肿评分对比
表3 2组术后水肿评分对比 (x±s,分)
由表3可知,2组相较而言,观察组术后水肿评分较优 (P<0.05)。
2.4 2组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长对比
表2 2组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长对比 (x±s,d)
由表4可知,2组相较而言,观察组愈合时间、住院时长较短 (P<0.05)。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经络不通、气血不畅、湿热下注是引发肛肠疾病术后创面疼痛、水肿的原因。因此,在治疗时应以行气活血、清热利湿为主。中药熏洗疗法是将药物加水煎汤,在患者熏蒸时坐浴,使药效通过皮肤直接作用于伤患处的一种疗法。方中白矾性寒,味酸、涩,属大肠经,能解毒杀虫、止泻止血,可用于治疗疥癣湿疮、痈疽肿毒、痔疮疼痛等症;白芷性温,味辛,能够解表驱寒、生肌止痛、消肿驱湿,可用于治疗疮疡初起、红肿热痛、疮痈肿毒等症;百部性温,味甘、苦,能够抑制病毒、真菌,可用于治疗阴虚劳嗽、疳蛔、骨蒸劳等症;大黄性寒,味苦,能够解毒、凉血、祛瘀,主治湿热痢疾、水肿、淋浊、痈疡肿毒,疔疮等症;地肤子性寒,味辛、苦,能够清热、止痒、通淋,可用于治疗湿疹等病症;甘草性平,味甘,能够消炎、抗过敏、抑制致癌物生长、调和药性,多用于治疗心气虚、气喘咳嗽、痈肿疮毒等疾病;黄柏性寒,味苦,能够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多用于治疗下焦湿热、伤寒身黄发热、阴虚火旺等症;苦参性寒,味苦,能够祛湿、利尿,多用于治疗热痢、湿疮、赤白带下、疥癣等症;芒硝性寒,味辛、苦、咸,能够清火、消肿、下便,主治腹满胀痛、痈肿等病症;蛇床子性温,味辛、苦,能够温肾壮阳,杀虫、驱风,可用于治疗癣症、湿痹腰痛等疾病;石菖蒲性温,味辛,能够祛湿、开窍醒脑、益智;透骨草性温,味辛,能够消肿祛瘀、舒筋通络、止痛;夏枯草性寒,味辛、苦,能够清热祛火、消肿散瘀;可治疗瘿瘤,乳痈肿痛等症;野菊花性微寒,味辛、苦,能够消肿、解毒、祛火;诸药相伍,可共奏行气、活血、清热、利湿之功效[1]。
由于肛门功能(排便)的特殊性和肛门位置(肛肠末端)的特异性,因此肛肠术后肛周切口属于感染性切口,其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创伤面较易滋生细菌等有害物质,导致创面疼痛、水肿,影响其愈合,而红外线波峰值为1300 nm,其穿透力较强,可直接透过人体真皮层,直接作用于机体深层,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将有害物体排出体外,同时还有消炎、止痛、杀菌等作用。因此,在中药熏洗过后进行红外线理疗更加快了手术创面愈合速度。
在本研究中,2组相较而言,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较优(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及睡眠质量评分较优(P<0.05);观察组术后水肿评分较优 (P<0.05);观察组愈合时间、住院时长较短(P<0.05),这说明,在肛肠术后患者创面愈合的临床治理当中,施以中医外治法联合红外线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减少患者机体痛感,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创面水肿状况,缩短其创伤面渗出物减少、创面愈合、住院时间等,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因此,可以大力实践与推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