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管理在企业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2018-10-19黄艳萍

安全 2018年10期
关键词:危险源绝缘风险管理

黄艳萍 陈 全 李 晶

天津理工大学 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

应急管理在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企业应急管理是生产企业的一项重点工作。应急管理是针对突发事件的最优应对决策的研究[1]。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不仅为了满足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也为了预防和减少企业安全生产中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危害,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当前大多数生产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着缺乏专项管控手段或经验主导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很多企业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具体情况分析不足,从而导致采取的预警行动和应急处置措施缺乏针对性。

(2)应急处置措施多为照搬照抄或经验之谈,仅表现出简单的、原则性的要求,没有落实具体操作的人员、顺序、方法、装备等,缺乏可操作性[2]。

为解决上述企业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问题,需要对现有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的应急管理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基于系统的危险源辨识结果识别出企业存在的潜在紧急情况;针对企业每种潜在紧急情况,确定需要制订的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每一个应急预案的内容都要建立在对应急紧急情况的后果分析基础上。在做出科学应急预案的应急准备基础上,当实际紧急情况发生时,按照应急准备做出应对,起到避免或减少损失的作用。

1 理论依据

1.1 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风险管理就是在识别、评价及分析风险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管理技术及手段对工程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一定的预防及处理[3],尽可能的控制风险,使其向有利条件转化,并能在风险发生后及时采取主动的补救措施。

一般风险管理理论认为,风险管理包括3个基本过程或程序,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这3个基本过程也被称作风险管理的3个原则[4]。

风险识别主要包括危险识别或危害因素辨识,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充分进行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按照法律法规、组织目标和组织的可接受程度,对风险进行评估,为制定和采取风险的削减或控制措施提供依据。风险控制包括制定风险的削减或控制措施,并将这些措施通过培训、规范、监督等使之付诸行动,最终使识别并评估出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和范围内[5]。

1.2 危险源辨识基本方法

风险识别过程就是危险源辨识的过程,需要使用到各种特点不同的辨识方法,本文从如下方法入手进行系统危险源辨识,如图1。

图1 危险源辨识分析方法

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法(FMEA)是对构成设备设施的每个部件分析其可能发生的各种故障,故障导致的后果和风险,导致故障的原因(考虑从产品设计到报废的一个完整生命周期),以及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可用于分析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操作程序和工艺流程两个方面。操作程序分析是将每一个生产作业活动按照作业顺序划分成单一的作业步骤,再将每一个作业步骤细化到具体的操作行为,从而分析每一个操作行为意图为何,产生何种偏差(与意图产生的偏离)。工艺流程分析则是将某个工艺流程中所涉及到的工艺要素或介质的特性作为研究对象,并继续探究这些偏差可能导致系统发生的事故,导致偏差的原因以及应采取的相应的控制措施。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可用于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的安全风险分析,其中非常规作业活动表现多为检维修作业活动。基本思路都是将作业活动从大到小地逐项划分,直至形成相对独立的较小的便于危险源识别的工作任务,然后针对所开展的作业活动任务,分析可能发生的人员伤害、死亡、健康损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并从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事故原因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能量源分析方法(ESA)用于补充上述各类方法辨识后仍无法覆盖的其他的危险源,主要分析场所和环境内存在的危险能量源。例如:高温、粉尘、噪声、辐射、雷雨、大风、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物质、危险化学品等。基于能量源的特性、相关知识、经验,分析能量源意外释放能量,导致的人员伤害、健康损害、财产损失的事故,并分析事故原因及应对措施。

1.3 企业应急管理理论依据及技术路线

首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调研,与企业安全生产相关负责人和一线工人沟通,利用上述各种辨识方法进行系统全面的危险源辨识,将危险源辨识结果整理成不同的表格,形成危险源辨识结果清单。然后从辨识结果的风险中提取出紧急情况的相关内容。提取的紧急情况相关内容应包括紧急情况的内容,可能发生的活动、过程、地点以及紧急情况发生的原因。针对不同的时间、地点、活动下的紧急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的预警信息和预警行动,以及相应的现场处置措施,形成应急知识库,帮助完善企业的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具体技术路线,如图2。

图2 企业应急管理理论依据及技术路线

2 风险管理指导下的应急管理研究在某电力公司的应用

以某电力公司触电事故为依托研究风险管理指导下的应急管理。具体过程是对公司生产过程的危险源进行全面辨识,基于公司生产过程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结果,识别生产过程存在的各类触电紧急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触电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2.1 某电力公司风险识别的过程

通过对电力公司进行全面危险源辨识后,从设备设施、操作程序、作业活动、检维修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信息表的风险项中找出可能导致触电的信息。以作业活动的危险源辨识结果为例,从安全风险中提取出可能导致触电风险的信息条。经过整合和梳理,形成公司触电风险的基本识别信息,见下表。

表 公司触电风险的基本信息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该公司的触电事故主要发生在供配电业务的操作、试验、巡检、电气设备设施维修、电力建设、改造工程施工等活动中。通过从作业活动危险源信息表中的可能导致安全风险的因素中提取出导致触电紧急情况的隐患事件,加以梳理可以列举如下触电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触电事故具有突发性,不设置预警信息和预警行动):

电气设备接地接零保护失效;电气设备导线绝缘损坏;带电体隔离防护装置缺失或失效;带电操作未穿戴绝缘防护用品或未使用绝缘工具;误接触带电体;人员违章操作;无操作牌突然送电等。

结合辨识结果与现场分析人员分析得出紧急情况的后果,从而形成经过风险分析和简单风险评价的应急知识库。触电的后果包括电击和电伤伤害。无论哪种情况下发生的触电伤害,都会根据当时电压高低、现场环境因素、人员本身操作和身体状况而产生或大或小的后果,严重时可能造成严重烧伤甚至死亡。故触电事故不可小觑。

2.2 制定相应现场应急措施

基于应急知识库的内容,通过与现场人员沟通以及查阅相关资料,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类型触电伤害,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现场处置措施。针对所有触电事故的排险、控险措施,首先要做的是查明险情,发现有人触电时,先确定如下事项:触电者的触电电源是高压电还是低压电;触电电源是否被切断;是否还有导致触电事故的危险物。针对不同环境不同活动中可能涉及到的触电事故应采取对应的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总结使触电人员快速脱离电源的不同方法。

(1)低压触电脱离方法。低压设备触电,救护人员应迅速切断电源,如拉开电源开关、刀闸,拔除电源插头等;并迅速使触电者脱离带电体,通过绝缘工具、干燥的木棒、木板、绝缘绳子等绝缘材料或抓住触电者干燥而不贴身的衣服,将其拖开,也可用绝缘手套或干燥衣物等包起保证绝缘后再解脱触电者。注意:避免碰到金属物体和触电者的裸露身体。

(2)高压触电脱离方法。触电者触及高压带电设备,救护人员应迅速切断使触电者带电的上级开关、刀闸或其他断路设备,确保断电后再用适合该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将触电者与带电设备脱离。救护人员要在整个抢救过程中保持自身与周围带电部分安全距离,保证自己免受电击。

(3)杆塔触电脱离方法。高、低压杆塔上作业发生触电,应迅速切断线路电源的上级开关、刀闸或其他断路设备。对低压带电线路,由救护人员立即登杆至能确保自己安全的位置,系好自己的安全带,用带绝缘柄钢丝钳、干燥的绝缘体将触电者拉离电源。随后立即用绳索迅速将伤员送至地面,或采取可能的迅速有效的措施送至平台上。避免因高处坠落而再次伤害。

(4)落地带电导线触电脱离方法。触电者触及断落在地的带电高压导线,救护人员做好安全措施(如穿好绝缘靴、带好绝缘手套)后用绝缘棒拨离带电导线。同时应疏散现场人员在以导线落地点为圆心8m为半径的范围以外,以防跨步电压伤人。触电人员脱离电源后,需进行现场救护。救护原则和救护方法需要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电力工人都具有紧急救护的能力,在此不再赘述。

3 结束语

经过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然后提取并整理紧急情况,可以更加清晰的让相关人员了解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容易发生紧急情况,并能够及时准确判断紧急情况的征兆,减少或避免紧急情况的发生。同时对应的应急处理更具体,针对性更强,更加可操作,相关作业人员遇到紧急情况的发生,能够按照应急准备做出相应反应,立刻采取快速有效的措施进行排险控险以及人员救治,避免或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基于此,建立或完善企业触电事故应急现场处置方案,才能使应急预案更好实施。

猜你喜欢

危险源绝缘风险管理
高速公路机电交安施工危险源分析及防范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措施
10kV高压电机绝缘结构减薄研究
高压柱式断路器绝缘拉杆连接方式试验研究
对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考
加强小额贷款企业风险管理与防范探讨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绝缘配合问题分析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民航维修系统的危险源分类与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