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晚报》:强化中老年报道路径探索
2018-10-19张伟建
□ 文/张伟建
内容提要 2015年初,《金华晚报》创办了以中老年读者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快乐中老年》周刊,每期5个版,有雅意、夕拾、老人茶馆、夕阳红专列等10多个专版专栏,因“好看、有用、有品位”,很快受到广大中老年读者的欢迎和好评。本文以此为例,介绍了纸媒强化中老年报道的路径探索。
一、弘扬正能量,挖掘老有所为故事
当今时代,有这么一批老年人,他们不服老,始终用积极向上的心态,用回报社会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年轻后辈,这些充满正能量的老人就成了《金华晚报》《快乐中老年》周刊封面版的主角。
(一)事迹感人的新闻人物
这些老人往往是某个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当事人。2017年8月18日,《快乐中老年》封面版《七旬母苦干1400天,替子还债7800元》,主人公是一名叫陈秀元的76岁老人,几年前她的聋哑儿子驾驶摩托车把人撞伤,被法院判决赔偿9000多元。但因陈秀元家实在贫困,东挪西凑只凑到2000元。面对法院干警,陈秀元说:“再苦再难,欠别人的钱都得还。”从此,她不顾年迈,每天清晨4点钟起床去田里干活,直到中午才回家。菜地里菜长好了,她踩着人力三轮车一趟趟拉到菜场卖。一家人每日三餐经常是番薯稀饭,穿的是别人淘汰的旧衣服,老伴也出去打工。这样经过4年努力,终于凑齐7800元。当陈秀元委托法院执行局干警把钱还给当年被自己残疾儿子撞伤的人时,法院同志深受感动,以此为题材拍了部微电影《守信》,专门邀请陈秀元以及各有关方面人士参加了首映式。
也是《快乐中老年》封面版刊发的《逆行小伙辱骂交通劝导员 七旬路人将小伙摁倒在地》,写的是一名小青年违反交规被劝导,竟然恼羞成怒辱骂甚至想殴打交通劝导员,结果被一位路过的七旬老人出手制止。此事一经网上传开,这位七旬老人顿成“网红”,网友纷纷点赞。而《这个好人我们一定要维护》则写了三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不怕惹麻烦,顶着烈日,留在街头现场为人作证,终于还所谓“肇事者”清白的故事。报道在市民中引起较大反响。
《快乐中老年》报道的这些老人,不服老勇担当,用自己的言行获得了大家的尊重,也为社会增添了不少正能量。
(二)身怀“绝技”的退休“能 人”
生活中一些老人有专业特长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些“能人”虽然从单位退休了,但是他们希望发挥余热,利用自己的能力继续为社会作贡献。
2016年6月24日《快乐中老年》封面版的文章《不想逞英雄,只想老有所为》,写的是90岁高龄的浙江师范大学离休老师蒋风,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请的年度项目获批,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要完成一部鸿篇巨著——约350万字的世界儿童文学事典修订本。其实,自1994年68岁的蒋风办了离休手续后,他单枪匹马成立了民办的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连年免费招收非学历儿童文学研究生;用离休津贴创办《儿童文学信息报》,免费寄给国内外儿童文学爱好者,在全世界推广童诗教学和阅读;倡议中国创建国际儿童文学院;倡导私人藏书公益化……“到现在,我一共出了60多本书,其中一半是退休后出的。”蒋风说。这篇报道让一位老有所为的九旬老者形象跃然纸 上。
2016年9月9日《快乐中老年》封面版文章《几十本手抄笔记,见证老一辈的工匠精神》,写了73岁的金属热处理专家赵步青2002年退休后,曾被多家企业邀请当工程师,他利用自己过硬的专业技术,为这些企业解决了很多科研难题。近几年,他被安徽一家工厂聘为高级工程师,由他领衔研发生产的一种刀具,质量超过以往一直从日本进口的产品。他在退休后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和实用文章,出版了《模具热处理工艺500例》等好几本 书。
还有《当年在铁岭头卖烟酒的姑娘退休后为家乡写了部巨著》《七旬老人闭门造乐器》《坚守百年灯笼老店》等报道,都生动地塑造了各行各业的老有所为者。
(三)热衷公益的爱心人士
在社会上,有那么一群老人,他们充满爱心,热衷公益,博得了人们的称赞和尊重。有一位80多岁的“超级红娘”,他与妻子一起促成了1686对男女步入婚姻殿堂,为此,他曾先后获“全国妇联和谐家庭幸福榜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感动湖北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他就是2017年8月11日《快乐中老年》周刊封面版刊登的《荣获“中国好人”的“超级红娘”是咱金华籍》中的主人公陈轶 伦。
1932年出身在金华的陈轶伦,解放前是进步学生,1953年他响应国家号召到武汉教书。上世纪90年代,他离休后与老伴一起成立了工作室,免费为青年男女牵线搭桥,至今已促成1686对男女结成夫妻。有人劝他们,说你们付出了精力,损失了房租,倒贴水费电费纸张费电话费,还自己掏腰包去外面租场地举办公益相亲活动,就算收点费用别人也能理解。但陈轶伦却说:“我们帮人建立家庭,家庭和谐了,社会就和谐。我们夫妻工资不低,钱够用就行了。现在做的事,很有成就感。”
《免费喝水充电充气看书 艾青公园里有个爱心驿站》《这对热心夫妇,免费教人打太极拳》《盲人潘子建:视行善为修行》《一笔是知恩图报,一笔是不离不弃》,这些报道反映的都是热心公益的中老年人。
□ 左图为2018年5月9日,浙江湖州“老年人过渡房”温馨城中村改造项目,志愿者们在环渚街道“老年人过渡房”中与86岁的老人徐玲文(左二)聊家常。(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 右图为2018年5月9日,老人们在浙江湖州环渚街道“老年人过渡房”活动室中下棋。(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二、唱响欢乐颂, 反映老有所乐人生
(一)养生之乐
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日子过得舒心,老年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健康长寿。让中老年人多了解和掌握一些保健养生知识是《快乐中老年》周刊的宗旨之一。为此,《快乐中老年》辟有《健康》专版,通过刊登一些卫生科普文章和记者相关医疗报道,宣传科学养生理念。一个人身体好,精神状态佳,自然也就快乐了。
《老年人夏季如何养生?》提醒夏季热衷户外跳广场舞、交际舞、练拳舞剑、打球慢跑的老年人要根据各自的身体状况选择健身方式,不可进行太过剧烈的运动,不能追求运动量;夏天老年人不能贪凉,不宜久用电风扇,饮食上可适当吃一些带苦味的食品,如苦瓜等。文章知识性、服务性都很强。有时版面上的一些养生小故事也很受欢迎。《胡阿姨教你自制温暖牌“豆枕”》写了一位72岁名叫胡香萍的阿姨,她把晒干的黑大豆放进用柔软透气性好的棉布制成的枕套,做成豆枕,用来辅助治疗自己的颈椎病,效果很好。于是,胡阿姨做了好多个豆枕分送给亲朋好友。胡阿姨告诉记者,这使她很有成就感,很快乐。文中详细介绍了“暖心豆枕”制作方法,并请医院骨科专家对豆枕的功能进行了点评。
《睡前热水泡手脚护肺》《四种食物是天然抗生素》《你服用的人参适合自己吗?》《立夏养生,要有“情”又有“调”》,几乎每期《快乐中老年》都有很实用的养生知识,《健康》版也成为最受中老年人欢迎的版面之 一。
(二)休闲之乐
在民间,喜爱古典诗词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甚至把诗词当作自己晚年的伴侣。《快乐中老年》刊发的《纵然近黄昏 诗意无限好》写了三位退休老人,他们把读词写诗当作自己的休闲方式,乐在其中。文中已99岁高龄的徐荣庭老人,60岁退休开启他的诗意晚年。1989年70岁那年,他写了多首诗来总结晚年生活。他87岁加入婺城区诗词楹联学会后,写诗频率更高,题材广泛,主题积极向上。88岁出版第一本诗集《三乐阁诗集》,共收录116首诗。写诗改诗,成了徐荣庭感到最快乐的事,他完全沉浸在美好的诗境中,认为这是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之 一。
还有人则爱好收藏,《永康集报达人收藏50余万份报纸》讲的是年近六旬的王俊寅,爱阅读爱集报,从30年前开始收藏报纸,至今已收藏了500余种报纸,一共50余万份。他不光收藏还进行研究,一有空就和家人坐在一起阅读,在他的影响下,家人也养成了爱阅读的习惯。王俊寅认为收藏报纸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边收藏边了解历史文化,不仅能长知识,还能陶冶情操,温故知新。
也有人收藏奇石,有人收藏各类老物件……
旅游是当下很多中老年人的最爱,它既能饱览山河,开阔眼界,又能放松身心,强身健体。为此,《快乐中老年》周刊也专门开辟了旅游专栏,介绍热门线路,提供出行信息,给予温馨提醒,刊登一些中老年旅游达人的游记和摄影作品,讲讲他们出行中的奇遇故事。该专栏因内容生动活泼,服务性强,颇受中老年读者欢 迎。
(三)天伦之乐
一个人年纪大了,最怕的就是孤单寂寞。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做子女的往往忙于工作或其他事务,顾不上家里的老人。于是《快乐中老年》周刊就经常刊登一些子女孝敬老人、关爱老人的文章,引导做子女的能常回家看看。《新年初,他们这样陪老人度过》《这个中秋,回家陪父母看月亮》《相处有分寸,儿媳把我当朋友》《八旬奶奶拜孙女为师学拼音》,这些文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子女对老人的孝心和老人与晚辈之间的爱心亲情与天伦之乐。
三、念好“服务经”, 引领敬老爱老风尚
《金华晚报》在开辟《快乐中老年》周刊的同时,还十分注重策划组织开展一些由中老年人参与的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来实现吸引中老年读者,更好地服务于中老年读 者。
(一)发放福禧福利卡
2016年底,《金华晚报》联合社会上的爱心单位共同推出福禧卡。凡持卡人均可以经常性享受一些商场、超市的实物福利,参加“老人学堂”听讲座,看电影等。消息一出,前来领取该卡的中老年读者十分踊跃,第一批数千张卡被“一抢而空”。卡的功能也得到很好发挥。比如2017年4月7日《快乐中老年》周刊有一个版面就报道了5项活动:一是“便捷实惠的购物体验”讲座;二是免费观影《非凡任务》;三是春季养生送福利,正宗雁荡山铁皮石斛、云南文山三七基地直供;四是福禧卡老人九华山祈福游;五是专家说“护牙”继续开课。这些活动因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而受到中老年读者的热捧。
(二)活动互动常态化
2017年3月,一名记者在医院就诊时得知一对80多岁老夫妻因病双双在医院输液,却不愿把自己生病的事告诉在同一座城市生活的三个子女。鉴于老年人生病宁可自己扛,也不愿麻烦子女的现象甚为普遍,《快乐中老年》做了一组“关爱老人 医路相伴”的系列报道,并在社会上招募了近百名志愿者,深入各家医院帮助那些孤单就医的老人。这一活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另外,《快乐中老年》周刊记者专门深入各社区了解掌握空巢老人情况,与市中医医院合作,经常组织骨干医生深入社区和乡下的敬老院,为老人们义诊;还促成金华广福医院推出“关爱邻居老人”居家健康服务项目,迄今已有近6万名老人与该医院签约,使这些老人能享受专家上门提供的健康服务。《快乐中老年》还经常组织一些中老年人歌咏比赛,这些活动都有力地增强了中老年人对《金华晚报》的黏性。
(三)关注热点接地气
《快乐中老年》周刊的服务,还体现在长期关注与中老年人相关的各类热点问题,及时传递中老年人心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退休人员想进却进不了老年大学的情况日益突出。《老年教育期待更“大众化”》一文就此进行了深入报道,文章以金华老年大学为例,该校创办30年来,虽然已从刚创办时的保健、书法和历史三个专业增加到包含音乐、体育、科技、文化等方面共计50多个专业;学员也从最初的130人增加到4000多人,仍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比如市区柳湖花园的李老师,退休后想上金华老年大学,却因招生名额所限连续几年都未能报上名,让她十分郁闷。
“一位难求”,让许多老年人难圆上老年大学之梦。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该报道摆出问题并提出建议:鼓励创新办学思路,增加投入,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促进高校和电大等各类学校开展老年教育,加快推动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办学。
这几年,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忽悠老年人购买各种“保健品”几成社会公害。但往往做子女的劝说不了家中老人,只能干着急。2017年7月21日,《快乐中老年》刊发报道《花12万元买 保健品,并未买回健康》,写的是80多岁的常奶奶夫妇,在保健品公司业务员鼓动下,花12万多元陆陆续续买了什么“美国”产的饮液、“韩国”产的床垫、包治百病的蜂胶,堆满了房间。可是常爷爷照样几度住院手术,使常奶奶意识到,买保健品算是花了冤枉钱。她说:“想起来,保健品公司那些人太厉害了,他们能把死的说成活的。曾经一天来家里四拨保健品公司业务员,陪聊天、做家务,甚至帮助洗脚,真比子女还亲,让人不买保健品都不好意思。”
在常奶奶现身说法之后,记者又采访到一名姓蔡的市民,对付同样痴迷于保健品的父母,蔡先生施展了一套“组合拳”,如“及时发现,不要数落”“引导老人了解正确的养生知识”“摸透老人心理,告诉他们熟人的话也不一定可靠”等等。经过努力,蔡先生的父母再未买过“保健品”。这篇《知道父母买保健品后,他打了套“组合拳”》见报后,引来众多读者网友讨论,而这组报道也让很多老年人如梦初醒,不再上当受骗。
《老年人招聘会:剃头挑子一头热?》《跳广场舞:公共地盘谁做主?》《养老理财,从现在开始》《老年人保险,你知道多少?》《抱团养老,你能接受吗?》,这些聚焦热点问题的报道,从一个个不同的角度,为老人“代言”,帮老人解惑,很接地气,社会效果也很好。
最美不过夕阳红。面对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金华晚报》“快乐中老年”周刊以丰富的内容、鲜明的特色让更多中老年读者分享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