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公共图书馆资源省际分布差异性的测度

2018-10-19汤二子

图书馆 2018年10期
关键词:财政拨款馆藏民众

王 倩 彭 冲 汤二子

(1.南京审计大学 南京 211815;2.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南京211800;3.南京大学商学院 南京 210093)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粮食”。对于精神粮食,可供阅读的优秀图书必不可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书能够启发智慧,滋养浩然之气,同时坦言读书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李克强总理也说到不读书就难以有思想火花的闪烁。中华民族自古至今,读书都是民众最大的精神诉求,同时读书也是培养民众参与国家事务与劳动技能的重要途径。从国家宏观层面看,如果全社会能够重视读书,则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添砖加瓦,也能为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巨大贡献。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人去读书,难以想象他们会有什么先进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从个人层面来说,重视读书既可陶冶自己的精神情操,亦可从读书中寻找创新与创业的灵感。从国家最高领导人到普通基层百姓,都应该重视读书。然而,当前中国普通民众的读书热情与读书习惯不容乐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犹太人是世界上年阅读书籍数量最多的民族,达到每人每年64本。然而2012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39本,扣除教科书后年阅读图书量还不到1本。纵向比较看,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教育的较大发展,识字率快速提高,理应有更多人去读书。在1999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达到60.4%,随后国民阅读率总体上却呈现倒退趋势,2005年仅为48.7%,2012年稍微好转,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达到54.9%,但还是低于1999年的水平[1]。总之,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取得经济快速发展与教育能力显著提升的今天,我国民众的读书状况却不容乐观。

我国民众读书偏少,最重要原因应该是读书热情与爱好不足,娱乐方式多元化导致民众将阅读兴趣转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冷清的书店与红火的网吧就形成鲜明对照[2]。此外,中国的教育模式让人养成了以功利化为导向的学习模式[3],当学生脱离学校教育模式走向社会以后,难以养成阅读与学习的习惯。当仔细考察民众阅读行为时,阅读的客体即图书资源配置问题也可能是导致中国民众阅读相对不足的一大原因。以促进社会阅读为主要职能的图书馆如果发挥不了自身价值,就有可能制约社会阅读率的提高[4]。为了激发与方便民众阅读,国家与地方设立了公共图书馆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阅读服务。建国以来,公共图书馆始终处于国家文化事业建设的重点领域,当然也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受到经济问题的制约[5]。中国政策制定者对公共图书馆倾注了较大心血,因为公共图书馆是推进中国当代政治发展的力量之一[6]。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11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获得正式通过,将公共图书馆从法律上确立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体系的一大组成部分[7],可见其重要性。公共图书资源的合理使用在国家整体层面上是促进民众参与阅读的重要途径。如果公共图书资源配置不均衡,必然会引起民众图书使用的结构性矛盾,这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把全国按照东部、中部与西部划分,大体上看出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失衡发展的现状[8]。图书的使用存在较为严重的空间地理障碍,所以从东、中、西部测度公共图书资源分布难以看出公共图书馆资源分布根本性地域差异。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更低层面比如省级层面去测度这一差异,对合理使用与调配公共图书资源会提供更有力的政策启示。

接下来,主要从中国省级层面测度公共图书馆资源分布的差异性,阐述公共图书资源配置与民众使用图书结构性矛盾之间的联系。在此之前,先在国家整体层面简要概述中国公共图书馆资源的发展状况。

2 总体概述

自新中国建立开始,中共中央领导人就对普通民众阅读的需求高度重视,努力将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为民众获取知识与信息的主要来源。建国后公共图书馆经历了起伏渐进的发展过程[9],同时也对建国前的馆藏资料进行了重新编录以方便民众使用[10]。公共图书馆秉承服务读者的根本宗旨,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巨大力量。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今,公共图书馆服务群众的模式可能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国家图书馆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为例,该馆在信息发展背景下科学把握了国家文献信息资源总库的建设问题,同时也把“全方位”服务于普通公众和老年人、未成年人以及进城务工人员作为其建设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要求[11]。

图1 中国公共图书馆机构数、总藏量与总流通人次

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宗旨就是免费为普通民众提供图书情报服务,那么公共图书馆资源发展现状究竟如何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编著并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为中国图书馆业提供了极为详实的统计资料。图1根据2016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提供的统计资料绘制了2001—2015年中国公共图书馆机构数、馆藏量以及总流通人次。

图2 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收入与总支出

公共图书馆要更好地服务于普通民众,需有足够的公共图书馆数量。数量过少的图书馆将大为增加民众获取公共图书资源的时间与成本,从而不利于公共图书资源发挥充分作用。图1显示公共图书馆机构数量只增不减,同时2010年以后公共图书馆机构数增加相对较快,但从2013年开始势头相对放缓。从图1也看出公共图书馆总藏量亦不断增加,且增速相对较快,近似于线性增长。通过原始数据计算得到2015年公共图书馆馆藏量增速大约为6%,根据《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看出同年度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6‰,GDP增长率为6.9%。因此,2015年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藏量增加完全能弥补增加人口对图书占有的稀释,但略低于经济总量的增加速度。总之,中国公共图书馆资源总体发展势头相对强劲。图1还包含了同时期内公共图书馆的总流通人次信息,据此不难看出接受图书馆服务的总人次在不断攀爬,意味着公共图书资源服务民众的重要性在提升。2015年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是58 892万人次,根据《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看出2015年末大陆人口总数为137 462万人,从而人均接受公共图书馆服务次数仅为0.43次。合并重复进入公共图书馆的民众,全国接受公共图书资源服务的民众占比应该要低得多。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资源在服务普通民众中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中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向公众提供图书资源服务,非盈利性是这些图书馆的最大特色。因此,这些图书馆能否形成良性发展,一定量的财政经费投入是必要的。图2揭示了2001—2015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收入合计,据此看出中国公共图书馆年收入在逐年增加,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增长速度大为提高。根据原始数据看出,公共图书馆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于财政拨款。比如在2015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收入合计为1 358 370万元,而来自于财政拨款的金额为1 270 354万元,占比达到93.5%。如此大的财政拨款显示出国家与政府对于公共图书馆所给予的极高关注度。图2也揭示了2001—2015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支出合计,对比发现公共图书馆支出与收入高度接近,从而表明这类公共机构要么严格秉承预算均衡,要么只能被动地接受“量入为出”。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原始数据发现在公共图书馆支出中,新增馆藏购置费所占比率较低。比如在2015年,公共图书馆总支出为1 340 481万元,而用于新增馆藏购置的费用仅为197 468万元,占比仅14.7%。

总体而言,中国公共图书馆近年来取得较大发展,无论图书馆机构数与馆藏量还是财政拨款等均处于增长之中,接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总人次也在不断增加。不过,从人均角度看,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公共图书资源还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3 省际分布差异

公共图书馆免费向公众提供图书资料服务,而公众是否接受这样的公共图书资源受到成本与收益约束。很明显,公众免费接受公共图书资源会节约自身购买同样资料的花费,但是搜寻公共图书馆相关信息以及前往公共图书馆需要花费时间与金钱成本。如果后者成本超过免费接受公共图书馆服务所节约的成本时,一个理性的人会选择自己购买相关图书资料。那么,公众接受公共图书资源的最大成本取决于什么呢?公共图书馆坐落于固定地域,一个代表性民众日常生活的地点一般也是固定的。如果这两个地点之间距离过长,民众就不愿意接受公共图书馆的免费服务。比如一个生活在黑龙江的居民,他很少会选择去北京接受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图书服务。尽管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免费向全国所有公民开放,但是地域阻隔是妨碍民众接受公共图书资源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仅从全国总体层面得到的公共图书馆相对强劲发展势头还不足以看出公共图书资源使用现状背后所隐藏的结构性矛盾信息。如果能够将研究视角集中于更细化的层面,所发现的公共图书馆资源使用信息将会更加准确。在理论上,如果能够从每个公共图书馆坐落地点进行研究,得到的公共图书资源分布信息是最准确的。然而,一篇学术论文难以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同时受制于当前的数据资料。因此,为了研究的可操作性,基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既有信息,从省际视角考察公共图书馆资源分布的差异性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3.1 机构数、规模与基础设施的差异

各省(区)包含的公共图书馆机构数量信息相当重要。图3显示了2015年各个省(区)所拥有的公共图书馆机构数量。需要强调的是本研究中所有关于中国省(区)分布差异性的分析中,均未包含台湾省(中国)、中国香港与中国澳门的信息。根据图3,海南、青海、宁夏与4个直辖市所拥有的公共图书馆数低于50个,这里除了青海以外,其他地区的地理面积均不大。另外,吉林、西藏、福建、贵州与浙江这5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数也低于全国平均值101个。19个省(区)拥有的公共图书馆数超过全国均值,最多的是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机构数量达到203个。总体而言,仅从公共图书馆数量来看,全国分布相对较为平均,面积越大的地区拥有相对较多的公共图书馆机构数。

根据图3,北京与上海所拥有的公共图书馆数量并不多,这切合这些地区地理面积相对较小。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这些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在整体上也不如那些拥有更多公共图书馆数量的其他省(区)呢?比如西藏在2015年拥有79个公共图书馆,而北京只有24个,上海只有25个,天津31个,三者之和仅比西藏多出1个。那么在总体上,北京、上海或者天津为民众所提供的公共图书资源服务是否也不及西藏呢?这显然有待检验。众所周知,公共图书馆之间并非完全同质,其最大差异可能体现在规模上。从业人员数量是衡量一个图书馆规模大小的重要指标。根据原始数据测算出2015年各个地区公共图书馆人均从业人员数并标记在图4中。根据图4,唯有上海与北京的公共图书馆人均从业人数超过了50人,其中上海最多,达到84.52,北京次之,达到52.63。一共有13个省(区)超过全国均值18人,其余的18个省(区)要低于全国均值。特别地,西藏公共图书馆平均从业人员数最低,只有2.37人,可见该地区相对较多的公共图书馆数量并不意味着就能在总体上提供超过北京或者上海等地区公共图书资源的服务。整体而言,图4显示利用平均从业人员数衡量的公共图书馆平均规模在全国分布也相对平均。

图3 机构数分布

图4 平均规模分布

图5 平均基础设施分布

图6 总藏量分布

对于省(区)公共图书馆的基础设施状况,可以用数据库中提供的每万人所占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来衡量。图5呈现了各个省(区)在2015年每万人所占有的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非常清晰地表明中部地区每万人所占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相对较低。其中共有15个省(区)低于全国平均值94.7,16个省(区)超过该均值。河南省最低,每万人只占有57.9平方米的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上海最高,达到每万人占有173.2平方米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需要强调的是西藏每万人占有的公共图书馆面积在2015年排名第五,宁夏排名第四,仅次于天津、浙江与上海。这两个地区人均占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较高,可能因为这两个地区人口相对较少。对于平均从业人数与人均占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而言,上海均是全国之最,可见该地区公共图书馆无论在人员配置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3.2 馆藏量、财政拨款与人均购书经费的差异

对于任何一个图书馆来说,馆藏量决定着该馆能否向服务对象提供足够图书情报服务。同样,任何固定区域公共图书馆馆藏量决定着该地区提供公共图书资源服务是否充分与有效。难以想象一个地区公共图书馆馆藏量极度匮乏,却能提供很好的图书资源查阅与使用服务。图6提供了2015年省(区)公共图书馆馆藏量信息,看出东部地区公共图书馆馆藏量相对较高,中部地区总体上相对平均,但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较低。西藏2015年公共图书馆馆藏量最低,仅有162万册件。全国共有22个省(区)低于全国公共图书馆馆藏总量按照31个省(区)计算的均值,只有9个省(区)超过该均值,因此超过均值地区的馆藏总量应该非常充足。2015年全国共有两个省(区)公共图书馆馆藏量超过7 000万册件,其中广东是7 008万册件,上海又是全国之最,达到7 568万册件。总之,省(区)公共图书馆在馆藏资源总量方面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

对于馆藏信息,如果包含人口信息可能会更加直观。《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6》提供了2015年各地区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这一信息,据此画出图7。通过图7看出按照人均拥有的公共图书馆馆藏量来看,全国省(区)的分布相对馆藏总量要略显平均,不过东部地区依然比中西部地区高。河南在2015年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最低,仅有0.26册件,河北次之,仅有0.3册件。全国只有宁夏、天津、北京、浙江与上海这5个地区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超过1册件,上海还是全国之最,达到3.13册件,遥遥领先第二名浙江的1.13册件,更是领先于全国均值0.61册件。

图7 人均藏量分布

图8 财政拨款分布

公共图书馆的基础设施、服务规模以及馆藏量均不是免费的午餐,需要经费投入。鉴于公共图书馆非盈利性质,财政拨款成为公共图书馆主要经费来源。图8是根据2015年各地区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信息而绘制的。根据图8,公共图书馆获得的财政拨款呈现典型的东多西少。西藏、青海与海南均不超过1亿元,其中西藏最低,仅有6 932万元,远低于按照省(区)计算的全国均值40 979万元。公共图书馆获得最高财政拨款的四个地区集中于江浙沪与广东,广东乃全国之最,达到12亿元以上,数目惊人。财政拨款差异性导致省(区)公共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存在的差异。财政经费拨款如何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如何分担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可能是一个长期财政政策议题。

原始数据记录了2015年各地区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经费信息,该记录可用于认识公共图书馆资源分布差异。图9记录了这一信息,据此看出15个省(区)在2015年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费不足1元,其中贵州最低,仅为0.41元。共有20个省(区)人均购书费低于全国均值1.434元。在另外11个超过全国均值的省份中,共有5个地区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费超过3元,分别为天津、浙江、西藏、北京与上海。上海在2015年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费为全国之最,达到7.919元,远超第二名北京的3.866元,更比全国均值高得多。需要注意的是,西藏在2015年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费达到3.629元,仅次于上海与北京,位列全国第三。之所以西藏排名如此之高,可能因为该地区人口相对稀少,《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西藏2015年总人口仅为324万人,为全国最低。不过,仅从人均角度看,西藏至少在为民众购书经费方面并不落后。

3.3 流通人次差异

对于任何一个省(区),即使拥有很多公共图书馆机构且规模与基础设施宏大,财政拨款充足且馆藏量繁多,如果该地区人们使用公共图书馆次数较少,那么该地区也不能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民众的示范地区。对于公共图书馆职能发挥,数据库中记录了分地区在2015年的总流通人次,该信息展示在图10中。图10提供的地域分布信息极其明显,那就是西北地区接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民众总人次相对较低,东南地区相对较高。在2015年,一共有13个省(区)公共图书馆流通总人次低于1 000万人次,其中西藏地区最低,仅为20万人次。另外还有7个地区尽管超过 1 000万人次,但是低于按照省(区)计算的全国均值1 900万人次。全国共有3个省(区)公共图书馆流通总人次超过了5 000万人次,分别为江苏、广东与浙江。浙江在2015年公共图书馆流通总人次为全国最高,达到7 942万人次,略高于第二名广东的7 855万人次。因此,从公共图书馆服务民众总人次的角度看,全国省(区)差异相对较大。

图9 人均购书费分布

图10 流通人次分布

各地区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信息可在整体上看出公共图书馆服务民众的贡献,不过这没有将各地区人口信息纳入其中。在《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查询到各个省(区)的年末人口总数,结合图10使用的各地区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信息,计算出各地区2015年人均接受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均流通次数)次数并表现在图11中。图11揭示的信息是东南沿海地区人均接受公共图书馆服务次数相对于内地及西北地区普遍要高。西藏2015年人均接受公共图书馆服务次数最低,仅为0.06次。全国均值约为0.43次,2015年共有21个省(区)低于全国均值,其中宁夏介于0.42-0.43之间,当作低于均值。超过全国均值的10个省(区)中,上海再次成为全国之最,达到1.63次,是全国唯一超过1.5次的地区,浙江次之,达到1.43次。各地区人均接受公共图书馆服务次数的差异反映了区域之间民众利用公共图书馆资源所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图11 人均流通人次分布

通过对省(区)公共图书馆资源在机构数、规模(图书馆平均从业人员)、基础设施(每万人所占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馆藏总量以及人均馆藏量、财政拨款以及人均购书费、流通总量与人均接受图书馆服务次数等方面所存在差异的测度,发现了一些较为重要的信息。表1总结了公共图书馆资源省际分布差异的测算结果,从表1看出上海与西藏是分布的两个极端。在公共图书馆许多方面,上海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相反,西藏却要比其他地区落后得多。这种差异性导致上海地区人均接受公共图书馆服务次数比西藏要高26倍以上。

表1 各地区公共图书馆资源分布差异性测度结果(2015年)

(注:为了节约篇幅,各省(区)以其简称来表示。)

4 结论与启示

对于任意两个人,如果他们各方面都是相似的,仅仅生活在不同地区,他们对于免费提供的物品应该具有相似的追求。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民众的阅读,新中国从成立之时就对公共图书馆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目的就是想通过免费提供图书资料来促进民众阅读。公共图书馆免费提供图书资料,各地区民众应该会具有类似的偏好去利用这些公共图书资源。然而,根据中国经验数据,民众使用公共图书资源在省际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比如上海地区2015年人均接受公共图书馆服务次数居然要比西藏民众要高出26倍之多。即使把经济发展水平、民众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以及地理跨度等因素考虑在内,两个地区民众对免费提供的公共图书资料的使用也不应该有如此之大的区别。因此,应该从供给侧角度来考察造成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一些原因。根据中国经验数据测算发现省(区)公共图书馆之间在机构数、规模(图书馆平均从业人员)、基础设施(每万人所占有的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馆藏总量以及人均馆藏量、财政拨款以及人均购书费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中上海与西藏处在中国公共图书馆资源分布的两个极端上,上海公共图书馆资源相对最为充足,而西藏相对最为匮乏。这应该是决定上海与西藏的民众平均接受公共图书馆服务次数存在巨大差异的一大原因。

在中国省际层面测算得出公共图书馆资源分布存在差异,意味着尽管公共图书馆提供免费服务,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接受服务的其他成本却完全不同。通过梳理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以及安徽图书馆等机构发布的办证指南或者办证须知发现,这些公共图书馆只要求读者携带有效证件如身份证或者军官证等即可办理读书阅读证件,没有发现任何对读者身份与地域的限制。换言之,至少在制度上,全国公共图书馆会免费向全国公民提供图书资料服务。因此,民众利用公共图书资料的成本主要由空间距离造成。在全国层面,对于所有中国居民,“公平”的公共图书馆资源分布应该是任何一个居民在获取同样公共图书资源时,由于空间距离而花费的所有成本应该相等。很明显,这种所谓公共图书馆资源“公平”分布不可能实现,甚至连在某个地级市层面都无法实现。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以及地理位置的天然差别,中国公共图书馆资源分布现在以及将来都无法达到这种绝对意义上的“公平”。不过,公共图书馆资源分布的差异性导致民众使用该资源存在结构性矛盾这一结论,应该能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在财政拨款时,政府部门需要权衡各地区财政资金在公共图书馆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边际贡献。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有声读物与电子图书也是民众日益需要的阅读载体[12]。电子资源获取极大地降低了空间距离阻碍所造成的搜寻成本,所以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免费向全国公众提供电子资源将会消除地域阻碍。未来电子图书资源很可能会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借助于此有望彻底消除不同地区民众利用公共图书馆资源所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来稿时间:2017年10月)

猜你喜欢

财政拨款馆藏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2016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2016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美国各州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增长缓慢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