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探析
2018-10-18骆丹清
□ 骆丹清
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于2010年11月正式挂牌,是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是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级的行业发展集聚区,为上海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集聚发展搭建了平台,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开创了我国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有模式。
一、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建设背景
从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发展历程来看,市场环境的发展和地方政府的主动推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逐步开放的市场环境为产业园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渐进式转化,在很长一段时间,更为人们熟知的是劳动力市场,而非人力资源市场。
从1980年到1993年,上海劳动力市场引入市场机制,劳动力价格机制慢慢形成,人力资源市场基本从计划机制转向了市场机制。当时正值大批知青返沪,待业青年数量急剧攀升,传统的单纯依靠劳动部门介绍就业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自愿组织就业与自谋职业相结合随之产生,随即还诞生了劳动服务公司这样的新型劳动力管理组织。1984年7月,原上海市人事局成立了上海市人才交流服务处,负责市内人才调动与交流,举办人才交流会,开展人才流动服务。1985年起,国有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改变了从前的人力资源调配方式,逐步形成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以市场为导向的合理流动形式。具有建立人才信息库和代管人事档案等服务功能的上海人才开发调节中心也在这一时期成立。1990年前后,开始出现的大型人才交流会是人才市场的雏形,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面对面交流,共同决定劳动力价格。1992年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的成立更是进一步健全了人才交流和服务功能。
1994年,上海人才市场和中国上海人才市场成立后,上海人才市场的规模和组织能力快速发展。全员劳动合同制改革,标志上海劳动力市场机制进入完善阶段。这一时期审批通过的职介机构数量大增,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共同成为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主要渠道。加入WTO以后,中国上海人才市场率先改制“入市”,将人事代理与人才中介服务一分为二。2002年,上海市人才中心改革,在全国率先剥离其经营性服务职能,成立上海人才有限公司。市场化的人才中介服务迅速发展,上海累计向843家机构发放了人才中介服务许可证,极大地促进了人才流动和人才开发,也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1]。2002年,上海还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按市场规律运作的人才服务行业协会,负责编制地方标准。从2003年起,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保持每年不低于30%的增速逐年递增,2008年,上海市政府把人力资源服务业列入重点发展产业之一。至2009年,该行业已培育出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同时还引进了一些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至此,上海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从形态上,基本形成了由政府部门宏观调控、行业组织自律、人才机构自主发展的市场格局,提供了良好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服务支撑,为产业园建设打下了基础。
(二)原闸北区产业转型带来发展契机
原闸北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北部,是上海的主要工业区之一,本身就集聚了大批务工者。1990年起,旧区改造、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导致失业人员大幅度增加。区内还有上海火车站,城际交通枢纽的便捷性也增高了外来务工人员择近就业的概率。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相对紧张的背景下,1986年,区域内出现了上海市第一家劳务市场,此后快速扩展到全市范围并深化到各个层面[1]。人力资源市场在原闸北区初现雏形。
原闸北区的最大优势就是以上海火车站为标志的便捷交通。南北高架连接虹桥国际机场、浦东新区和上海市中心,铁路运输量和长途汽车的客货运量在全市都占据很大比重,素有上海陆上北大门之称。原闸北区发达的交通业和巨大的客流物流量成了其比较优势,此外,它还南临苏州河,到外滩、人民广场、南京西路中央商务区仅2000 米左右。基于此,原闸北区在转型中独占优势,结合旧区改造推进服务业发展,逐渐形成打造不夜城上海现代交通商务核心区、苏河湾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以及共和新路沿线综合服务业集聚带的发展思路[2]。这为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落户苏河湾地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随着上海人才大厦在原闸北区的建成与投入运营,2010年1月初,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入驻上海人才大厦,中国上海人才市场迁入梅园路77号,随之入驻人才大厦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也日益增加,影响力与日俱增。
与此同时,国家对人才工作和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也日渐重视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原闸北区人民政府经过反复研究,一致认为进一步整合与推动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发展、有效配置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市场资源、加快与国际接轨已成为发展要务。通过认真考察、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原闸北区会同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推进国家级产业园区的申报工作,多次召开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规划会议,上海市人社局最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的文件,并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进行了专题汇报,听取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领导对申报工作和产业园区发展的要求与意见,后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向上海市人民政府提出筹建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区的想法,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3]。市委、市政府和人社部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到原闸北区了解园区建设情况。
2010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同意筹建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复函》中同意成立“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集聚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
二、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发展现状
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作为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形成集群效应、规模化发展具有强大助推作用[4]。
(一)园区的产业集聚度分析
截至2017年年底,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内共入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45家,其中有任仕达、万宝盛华、海德思哲、米高蒲志等跨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上海外服、北京外企、中国四达、前程无忧、智联易才、上海诺姆等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相继落户。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内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主要集聚在以梅园路77号人才大厦为核心的苏河湾区域和南京西路商圈(见表1)。从业态分布来看,人才大厦周边主要以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才测评等实操性较强的业态为主,南京西路区域则以猎头、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战略发展服务业态为主。此外,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技术在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园区现实发展出发,如何形成优质机构的集聚地、创新点,提升园区发展品质以匹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已经显得十分迫切。
表1 园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分布情况
(二)园区机构的性质和行业分类分析
图1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性质
图2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分类
目前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民营性质的占比最大(见图1)。如何发挥民营企业的优势,鼓励、引导、支持其做大做强,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相关国家战略,凸显“上海服务”的新亮点,显得十分重要。同时还要加快国际知名人力资源企业引进,探索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外资全资控股,引进入驻。此外,从图2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分类分析中,可以发现劳务派遣服务(行业代码7263)和其他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代码7269)占比最大,职业中介服务(行业代码7262)和公共就业服务(行业代码7261)相对比重较少,可见传统人力资源服务依然是主流,同时在其他人力资源服务中还有新业态,只是行业分类未细化,但在园区下一步发展中,对行业的细化分析却十分重要。
(三)园区的税收贡献度分析
2010—2017年,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税收贡献一直保持平均20%以上的增幅,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一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体现了新兴产业发展的生命力(见图3)。2016年累计税收11.17亿元,同比增长21.7%。2017年累计税收13.87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纳税前20强共纳税12.75亿元,占总税收的92%。
图3 2011—2015年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税收情况
三、政府推动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的主要做法
在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具体筹建和发展中,无论从上海市政府还是静安区政府来看,政府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建立管理服务机制
1.确立“联席会议+联席办+园区服务中心”的运营管理模式
联席会议的第一召集人是上海市分管副市长,成员包括上海市人社局、原闸北区政府等单位,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上海市人社局),统筹协调产业园区推进工作。园区服务办公室由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原闸北区人才服务中心、原闸北区投资促进办公室抽调工作人员组成,主要承担园区企业引进、管理和服务工作等。运营管理模式的确立形成了市政府决策部署、市人社局和区政府会商执行、园区服务机构日常管理的三级管理体制,有效整合了多方资源,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为园区的运营管理和政策落实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保障。
2.设置专门职能科室,服务产业园
充分认识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是新时期赋予人社部门的新职能、新要求、新考验。2014年,原闸北区建立区内园区建设联席会议,联动市组织部、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审改办等部门,同时市人社局调整内设科室,设置人力资源科,把产业发展与人才工作结合起来推进。2015年初又设置产业发展科,明确科室职责。2015年底,两区合并后,静安区人社局调整科室设置,分别成立行政审批科、产业发展科、人才服务科,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证照审批、入驻扶持、人才管理等工作交由专业部门和专业人员对接,更加精准管理服务。
(二)制定园区规划
1.明确产业园发展规划和目标
为有效推进园区建设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在调研的基础上,原闸北区在筹建时期制定了《“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和《闸北区关于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打造“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区”实施意见》,基本明确了园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2014年,在产业园区建设三年的基础上,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化水平实际,制定产业园三年发展计划(2015—2017),提出打造国家一流、国际知名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目标。
2.选择发展载体,构建产业园框架
园区筹建时期,苏河湾地区综合配套日趋完善,以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上海人才大厦为核心,周边有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多栋商务楼宇,满足人力资源企业入驻的要求。同时,还加大周边旧区改造的力度,积极推进汉中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成了人才大厦周边民立路、恒通路等中小道路改造和绿化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周边还有多家百货、餐饮、娱乐等较为齐全的生活服务配套。挂牌运营时,上海产业园区已形成以上海人才大厦为核心载体、辐射周边楼宇2.18平方公里的规模,具有支撑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集聚的独特区位条件和基础优势。
(三)做好园区服务
1.整合服务平台,加强公共服务保障
上海产业园区的核心载体人才大厦,是上海人才中心办公地,集聚了全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人才大厦的一层到四层是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业务窗口,为入园企业提供了证照办理业务等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业务,给园区企业和相关办事人员提供便利。产业园区搭建了涵盖人才、社保、出入境签证等“六大服务系统”60余项公共服务业务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在园区内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和企业备案制,降低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准入门槛,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将重“事前审批”转为重“事中事后监管”。
2.搭建交流平台,嫁接商机促进合作
注重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引导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发展品质,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上下游相关企业引进,形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发展格局。组织开展“人力资源+金融”“人力资源+商贸”“人力资源+文化”“人力资源+科创”等产业联动分享会和主题论坛活动,促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金融机构、商贸公司、文创企业及大数据的联动合作,了解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及用工问题,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人才市场配置作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整合扶持政策
1.加大产业政策扶持,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做大
先后出台了园区财政扶持政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服务措施和办公租赁补贴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放宽外资持股比例,外资持股比例由50%以下放宽到70%;对行业优秀专业人才,引导办理引进人才落户和居住证积分等。
2.制定人力资源服务业专项扶持政策
2016年起,静安区积极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制定工作。2017年9月,正式出台《静安区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从支持产业集聚、企业创新、能级提升、行业人才引进四个方面促进人力资源产业健康发展。
不难发现,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发展过程也是政府自身对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相互关系的认识转变过程,政府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的不同时间节点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在推进园区建设发展中不断将简单的招商入驻变为主动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企业培育商机,越来越注重服务,为企业发展给予了极大支持与帮助。首先是根据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发展状况和发展阶段不断调整管理运营体制,优化人员配置,逐渐由“办市场”向“管市场”转变,聚焦企业服务。其次是研究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弥补财税扶持政策“碎片化”、先行先试政策覆盖面小等劣势,注重产业的延伸发展,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最后是构建企业孵化综合服务体系,搭建公务服务和市场服务的沟通平台,协同推进园区发展。
总的来说,在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发展中最基础的是确立运营管理体制,并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执行部门,特别是在静安区人社局专门成立产业发展科以后,园区各项服务工作开展变得更加顺畅,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人社局设置产业发展科的举措在全国都是走在前面的。在建立园区管理运营体制的基础上,加强部市合作、市区联动,通过管理体制中的执行层面,集中从提供促进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集群公共产品和维护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良好市场秩序两个方面发挥好作用[5]:一方面,政府通过做好公共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产品的供给来促进人力资源集群发展和优化空间结构,在提高集聚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客观上增强集聚区域吸引力,加速区外企业进入园区发展,进而不断提高集聚优势和区域竞争力。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规范保障市场发育,维护正常秩序和合理市场交易规则,制定入园企业规范,畅通企业进入和退出园区的机制,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创造自由选择、公平竞争和安全有效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四、上海人力资源产业园对政府作用的评价和需求
从园区的产业集聚度分析中可以看出,人才大厦周边以及南京西路商圈已成为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两个主要集聚点,一定程度代表了园区的发展。因此,本文选取集聚在人才大厦和南京西路商圈的45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走访调研,对政府作用的评价和需求进行调研,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象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对政府作用的评价和需求。
(一)对政府服务和政策的知晓度分析
对企业关于政府服务和政策知晓度的调解,主要结合“单位入驻上海产业园后有无提升,主要得益于或者碍于什么?”和“您是否了解上海产业园的相关政府服务和政策?”两个问题的内容展开。
目前,园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比较集中了解的政府相关服务和政策主要有:一是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特别是上海人才中心办公在上海人才大厦,相关人才引进、居住证积分、外国人来华等业务都在人才大厦1~4楼的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园区企业切实感受到的;二是静安区人社局推出的相关服务举措,如相关从业培训和高管研修班、产业对接的交流会等;三是静安区人社局积极推出的相关扶持政策,如争取市人社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落实六项行政审批权下放、企业进驻门槛降低、“先照后证”、人才引进、服务外包业务试点以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先行先试”政策,积极争取与“双自联动”同步试行有关人才制度创新政策,以及2017年发布的首个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政策,聚焦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企业创新发展、能级提升、人才引进四个领域加大扶持。
例如,在走访中问及“企业入驻园区后发展得到提升得益于哪些方面?”的时候,有受访企业提到“静安人社局产业发展科定期会紧贴我们的需求举办企业家沙龙、产业联动分享会以及从业人员的实操培训”,特别强调了静安人社局的主动服务、为企业嫁接的商业对接平台。
再如,在问及了解知晓的政府服务和政策时,受访企业几乎都提到了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除了上海市人才中心在园区外,还有诸如签证中心、出入境管理中心等公共机构的配套服务,都是区政府协调整合的有效结果,为入园机构办事、企业从业人员办事都提供了很大便利。另外,受访企业均不同程度地表示有关政策和服务更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如高新技术企业的对接和人才引进政策咨询。笔者对走访调研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见表2)。
表2 走访调研内容摘要表(一)
(二)已享受政策优惠情况及对政策的期待
由图4可以看出,有35%的企业表示享受过政府相关政策优惠,其中享受税收优惠的占比8%、享受租金优惠的占比5%、获得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占比2%、享受区财政专项扶持奖励的占比2%、享受其他政策优惠的占比18%;此外,有65%的企业表示未享受过政府相关政策优惠。
图4 受访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获得政府政策扶持情况
税收优惠政策是受访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最需要获得支持的,其次是建立产业扶持专项资金的政策。36%的受访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认为政府应该制定政策“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等方式参与企业改制” “鼓励培养、引进行业高级人才”以及制定金融相关扶持政策;30%左右的受访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期待政府制定“放宽市场准入领域和条件政策”并通过产业园区集合相关扶持政策。部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还希望政府制定土地优惠政策和引进外资相关政策。
综上所述,园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于政府的服务和政策都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对公共服务平台的知晓度尤其高,受访对象均有提及。关于政策,对于本企业享受的政策相对比较了解,比较体现个性化。因此,入园企业对政府服务和政策的知晓度基本较高,但全面性了解不够。
(三)对政府发挥作用的建议分析
对企业希望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调研,主要结合“您认为上海产业园的相关政府服务和政策是否有要改进之处?”和“您认为上海产业园下一步发展中政府还需要做好哪些方面?”两个问题的内容展开。
企业对政府完善相关政策和服务提出了许多有益建议,主要有:一是对税收等财政政策的需求,由于原闸北区和原静安区“撤二建一”,一些优惠政策未能及时有效兑现,需要及时跟进;二是对新兴服务产品研发的扶持需求,由于新技术发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也正在新一轮技术革新,企业十分希望在这些研发方面得到支持,并特别提到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问题;三是对从业人员的从业培训需求,提高人员业务素养能力;四是加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海外业务拓展和品牌推介,希望政府能够支持企业走出去,同时也希望能够和政府与国企就相关业务开展对接尝试,在业务拓展上有所突破(见表3)。
对于园区下一步发展中政府应该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笔者认为,目前上海产业园内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都已经基本稳定发展了,企业更需要在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上得到扶持或者帮助:一是办公场所供给方面,相当一部分企业因为业务拓展或者提升知名度的需要,都希望入驻到人才大厦这一园区的标志性楼宇;二是企业新业务、新产品拓展方面,希望得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三是园区发展乃至行业发展的规范性建设,诸如产业基金设立、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等,形成园区自身发展的良好生态链;四是人才问题,为企业发展和创新的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提供支持;五是园区的宣传问题,虽然上海产业园成立比较早,但是在地理标识、园区宣传建设等方面依然有些薄弱(见表 4)。
表3 走访调研内容摘要表(二)
表4 走访调研内容摘要表(三)
此外,走访企业中还主要集中提到了企业员工队伍建设的情况。走访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为大学和大专学历,其中大学学历占比最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认为本单位从业人员素质基本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但是也存在待提高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服务意识、法律法规方面、专业精神、专业文化知识、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职业经历、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等。
五、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中政府作用的改进建议
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发展过程也是政府自身对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相互关系的认识转变过程,政府在推进园区建设发展中不断将简单的招商入驻变为主动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企业培育商机,越来越注重服务,为企业发展给予了极大支持与帮助。总体来看,目前园区企业对于上海产业园的发展环境和公共服务等都是比较满意的。
结合走访调研结果,今后政府在推动产业园区发展中应当重点培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园区的根植性,形成园区企业集聚发展的良性内生循环,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不断深化自我扩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上海产业园的实际发展情况,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管理服务方面
1.原有管理机制与实践有差距,要结合实际调整园区管理模式
在园区发展过程中,联席会议作为决策层始终保持着稳定性,但是作为执行层,从目前政府作用现状来看,实践中已经从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园区服务中心向成立专门职能部门有了转变。因此要适时调整完善管理体制,首先,要积极争取人社部对产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扶持和专业指导。其次,在具体执行层面上建议作适时调整,应当牢牢抓住静安区人社局内设产业发展科这一先发优势,促进管理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主体楼宇供应不足,要适时拓展载体资源
人才大厦等园区主体楼宇的需求率高但场地有限,周边重点楼宇建设和整合进度与园区发展速度不匹配,楼宇资源供应的短缺导致部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意入驻却不能落地,影响园区进一步集聚效能,“腾笼换鸟”工作存在发展瓶颈。如何拓展与人才大厦相匹配的楼宇资源作为载体供给补充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要加快落实苏河湾城市更新规划,缓解新载体规划建设期间的园区入驻需求。
(二)产业扶持方面
1.扶持政策分散,要加强专项政策修订完善工作
当前,国家部委、上海市以及静安区三个层面,需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及人力资源产业园的相关优惠政策进行整合,如加强各类财政支持和扶持政策的统筹。要进一步完善修订政策,鼓励企业对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大对支持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的扶持,鼓励园区楼宇业主(物业)支持产业集聚。
2.行业分类与发展脱节,要细化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分类
纵观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情况,与人力资源业务相关的分类代码主要有:公共就业服务(代码7261)、职业中介服务(代码7262)、劳务派遣服务(代码7263)、创业指导服务(7264)和其他人力资源服务(代码7269)。随着人力资源发展,需要细分行业的各项业务和目录级别并把统计口径规范化,更进一步围绕产业目录、统计口径等环节,加快推进行业标准及产业体系的规范化建设。
(三)营商环境方面
1.园区的宣传推介不够,要完善园区配套发展的软件环境
虽然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成较早,但是园区信息化建设不够,目前产业园区还未建设园区官方网站,同时园区的形象识别能力还不足,周边地理环境中没有醒目的标识指引。要尽快搭建园区推广宣传平台,设计制作园区统一形象标识和园区宣传片,加强社会各界对园区的关注,反过来吸引更多企业入驻本产业园区从而形成更大的产业集聚。
2. 结合“互联网+”的研发新形势,重视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研发的产权保护
政府要通过加强监管维护行业发展市场经营秩序公平有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各行各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对于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来说,知识产权更是核心资产。要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及经营单位的培训和宣传,加强企业的法律意识,促使依法经营。目前“互联网+”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很多行业内的企业科技化发展迅猛,线上产品的设计研发越来越多,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加强标准研制和品牌建设,鼓励领域内的知识产权的运用和转化很有必要。可以通过成立专门项目的知识产权奖励资金来鼓励企业内部产品的创新。
3.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体现社会价值,构建行业诚信体系
借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机会,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制度建设、诚信档案建设、诚信状况评估等方面的工作。建立企业信息公示制度,通过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平台,强化行业内的信息交流,引导各类人力资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共同参与构建行业征信服务系统,使企业成为构建诚信体系的主体。要建立对入园企业的评价考核机制,对企业的经营规模、纳税贡献等指标进行打分,尤其应注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违规指标的考量,完善行业共同监管体系和综合服务监管机制。同时,应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协调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媒体的舆论监督及监管作用,推进行业自我规范监督和管理完善。
(四)人才引进方面
1.引进和培育人才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整体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加强引进和培育人才。在行业人才方面,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性人才集聚度不高,如高级猎头顾问和人力资源管理师等,人才流动量多且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间的竞争最后都会落脚到人才的竞争,因此,园区在人才培育和引进方面更应下功夫。要与人才工作相结合,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加大国际国内的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顾问和市场运作职业经理人方面探索更多做法,多渠道加强园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建设产业的职业化人才队伍,形成产业人才的长效供给机制,促进产业园区健康持续发展。
2.营造人才发展软环境
按照国际化标准,编制专业人才开发目录,制定人力资源专业培训和职业标准,完善产业人才流动配置、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保障体系。要发挥高校在产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积极为各类产业人才搭建实践锻炼学习的交流平台。以上海园区为例,长期以来,不断通过组织“梅园论剑”“大师讲堂”“高级管理研修班”等品牌项目以及专业讲座,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提供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同时始终与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院校长期合作,探索开设人力资源的培训基地,为从业者和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提供专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