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斜视的应用及有效性研究
2018-10-19付莹
付 莹
(抚顺市眼病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8)
斜视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眼外肌疾病[1],主要为两眼无法同时注视于同一目标,依据斜视的性质又可分为麻痹性、共同性斜视,斜视在临床中具有较为复杂的致病机制[2]。本研究对于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部分斜视患者行水平直肌移位术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斜视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0例)、研究组(30例),具体如下:研究组—男、女性患者占比各为16、14例;年龄范围上限值:48岁,下限值5岁,年龄平均值(25.31±5.18)岁;其中共同性斜视者13例,无斜肌功能异常V型者10例,由斜肌功能异常A型者7例。对照组—男、女性患者占比各为17、13例;年龄范围上限值:47岁,下限值6岁,年龄平均值(24.95±5.39)岁;其中共同性斜视者12例,无斜肌功能异常V型者10例,由斜肌功能异常A型者8例。对比2组斜视患者的各项资料数据差别较小(P值>0.05)。
1.2 方法:2组斜视患者均在手术实施前予以视力检测,对于患者的屈光情况进行了解,采取裂隙灯检查,包括对眼病、眼底及角膜映光相关检查,并指导患者做眼球运动检查,以此确定患者的病情,分析其协调程度[3]。对照组方法:行常规治疗,予以外直肌常规量后徙内直肌缩短措施,严格依据流程进行手术。研究组方法:行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依据患者的类型实施针对性手术;①垂直型斜视者:采取内直肌及外直肌肌止端垂直方向移位手术,选取水平肌,依据附着点朝下进行移位,降低其眼球位置,随后行直肌切开术或后移术,使得肌肉移位距离需在肌止端1/2处[4];②A-V型斜视者:行单纯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后并下移外直肌,对正上斜肌亢进A型外斜肌进行校正,内直肌后移向上移位,对正上斜肌亢进A型进行后移,手术完毕。
1.3 观察指标:观察2组斜视患者经相应治疗方案干预的临床效果及治疗满意度。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表对治疗满意度进行判定,评分范围为(0~100)分,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满意,0~59分为不满意,治疗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用“%”的形式,表示2组斜视患者经相应治疗方案干预的临床效果及治疗满意度为计数数据,并用卡方值检验,在用SPSS20.0软件核对后,当2组斜视患者经相应治疗方案干预的临床效果及治疗满意度有差别时,用P<0.05表示。
2 结 果
研究组斜视患者经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满意度为83.33%,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
表1 对比2组斜视患者的临床效果[n(%)]
表2 对比2组斜视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3 讨 论
斜肌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眼外肌疾病,其两眼无法对同一物品进行斜视为该疾病的主要表现,临床中依据分型为共同性、麻痹性斜视,由于导致该疾病的因素较为复杂,因此临床中尚无确切的定论。有研究表明,眼斜肌功能水平异常,上斜肌亢进,使得下方向水平作用明显,亦提示了A型外斜肌者注视下方时,使得外斜视度数明显上升[5]。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斜视患者经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满意度为83.33%,高于对照组,P<0.05,其矫正率为96.67%,眼位正概率为93.33%,眼位>±5概率为3.33%,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斜视患者经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后,其斜视状态均被矫正。康颖学者[6]在《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斜视的临床应用意义探究》一文中表明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斜视的临床应用意义显著,可矫正其斜视程度,且治疗满意度较传统治疗更高,与本文研究数据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对于斜视采取水平直肌移位术的应用效果显著,且较患者更易接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