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胰腺疾病患者治疗中采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10-19牛万成张召辉
卢 骏 牛万成 夏 婷 张召辉*
(解放军第九七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特点,因此逐渐在临床范围开始广泛使用[1-2],主要适应于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临床、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支持胰腺或胆道疾患(如结石、肿瘤、硬化性胆管炎等)、胰腺疾病:胰腺肿瘤、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原因不明的胰腺炎、Oddi括约肌测压、胰管或胆管的组织活检[3]。本研究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行ERCP手术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该技术对胆胰腺疾病的诊治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使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的胆胰腺疾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研究组男性46例,女性24例,年龄30~80岁,平均年龄(47.86±5.29)岁;所有患者在入院时检查确诊为胰胆管疾病,并将合并有肝、脑、肾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和凝血功能系统障碍的疾病排除,整个研究在患者知情同意下进行。
1.2 研究方法:选择十二指肠镜(厂家:奥林巴斯;型号JF-260W)和高频电发生器(型号:ICC200),此外还使用到胆道扩张球囊、乳头切开刀、碎石网篮、金属胆道等相关器械。管着在术前禁食6 h,肌内注射地西泮10 mg、氢溴酸东莨菪碱0.3 mg和哌替啶50 mg,取俯卧位,患者一般采取俯卧位或左侧卧位,十二指肠镜经口依次通过食管、胃、进入十二指肠降段,找到十二指肠乳头,将内镜进入至十二指肠降段后向右旋转,然后缓慢拉直镜身,将乳头的位置调整至视野的正中央,然后用造影的导管或直接使用切开刀进行插管和造影,显影胰管和胆管,观察是否出现病变。在插管成功置入后再置入导丝,沿着导丝开刀,胆总管结石直径<15 mm的患者用网篮或气囊取石;直径在15~25 mm应用奥林巴斯的碎石篮碎石后取出,术后一般常规应用抗生素3 d,以防感染,密切观察临床上有无发热、腹痛、呕血、黑便等变化,术后检查血常规及血淀粉酶动态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4]:对患者临床的诊治与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采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和ERCP同时诊断患有胆道梗阻的17例患者,对两种方法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差异性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进行t或χ2检验,两组间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 果
2.1 ERCP诊治疾病的成功率情况:结果显示,本次诊断性患者有29例,占总病例数的41.43%,成功率为93.10%;治疗性患者41例,占总病例数58.57%,成功率92.68%,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情况
2.2 MRCP和ERCP对胆总管结石诊断情况比较:结果显示,两种诊断方法诊断阳性率比较差异不大(P>0.05),见表2。
表2 MRCP和ERCP对胆总管结石诊断情况比较[n(%)]
2.3 患者ERCP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显示,1例患者出现急性胰腺炎(5.88%),未发现胆管感染、出血和消化道感染的病例。
3 讨 论
胆总管结石是胆道梗阻最常见的原因,E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超过95%。目前在专家手中,ERCP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成功率>90%,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5%,病死率<1%,均优于手术治疗[5-6]。在选择性胆管插管失败时,可行预切开术,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要高于常规方法。对于胆胰腺疾病患者来说手术治疗操作具有较大的风险,使用ERCP能够清晰、直观的显示出胰胆管的分支走向以及变异情况,图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且具有动态,连续,不受肠道气体干扰的优点,对于胆道内的系统病变能够进行精确的定位,可降低传统外科手术风险,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外科手术计划提供较大的帮助,尤其对于壶腹部癌的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诊断成功率93.10%,治疗成功率为92.68%,表明ERCP对胆胰疾病患者来说具有加好的诊断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风险较大,成功率相对也较低,而采用ERCP治疗对机体产生的损伤较小,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的症状,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也能提高生活质量[8]。MRCP能够清晰显示胆胰管的解剖结构,是临床上诊断胆胰管疾病的常用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诊断方式的效用大致相同,但是ERCP如果操作不当会造成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中ERCP术后1例患者出现急性胰腺炎(5.88%),未发现胆管感染、出血和消化道感染的病例,可能与手术所选病例数较少有一定的关系[9]。
综上所述,胆胰疾病患者中应用ERCP具有诊断治疗一体、微创、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可根据患者机体情况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