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父母,如何才能从容面对焦虑

2018-10-19

中华家教 2018年9期
关键词:妈妈孩子

●清 流

因为焦虑,家长们都在拼命地为孩子积累财富,希望孩子拥有更优越的人生,却忽略了孩子拥有幸福人生的关键因素——独立人格。所以,很多孩子的物质异常丰富,精神却并不自由。身处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单纯地为下一代积累财富是短视的,把孩子培养成有知识、有修养、有独立见解、堂堂正正的人才是正道。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

杨红梅:焦虑并不可怕,要学会自我接纳

心理咨询里有一项技术叫共情,简单说就是咨询师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体验对方面临的处境,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现在我要说的就是关于妈妈的自我接纳。

案例1

在国内一家著名精神科医院儿童门诊的诊室外,一位妈妈的聊天内容吸引了我的注意。她说这次专程带小学一年级的女儿从外地过来检查,她认为女儿有多动症,已经严重影响到学习和生活。就我当时观察,她女儿主动注意能力不错,安静地跟在妈妈后面,情绪平稳,而多动症一个很核心的症状就是主动注意能力差,不分场合地活动过多。

看完这家医院的门诊后,她还要带孩子去另外一家大医院的骨科检查,她说自己老公个子很矮,根据骨龄和身高测算,如果不提前做些干预,女儿可能最高也就长到一米六。

有个人问她,这个身高完全不能接受吗?她很干脆地回答说,对呀,完全不能接受。感觉女儿就跟她爸爸一样,长得像,性格也像,要是以后连个子也像他一样矮,该怎么办呀?

这时另一个人问她,你跟孩子爸爸关系怎么样?她忽然情绪失控号啕大哭。细节我们这里不多说,整体上这个妈妈对自己的丈夫和目前的家庭生活都不满意,她是把自身对完美的渴望,对丈夫的不接纳,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案例2

有一次我坐地铁,车上遇到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当时是早高峰,车厢里人特别多,妈妈和孩子站在靠近门口的位置,快到站的时候,有个人问孩子,下车吗?孩子没说话,后面的人就挤到前面去了,这时妈妈在旁边急了,大声数落自己的儿子,说你怎么这么窝囊,咱们明明也下车,你怎么不说,真是窝囊,现在被人挤到后面来了,以后你可怎么办?妈妈不停地说,孩子头低得不能再低。

妈妈为什么不直接和挤他儿子的人说呢,是不是可能她也是比较窝囊的人,不敢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期待自己的孩子能有这样的能力。那些她自己曾经无法实现的“完美”,如今光明正大地转移、托付给小孩。

一个人如果不能接纳自己,他就同样也很难接纳别人。其实我们最受不了孩子的那部分,可能恰恰是接纳不了自己的那部分,只是有时候我们未必能意识到。完整的自我接纳包括接受自我、他人以及外部世界,我希望妈妈们能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焦虑,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身上的焦虑,也希望妈妈们可以接纳孩子,接纳孩子的各种可能性,接纳自己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种“失败”,同时还希望妈妈们不要过多抱怨外部环境,抱怨时代,抱怨世道,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正视它们,解决它们就好。

在亲子关系里,有一种完美妈妈,她们希望给孩子的一切都完美,既不允许自己有失误,生怕做错一点点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又不允许对孩子有一点点拒绝,要尽一切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一旦孩子表现得与她们期待的不同,不那么完美,会让完美妈妈感到非常挫败,认为孩子的不完美是由自己的不完美造成的。

与完美妈妈相对应的是足够好的妈妈,足够好的妈妈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的环境,不忽略孩子,但也不过度干涉,需要时及时出现,不需要时适时退离。足够好的妈妈理念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他认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需要完美的妈妈,只要足够好的妈妈就可以了。

足够好的妈妈这种状态,是一个自我接纳的母亲在亲子关系中的自然呈现。一个妈妈越能够面对和接纳她逐步被抛弃、失败的命运,就越能做一个好妈妈。

宫学萍:给焦虑一个温柔的拥抱

我也是一个曾经被孩子入园过程折腾得“说起来都是泪”的家长。两个女儿入学的时候,我们也是一样焦灼,一样不知方向地奔忙,一样都是在不确定中等待。尽管在具体的程度上讲,也许我的焦虑没有那些背着凉席彻夜排队的爸爸妈妈严重,但是从本质上来看,我和他们又有什么不同?我们不过都是同样在努力凭借着小小家庭的有限力量,在这个充满着不公平和不确定的教育环境中,试图给孩子提供一个稍稍好一点、再好一点的生活环境,试图让他们可以因为我们的这些努力而拥有一个更好一点,哪怕只是再好一点点的人生。

更何况,我现在很清楚,我在自己的育儿过程中的那些“不焦虑”,实际上并不是我比别人豁达多少,更多的是很幸运地来源于我所从事的儿童心理学专业本身;而其他父母很多被我们不假思索地评价为“没必要”的各种焦虑,也仅仅源于他们的不了解和不确定。至少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我们无一例外地,都希望自家孩子将来在学习上尽可能的好,得分尽可能的高。只不过——

因为我了解学前儿童处在感知形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提早的符号学习只会打扰到他们对于外在世界的深刻理解,所以才会放心在6岁之前不把他送到各种学前班里识字数数;

因为我了解记忆力只占人类思维能力的一小部分,所以才不会在一年级逼着孩子用学语文的方法“背诵”九九乘法表格;

因为我了解小学低阶的孩子对于学校、学习的情感联结,较之前三年的课业成绩,与他中学以后的学习情况更加密切相关,所以才会放心陪着孩子在小学的前两年,慢慢享受一点一点从普通变得比较优秀、再到优秀的小成就(而不是要求他从入学开始就保持全班第一)……

但是,如果抛开所有这些专业上的 “提前了解”,如果不是在工作中看过那么多因为过度早教而伤害到思维能力的好孩子,生活中的我,看着身边的家长们纷纷都在竭尽全力地给孩子花钱、择校、送辅导班、找私人老师,我又怎么可能不焦虑?怎么可能不随之去做同样的事情?跟随身边的人,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这本来就是我们每个人在信息不充分,情况不了解的状态下,最自然、最人性、最普遍会做出的行为反应。我们凭什么去奚落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不知所措和不安全?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我是不应该简单粗暴地评价你们的焦虑 “没有必要”。养孩子,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似乎不管我们怎么努力,总是会在一些事情上做不到满分。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出国……我们很难去确定到底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对于孩子来说是不是百分百最好的选择,也常常会陷在好像怎么做都会有人告诉你“这样不好”的困境之中。而今天,我唯一能确定的一件事就是,在成为父母这条道路上,除了标准化的指导和帮助之外,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被人理解和温柔对待。

五招教你和焦虑说“再见”

要有一颗平常心 成功人士教育子女时普遍有一个毛病,就是期望太重,给的压力太大。大家都觉得自己很成功,孩子就必须像自己一样优秀。这就是失去了平常心,往往容易出问题。

就像我们熟知的球星贝克汉姆,他的中文文身是很惊人的八个字: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的名言,但是现在的中国人往往却无视这个道理。在我们过去的教育里,承认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消极的、不可取的。其实不然,正是承认所谓功名富贵的偶然性,才是从世俗当中解脱出来,保存一点自己的灵魂需求的前提。总之,不论有多少挫折,只要有好的心态,还是可以很幸福,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永远幸福,不管刮什么风下什么雨,家庭的幸福,个人的幸福,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据调查,百分之八十的企业家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继承产业。但是做孩子的是不是愿意,能不能胜任,继承之后是不是幸福,这是不一定的。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孩子是独立的,不是你的私财。纪伯伦有一首诗,叫《孩子》:“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当然,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绝不等于溺爱。很多溺爱孩子的家长,并不是真正地尊重孩子。他们不相信孩子有自己做决定、做事情的能力,所以才处处包办。孩子物质异常丰富,精神却并不自由,其实是很痛苦的。许多外国富翁不肯给孩子留产业,这不是不爱孩子,也不完全是要锻炼孩子吃苦,而是给孩子自由选择、发展自己人生的机会,这正是一种最大的信任和宠爱。

培养好习惯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的前提,是从小就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读书学习的习惯、尊重他人的习惯、锻炼身体和爱护健康的习惯、负责任的习惯等等。在竖立规矩、培养习惯的时候,惩罚也不失为一种行为训练的方法,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就算不打,也必须有其他的惩罚措施,比如没收电脑、手机。所以关键问题不在打还是不打,而是在于在惩罚错误行为的同时,要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被破坏了,比任何错误都可怕。有时候打两下,痛过也就算了,但是“骂”意味着来自父母的否定,对于孩子来说,这是最大的心理伤害。

注意身教 “圣人行不言之教”,有时“不言之教”的影响要比喋喋不休的说教大得多。中国历史上许多大人物的父辈,也不是平庸之辈,就算是普通人,也都有些志趣和见识,绝不是庸俗的人。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父亲叫王旷,王羲之十二岁的时候,看到父亲总是捧着一本书在看,而且百读不厌,看完之后又很小心地收在枕头下。他心里好奇这是什么书,有一天趁父亲不在,终于从枕头下把书翻出来,原来是一本古代的《笔说》,是一本书法论著。王羲之小小年纪,好奇心加上一点天分,也迷上了。后来王旷发现了,问:“你为什么偷我的书?我是怕你还小,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软磨硬泡,王旷拗不过他,最终还是让他读了。从此王羲之的书法便大有长进。这位父亲的枕边放着这种书天天读,所以哪怕不用教,更不用逼,儿子自然就被吸引,哪怕偷偷摸摸也要学。

打造贵族,注意家庭的“软实力” 所谓贵族,家教渊源,最重要的并不是金钱。贵族即使失去金钱还是贵族,贵族是无法速成的。现在国家都强调要发展软实力。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太快,物质膨胀速度太猛,精神、文化、意识形态各方面的发展速度却暂时跟不上。法国前总统萨科齐说: 光是发展物质和经济不能成为一个大国,一个大国必须是能输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中国有许多古老的格言,都是在强调家教的力量。“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便是读书。”古书《周易》中,有这么一句话: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谓家庭的软实力,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积德”。这个德包括一切美好的品质,有担当、有责任感、有理想、有文化、有优雅的品位。

猜你喜欢

妈妈孩子
孩子的画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不会看钟的妈妈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
淘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