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科尔沁叙事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巴特尔口述采访为例

2018-10-18乌兰其其格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乌兰牧骑科尔沁巴特尔

党 旗 乌兰其其格

(1.2.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0)

一、何巴特尔简介及成长的背景

何巴特尔1939年4月2日出生于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南新艾力嘎查。独特的科尔沁文化和社会人文环境,使得科尔沁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科尔沁地区的人们向来能歌善舞,因此科尔沁地区也出现了许多的名人及音乐大师,还有一些民歌传承人或者四胡传承人等等。何巴特尔老人主要在科尔沁民歌和四胡上有着独特的技艺,因此先后被评为通辽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嘎大梅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6月被评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尔沁民歌《嘎达梅林》传承人。何巴特尔老人是通辽市科尔沁民歌协会的会员,科尔沁左翼中旗民歌协会副主席,也是内蒙古《鸿嘎鲁》杂志特约作译者。

图1① 何巴特尔本人

图2② 何巴特尔与党旗

图3③ 从左到右依次是:吴六月、何巴特尔、白那申

二、口述访谈

2018年1月26日,笔者联系到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白音塔日亚的两位舅老爷④(科尔沁音乐爱好者、白音塔日亚民间艺术团成员),请他们同去采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巴特尔。当天,笔者与两位舅老爷还有父母,带着摄像机以及录音设备,前往了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南新艾力嘎查,采访了何巴特尔老人,以下是笔者对本次采访的口述访谈内容进行的整理。

(一)何巴特尔的从艺经历和技艺特征

问:您小的时候第一次登台是什么时候,怎么学的唱歌呢?

何:我8岁就拉四胡,10岁就拉的很好了,记得我第一次演出就是在10岁的时候,因为我会拉胡弦,还会唱歌,那时候在学校表演了一场,学校觉得我表演的特别好,春节的时候就给我做了一套衣服,那时候家庭条件不好,有一套新衣服特别开心。学音乐是和我父亲学的,也是因为我爱好,我父亲是一辈子拉胡弦唱歌的人,我爸爸一出去演出,我就跟着,就学会了。那时候哪有老师啊,就是因为我爱好,有时候我爸爸一出门,我就拉他的四胡,晚上出去演出,换一顿饭吃,当然,有时候我会自学。

问:嘎达梅林这首歌您是怎么学习的呢?

何:嘎达梅林这首歌最开始是11团⑤团长叫“尼玛”的人跟着文工团学的。当时学唱这首歌有个小组,这个小组在舍伯吐,我父亲就是这个小组的成员,从头到尾学了下来。我父亲每天学习回来后,都教我唱这首歌,给我讲嘎达梅林的故事,就这样我慢慢学会了。1963年家是山西的歌唱家郭兰英来到我们这里。那时候和我爸一起合作的还有一个93岁的老人,他知道嘎达梅林的故事,其余的人就知道的很少了。郭兰英⑥来到我们村一共采访了7个人,这时我们和郭兰英坐在一起,学唱这首歌,聊天啥的,郭兰英是汉族人,白天我们唱蒙古族民歌,郭兰英晚上就学会了,用蒙古语就会唱了。她的嗓音可真好呢!不愧是有名的歌唱家。

问:您成为传承人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您的技艺特征是什么?

何: 因为我走过的路多、走的过程多。我现在已经80多岁了。民歌是不分档次的,不像学习的人有学历证明,高中毕业、或者大学毕业等。我从小就学民歌,像以前苏联兵来我们这,一些年轻人都没见过苏联兵,但我们老一辈都是亲眼所见,他们从几条路进来的?在哪里住的?进来之后都做了什么?又什么时候走的等等,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这不是文化人能编出来的,这就是事实,这些年轻人都不知道。还有一点就是,我与查干巴拉合作的时候,我不用管他叫老师,他也不用管我叫老师。他会唱歌,不会拉弦,但是我会拉胡弦。他唱歌的时候,我就给他拉胡弦,就是这样默契配合。别人也给他拉不了,因为我俩已经配合了这么久,他的脾气秉性我都了解。那时候我们去舍伯吐的文化站演出,演出一晚上,票是1毛钱一张。还有就是我们去田边演出,就三个人一起演出,一个是查干巴拉的丫头,还有一个苏木的包福来,就我们三个人跟着他演出。电视台的人想了解这段历史,只能问我们三个人。我开始是按照民歌选上的非遗传承人,后来慢慢的我成为国家级传承人,另外两个人是自治区级传承人。

(二)关于科尔沁歌王查干巴拉的回忆

问:与查干巴拉最初相识

何:我与查干巴拉⑦第一次见面是1957年,在旗里的乌兰牧骑,从那以后,我们便认识了。那时候乌兰牧骑不叫“乌兰牧骑”,叫“文工团”。当时文工团有40人,当年乌兰夫下发文件,文件的内容就是把“文工团”撤了。改为乌兰牧骑”,这样,乌兰牧骑才出现。总有上面的人⑧会研究乌兰牧骑是怎么来的,或者研究“乌兰”两个字是怎么来的,我觉得乌兰夫就是取他的名字“乌兰”两个字,来为乌兰牧骑命名的。文工团改为乌兰牧骑后,乌兰牧骑要裁员,就把我们分配到各个单位上班,我当时被分配到交通部门,干了一段时间,赶上文革时期,我们就下岗了。

问:查干巴拉的成名

何:一代歌王,不仅仅是做过歌王、演唱过歌曲,还做过其他的工作。1959年,那是文工团改为乌兰牧骑以后了,查干巴拉被下放到托尔金山的一个大工厂里去当了民工,在那个地方有4万多的工人,部分蒙古人听到查干巴拉唱歌后,就喜欢上了他唱歌,查干巴拉在工地唱歌的事情传到了电视台,电视台知道了后,就请他为整个工地的4万多人唱歌,请他唱乌力格尔以及好来宝等。这样,工地上的活他就不用干了,专心唱歌就行。三个月后工地的活干完了,他也出名了。查干巴拉是和德德玛一起出来的,但是查干巴拉家里特别穷,条件特别不好。

问:与查干巴拉合作

何:我8岁就开始和我父亲学唱歌、拉胡弦了,也不是刻意学,纯爱好,我爸爸拉琴唱歌的时候,我跟着在旁边看,顺其自然的就学会了。在1964年,我与查干巴拉正式合作了,查干巴拉唱歌,我拉胡弦。合作一段时间后,因为文革,科尔沁民歌还有一些老歌等不让唱,那段时间,我特别生气,有一次,一气之下把我父亲的四胡摔坏了。但因为自己特别喜欢音乐,所以文革期间也偷偷摸摸的唱歌,当时会派人出去放哨,有什么异常赶快回来告诉我们。等四人帮倒了后,我们可以唱歌了,科尔沁民歌还有乌力格尔等一些老歌,都可以唱了,能唱能写了后,那时候有公社,我和查干巴拉就去公社或者各个村子演出,就这样演出了一段时间,但唱民歌不景气,有时候唱歌连一顿饭都吃不上。以前唱民歌都唱40段,几个小时,因为民歌的故事很长,要唱的完整需要特别长的时间,挣钱特别少,也就是唱的时间长,挣得特别少。不像现在这会,一首民歌唱4分钟,唱一小段就把钱挣到手了。当时因为在电视台唱歌小有名气了嘛,就被调到大城市(指呼市)去唱歌了,在呼市遇到孙良老师等人,他们也传承民歌,唱民歌。在城市里唱了一段时间,因为生活实在太困难,家里人还有病,就又回到村里来了。我与查干巴拉还参加了“东四盟会议”⑨,在四盟会议上,我们俩录制了60多首民歌,录了50多天,那是我们第一次录制歌曲。其中,我录制了“嘎达梅林”这首歌,我就是靠这首歌成为传承人的,这首歌,我爸一直教我唱,一直教到死。开春后(2018年3月份后),会有很多电视台来采访我,他们想了解嘎达梅林的故事,想要拍成纪录片。

后来,相关部门开始注意民歌的重要性,就在旗里开会了,邀请我和查干巴拉参加这次会议,我们俩说了意见,唱民歌的重要性以及民歌发展困难等。这样,我们得到了电视台的支持,电视台请我们去帮忙,让我们去唱歌录节目,唱的第一首歌是“王希生”,我们表演的特别成功,都把台下的观众唱哭了,观众们都喜欢我们的表演,可以说,从那以后,我与查干巴拉才开始正式唱歌 (光明正大的唱歌),去了电视台以后,我们俩有了点小名气,所以公社或者大大小小的村子都会请我们去演出,这样我们就各地区演出。

问:查干巴拉的晚年生活的怎样?

何:查干巴拉岁数大了后,身体就不太好了,他一直血压高,白酒不喝了,改成了喝啤酒。有一天锡盟的两个官来找我们俩,想请我们俩去锡盟演出,查干巴拉听到这事后高兴的不得了,很长时间不喝白酒的他,喝了一杯白酒,喝完他说出去一下,这一出去倒地上就起不来了,亲戚朋友们就快速把他往医院送,送过去已经不行了。有一次,我问查干巴拉,你大字都不识一个,也没有什么文化,这些民歌的调子、歌词什么的你是怎么学会的?你怎么能记住这么多首民歌啊,你是怎么做到的?查干巴拉回答我说:“家里太困难了,家里人干农活或者听到有人唱歌的时候,我就跟在人家后面学,就学会了”。

(三)关于科尔沁民歌文化的相关认知

问:科尔沁民歌有多少首?

何:我与查干巴拉的民歌有482首,正经的482个。因为人们总是一段段的唱,总是经过改编,所以传出来的是3000多首。在这里没算长调和短调,专门指的是科尔沁民歌。现在都对民歌进行了改编,所以民歌变得越来越多。

问:我发现现在每个村子都有民间音乐类小团体,这是什么原因?

何:在2000年的时候电视台举办了歌唱比赛,其中有两个人得了大奖,一个叫宝音,一个叫那森。两人得了金牌后,电视台的人给他们提了建议,让他们回到村后,动员村民听民歌、唱民歌,让他们动员村民集体唱歌,最好组成小团体,这样,便出现了第一个民间艺术团体,在朱日河牧场。现在民间艺术团已经是很流行的了,每个村都有民间艺术团了。

问:您认为这种民间歌曲在民间传承好,还是在学校传承好呢?

何:当然是在民间传承好了,学生传承不了,因为学生不专业(会唱歌的不会拉四胡,会拉四胡的不会唱歌),并且还没有爱好,也坚持不住。在学校里,给学生讲这些民歌中的故事,学生可能会听,让学生们学,他们应该不会喜欢。而且学生没有定性,一会干这个去了,一会干那个去了。

舅老爷:一首民歌是特别长的,有时候拉琴唱,有时候停下来说,唱完整的一首歌要几个小时,学生也没有耐心去学习,如果我们没有这个何巴特尔老人,我们也不会在民间传唱,所以,还是在民间传承好。

问: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了,对科尔沁民歌带来什么影响?

虽然发展了,但在我们农村这,还是没有完善,娱乐场所很少,我们这都没有活动站,活动站都搞不出来,我们主要是在我家隔壁排练呢。现在的社会是多好的社会啊,相信在习主席还有19大的发展下,会发展的好的。

问:您觉得现在的民族音乐和过去比有什么不同。

何:现在发展的太快了,形势多好啊,那时候没有这么多的文艺发展,过去和现在是天地的差别,因为形势发展了,所以民间音乐发展的也好了,演出的机会也多了,现在不管走到哪,民间歌曲唱的人还是很多的。以前十多年前,没有这么多演出的机会。

三、科尔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一)科尔沁民歌在传承中遇到的问题

笔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笔者想带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去看演出,发小问是什么样的演出,是流行音乐还是拉胡弦的那种音乐呢?我说我去看拉胡弦的音乐,笔者的朋友说:“那我就不看了,你们去看吧”。科尔沁民歌也好,胡弦音乐也好,这些音乐都是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一部分。而现代社会中流行音乐对传统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大部分的年轻人都遗弃了那些经典的传统音乐文化,甚至有些中老年人对传统音乐也不再感兴趣。还有一点就是传统音乐由于不具备可观的经济价值,所以很难形成广阔的市场,所以,很少有学生愿意去学习、去传承。

何巴特尔老人提到,现在的年轻人不在喜欢民间音乐,他们大多数都喜欢流行音乐。在电视播放的节目中,传统音乐与民间文化的影子越来越少。同时老人也表示,对于传承科尔沁民歌,他会多招收一些徒弟,并且多开展有关科尔沁民歌传承的活动。例如,老人以自己的名义举办了科尔沁民歌大赛,并且以后的每年都会举办比赛,来宣传保护科尔沁民歌的重要性,并且国家给的经费也会用在举办活动或者传承科尔沁民歌上。

(二)科尔沁民歌的保护

1.民歌的真实性

科尔沁民歌之所以能够在科尔沁草原上产生并传承,这与科尔沁草原这片丰厚的文化土壤是分不开的。科尔沁叙事民歌大多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由民间艺人加工而成的,如《达那巴拉》《东山哥哥》《嘎达梅林》等。所以,科尔沁民歌的真实性不能被破坏,如果被改编,其民歌原本的故事发生变化,也就达不到民歌的原汁原味了。我们要警戒以假乱真,更不能以假为真。科尔沁民歌是世代传承的结果,有其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性过程和历史性内容,我们可以尝试着传统民歌与现代民歌相融合,但一定要以尊重其历史性存在为前提,保持其真实性。因为真实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也是科尔沁民歌的生命。

2.传承人的保护

对于科尔沁民歌来说,要想其发展的更好,传承是关键,是根本。对于科尔沁民歌的保护就是保护其原生态,而原生态主要表现在民间,进一步来说主要是表现在传承人的身上。因为传统民歌都是通过传承人代代相传下来的,传承人这一条线索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立刻就不复存在。因此,非遗的特点是活态的保持在传承上,传承同样也是非遗的生命,传承没了,非遗就没了。因此,传承人的保护至关重要。而目前传承人大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还处在困难时期,对此应该加大补贴,因为他们更需要资助,有了物质条件后,才能专心搞传承,才能心无旁骛,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更好的去丰富传承生活。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者和传播者,为此笔者认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大保护力度,为民歌的发展做出贡献。

注 释:

①图一:拍摄时间:2017年1月26日,上午10:00,拍摄地点: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南新艾力嘎查,拍摄人:党旗。图中人物:何巴特尔,简介:何巴特尔,1939年4月2日出生于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南新艾力嘎查。通辽市科尔沁民歌协会的会员,科尔沁左翼中旗民歌协会副主席,同时也是内蒙古《鸿嘎鲁》杂志特约作译者。先后被评为通辽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嘎达梅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在2009年6月被评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尔沁民歌《嘎达梅林》传承人。

②图2:拍摄时间:2017年1月26日,上午10:32分,拍摄地点: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南新艾力嘎查。拍摄人:党德龙(笔者的父亲)。图中人物:左为何巴特尔,右为党旗。党旗,内蒙古艺术学院2017级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

③图3:拍摄时间:2017年1月26日,上午10:30。拍摄地点: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南新艾力嘎查。拍摄人:党旗。图中人物:从左到右依次为:吴六月,希伯花镇巴音塔曰亚民间艺术团成员,主要唱科尔沁民歌。中间为何巴特尔,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尔沁民歌《嘎达梅林》传承人。右边的是"白那申"。其中白那申,1953年8月7日出生,是巴彦塔日亚民间艺术团团长。白那申同志2010年9月在中国·科尔沁左翼中旗首届达尔罕艺术节文化活动中,参加“千人四胡”演奏,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④其中一位名字叫:白那申,1953年8月7日出生,是巴彦塔日亚民间艺术团团长。白那申同志2010年9月在中国·科尔沁左翼中旗首届达尔罕艺术节文化活动中,参加“千人四胡”演奏,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另一位的名字叫吴六月,希伯花镇巴音塔曰亚民间艺术团成员。

⑤11团:隶属哲里木盟骑兵二师。1946年初,根据党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新四军三师派出干部到哲里木盟地区开辟工作。同时,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内防部长阿思根到了哲里木盟,在兴安南地区警备司令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东蒙自治军骑兵第二师,乌力图任师长,白音布鲁格(即王海峰)任司令部参谋长,李鸿范任政治部主任。?

⑥郭兰英:1929年12月出生,著名女歌唱家,籍贯是山西平遥县,主演了《秦香莲》《李三娘挑水》《二度梅》等一百多部传统戏,代表作品《我的祖国》《南泥湾》。1982年告别舞台,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1986年在广东创办郭兰英艺术学校,任校长。1989年荣获首届金唱片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电影音乐特别贡献奖。2014年11月21日,收著名歌手阿宝为弟子。

⑦查干巴拉:于1926年2月11日(农历1925年12月19日)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德兴嘎嘎查。科尔沁草原著名民间歌手,有“达尔罕歌王”的美誉。是科尔沁草原短调民歌流派的杰出代表,能熟练地演唱20余首不同体裁的民间歌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理事、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政协委员。

⑧上面的人:指相关部门或者学者等。

⑨内蒙古的东四盟:呼伦贝尔盟(含现在的兴安盟),即海拉尔。哲里木盟,即通辽市。昭乌达盟,即赤峰市,以及锡林郭勒盟。

猜你喜欢

乌兰牧骑科尔沁巴特尔
辩说短章
科尔沁永恒的眷恋
科尔沁民歌分类与民间演唱的差异及反思
科尔沁情
美丽的科尔沁
乌兰牧骑进校园
玛奈乌兰牧骑
光荣的乌兰牧骑
小驯马师巴特尔
亲亲格日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