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口服配合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
2018-10-19杨新鸣黄金金彭
杨新鸣黄金金彭 艳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一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医妇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3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未病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慢性盆腔炎是一种病程缠绵难愈、炎症反复侵袭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感染性疾病。究其原因多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得到及时彻底的医治,或患者免疫力低下导致病程超过3个月及以上未能痊愈,现称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1]。此病给广大妇女造成了严重困扰,已经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张存善[2]将慢性盆腔炎分为湿热挟瘀型、气滞血瘀型、虚实夹杂型三型,其中气滞血瘀型的患者居多,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对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具有优势和明显的疗效。此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妇科门诊收治的120例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旨在深刻分析膈下逐瘀汤结合验方妇炎灵3号保留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本院妇科门诊被确诊为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120例,主要症状均为下腹坠胀疼痛或刺痛,腰骶部酸痛,月经量多有瘀块、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多数有胸胁、乳房胀痛且随情绪变化而疼痛加重,白带增多且色黄质稠有异味,或伴有合房疼痛、月经失调、不孕等。舌暗或有瘀斑瘀点,苔黄或白,脉细涩或弦紧。妇科检查:宫颈有举痛或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并伴有压痛,附件区(单侧或双侧)增厚或压痛,或可扪及包块。B超提示:盆腔积液、盆腔炎性包块或附件(单侧或双侧)增厚。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2002》[3]、新世纪第4版《中医妇科学》有关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各40例。A组患者年龄20~49岁,平均年龄 (32.79±4.83)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平均病程 (1.62±0.45)年;盆腔积液平均深度 (43.21±2.90)mm;盆腔炎性包块21例;平均直径(46.61±20.90)mm。B组患者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32.61±4.74)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5年,平均病程(1.59±0.40)年;盆腔积液平均深度 (42.56±2.76)mm,盆腔炎性包块18例,平均直径 (42.73±18.36)mm。C组患者年龄21~48岁,平均年龄 (32.58±4.62)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5年,平均病程 (1.68±0.47)年;盆腔积液平均深度 (40.86±2.84)mm;盆腔炎性包块16例;平均直径 (45.22±19.38)mm。3组患者的年龄、症状、病程等基本资料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第8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4]、第3版《中华妇产科学》[5]中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诊断标准: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且病情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及以上;症状为持续或间断下腹部坠胀疼痛伴腰酸,可于过度运动或操劳、夫妻合房、涉水冒雨受凉后加重,或有阴道分泌物增多、低热易疲乏、月经失调、不孕等;妇科检查有宫颈举痛或子宫体压痛或附件区(单侧或双侧)压痛,甚则可及包块;超声检查显示于子宫直肠窝处可探及凹陷积液,或见盆腔炎性包块,甚则出现输卵管增厚及积液。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颁发的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相关内容。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症状为:下腹坠胀疼痛或刺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腰骶部酸胀坠痛。次要症状为:经行量多有瘀块、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多随情绪变化而疼痛加重;白带增多且色黄质稠有异味,或伴有合房疼痛、月经失调、不孕等。舌暗或有瘀斑瘀点,苔黄或白,脉细涩或弦紧。
1.3 纳入标准 (1)与上述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相符者。(2)患者通过医学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查,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瘀血综合征和其他妇科肿瘤性疾病。(3) 年龄在20~60岁,有性生活史且未绝经、肝肾功能正常者。(4)能够按照疗程规律用药者。(5)自愿接受并按规律医治和检查,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6]。
1.4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以上纳入标准者。(2) 患者自身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并处于药物的积极治疗中。(3)年龄20岁以下无性生活史或60岁以上已绝经、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4)对治疗药物有过敏者[7]。
1.5 治疗方法 A组患者给予汤剂口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B组患者仅口服中药汤剂治疗,C组患者单用保留灌肠治疗。3组患者均以4周为1个疗程,规律治疗2个疗程。
1.5.1 中药口服 口服具有疏肝行气、化瘀止痛功效的膈下逐瘀汤加减: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10 g,当归10 g,枳壳15 g,赤芍10 g,炒五灵脂10 g,延胡索10 g,香附15 g,牡丹皮10 g,乌药10 g,甘草5 g。下腹部有炎性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各10 g;心烦急躁口苦者,加栀子、夏枯草各10 g;带下异常量多且色黄质稠者,加黄柏、薏苡仁、土茯苓各10 g。先将药物浸泡0.5 h后,再日1剂水煎服,每剂分2次分别于早饭前和晚饭后1 h各200 mL温服,经期停药。
1.5.2 中药保留灌肠 灌肠采用我院经验方妇炎灵3号加减治疗。方药组成为败酱草、红藤、黄柏、当归、川芎各20 g,丹参30 g,赤芍、三棱、莪术、皂角刺各15 g,穿山甲(先煎)10 g。上述药物浓煎去渣后,剩约100 mL药液,适度晾凉后保持温度大概为37℃,否则温度过高会烫伤,过低又会极易导致胃肠受寒腹痛。每晚睡前排空二便后,患者屈膝取侧卧位并充分暴露臀部,将涂有润滑油(凡士林、香油、食用油等能起到润滑作用的油类均可)的灌肠软管轻轻插入肛门15~20 cm,而后缓慢滴注灌肠液。药液存留于体内的时间应在30 min以上,时间越长越好[8],最好保留灌肠至次日清晨正常排便。每晚睡前灌肠1次,以4周为1个疗程,规律医治2个疗程。灌肠操作需注意以下两点:(1)准备灌肠前务必确保滴管内的空气被排空,否则患者会出现胃肠胀气、腹部胀痛的不适感。(2) 在灌肠前一般要铺单,以防拔出灌肠软管时药液外流。(3)患者月经期暂停保留灌肠治疗。
1.6 观察指标 观察3组治疗前后的治疗总有效率、盆腔积液深度变化和盆腔炎性包块缩小程度。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颁发的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4种情况。治愈:下腹坠胀疼痛或刺痛、腰骶酸痛等临床常见主要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恢复正常,超声查看显示盆腔积液或盆腔炎性包块消失;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减轻,妇科检查显著好转,超声查看显示盆腔积液或盆腔炎性包块缩小程度超过初诊超声一半以上;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均稍有减轻,但患者自觉改善不明显,妇科检查有所好转,超声查看显示盆腔积液或盆腔炎性包块缩小不足初诊超声时一半;无效:上述主要证候无改善甚至出现加重趋势,妇科检查无任何变化,超声查看显示盆腔积液或盆腔炎性包块均无缩小,甚或出现盆腔积液增多或盆腔炎性包块变大。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20.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无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比较 3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治疗手段规律治疗后,其总有效率相比较,A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远远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2%、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3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例(%)]
2.2 盆腔积液比较 3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积液量比较,A组患者治疗后行超声检查示盆腔积液平均深度为(22.09±3.24) mm,积液吸收情况超过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超声提示盆腔积液平均深度为(30.76±2.98) mm和 (26.32±2.75)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积液平均深度比较(x±s,mm)
2.3 盆腔炎性包块缩小程度比较 3组治疗后盆腔炎性包块缩小程度比较,A组有盆腔炎性包块的患者为21例,治疗后超声复查其盆腔炎性包块较治疗前缩小(25.07±19.60) mm,缩小程度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超声提示治疗后盆腔炎性包块较治疗前缩小为(10.06±17.84)mm和 (14.14±18.53)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详细情况见表3。
表3 3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炎性包块缩小程度比较(x±s,mm)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以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盆腔积液以及腹部炎性包块等炎症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妇科常见疾病。中医古籍本无此病名记载,现临床多根据其不同的主症分别归类于 “不孕症”“妇人腹痛”“癥瘕”的范畴。据周英等[9]的实验数据研究表明,“瘀血”是导致慢性盆腔炎发病的基本病理因素之一,而“气滞血瘀型”又是临床中最常见的证型。因此,在治法上应主要以活血行气、化瘀消癥为主。
此次研究主要运用中药汤剂口服与保留灌肠上下相结合的方式医治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以求能达到化瘀消癥、行气止痛之效。膈下逐瘀汤主要治疗以腹痛、痛有定处、积聚成块为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方中以桃红四物汤去地黄之滋腻而养血活血;枳壳、乌药、香附三味药共奏畅行气血、疏通经络之功;延胡索、炒五灵脂精于畅通血脉,消瘀止痛;牡丹皮凉血消瘀;最后甘草为点睛之笔,发挥调理全方性味的作用。全方理气活血,使经血畅行。妇炎灵3号是我院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研究而来的专门针对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尤其对促进盆腔积液的吸收有显著的疗效,其抗炎镇痛的效果也十分明显。方中红藤、败酱草、黄柏用量较大,主要发挥活血清热泻火,解毒祛瘀止痛作用;当归、川芎补血活血,疏气定痛,川芎被誉为“血中之气药”,是妇科最常用的调经圣药;丹参、赤芍起到凉血活血、散瘀止痛之功;三棱、莪术破瘀积而行气血、消癥瘕而止诸痛;穿山甲、皂角刺畅经活血、止痛消癥,可谓是本方的点睛之处。诸药合用,不仅能加快炎性积液的吸收速度使血脉通畅,同时还能有效预防盆腔粘连及增生的情况。
本研究中无论是中药口服还是保留灌肠,活血化瘀药都占有很大比例,其原因主要是现代药理研究报道称活血化瘀药能改善盆腔组织的局部循环、促进组织修复、软化纤维组织,能够有效地控制炎症、促进炎性积液吸收,同时还具有疏通瘢痕粘连、缩小癥块的作用。联合中药直肠给药,其主要是通过肠黏膜吸收,直接作用病变部位,加上温热的药液本身具有物理热疗作用可使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因此提高了中药液进入盆腔组织的效率,能显著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加快炎症物质的吸收和消除盆腔炎性包块[10]。
综上所述,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使用传统中药汤剂口服配合中药灌肠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严格的规定疗程治疗后,其优势比其他任何一种单一的治疗方法都突出。内外合用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病痛、缩短了疗程,它不仅能够有效促进盆腔炎性积液的吸收,改善慢性盆腔炎带来的诸如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痛、白带异常等一系列不适症状,还能使形成的盆腔炎性包块逐渐缩小甚至消失。因而这种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行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