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传统工艺美术的生产性保护问题探讨
——以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田野调查为研究个案
2018-10-18包淳熊帝骅
包淳 熊帝骅
(1,2,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西藏 拉萨 850012)
一、生产性保护理论的提出与实践
我国广泛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有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立法保护及生产性保护四种。抢救性保护是对濒危遗产和年事已高的传承人进行的保护,用科技手段将技艺记录下来并整理为大数据、给予数字化保护;整体性保护指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传承链条的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系统整体;立法保护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生产性保护”是近年来提出的。王文章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指出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是国内较早提出“生产性保护”概念的。其理论表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决定了要把抢救和保护放在第一位,但是抢救和保护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要在传承中延续,在发展中保护,其中生产性保护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它是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的一种保护方式,体现着积极保护的原则。在生产过程中,手工技艺的核心技术、品格、内涵,甚至传承人的个性,都得以传承下来。”[1]为此,我们感到,对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是切实可行的。“进行生产性保护,既可惠民、富民,又能增强保护工作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促使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
有关生产性保护方式的实践,文化部于2012年发布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明确而规范地界定“生产性保护”的概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且该意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项目进行了范围界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参与性、在市场环境下具备较强生存能力的项目,如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类等。
西藏传统工艺美术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其生产技艺的实践性和产品的社会参与性,是对生产性保护方式的最好注脚。随着生产性保护理论的提出,文化部先后于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两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共计98家项目保护单位,其中西藏入选的有保护江孜卡垫织造技艺的西藏自治区江孜地毯厂、保护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的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
笔者在研究分析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制作技艺与应用的基础上,于2018年5月份,对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以下简称古艺公司)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田野考察,本文即是在本次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生产性保护为研究个案,进行深入研究的。主旨是要研究古艺公司如何以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保护为核心,利用公司的生产、流通、销售等运营方式,将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转化为文化产品并进行推广,从而促进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
二、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应用历史及传统制作技艺的调查
1. 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应用历史
在西藏阿里等地发现的岩画遗存中,有经研磨的赤铁矿等颜料拌和兽骨熬制的胶质液或血液绘成的深红色、红褐色或黑色的图像,这是西藏先民使用矿物颜料的最早例证;吐蕃时期以来,西藏各地逐渐形成正规、有组织地定点开采矿物、植物颜料的定制,并且藏青颜料是西藏向周边地区输出的重要土特产之一;在元代藏传颜料就已流传至北京;明清以后藏传颜料使用范围更广,如北京的雍和宫、白塔寺、黄寺、承德的外八庙等都是现存于内地的大量利用了藏传颜料的代表性建筑,可见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应用的历史悠久。[3]
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原料均从本地的矿植物中提取,使之具有不俱风吹日晒、色泽艳丽、千年不变颜色的耐受性能。过去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加工技术主要分布在拉萨、山南、日喀则、制作的形式传承,其中拉萨制作的颜料数量大、品质好。目前这种颜料加工工艺已由古艺公司拉巴次仁、达朗扎西、普布穷、普次等传承人传承,该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藏大学的阿旺晋美被确立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 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制作技艺
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分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两种,主要用于壁画唐卡的绘制、泥塑佛像的上色、民居建筑和家具器物的装饰彩绘,尤其适合绘制长期暴露在外的房屋装饰图案。
图1 矿物质颜料
矿物质颜料(见图1①)制作技艺。矿物色的加工工序多,工艺要求高,分初加工和深加工两个过程。雄黄、雌黄、云母、白颜矿等矿体本身品位较高,挖掘采集之后,不需经过分离、提纯等工艺过程,即可直接进行粗磨加工。
传统粗磨方法有两种:一是将矿料在平滑的宽石槽内,手工干磨成粉状,另一种是将矿料放在石臼中,先手工锤捣成颗粒状,再用手推磨磨成粉。
笔者在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进行田野调查时,亲眼看到并拍摄了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拉巴次仁师傅手工制作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全过程(见图2②),他首先将矿物质颜料在粗磨过后要用筛子将颜料过筛,筛出粗颗粒,以利下一道研磨工序进行。
研磨时,将初加工后的颜矿粉放入一种宽底石臼中,加适量的清水后反复研磨,这道湿磨工序约需一周时间才能完成。对于品位极低的石青、石绿等颜矿,因其常夹杂着碎石和泥土,故要经过初选、粗磨、筛选等工序,然后将颜料须置于木盆中进行提纯加工处理,还要经过沉淀、晒干等诸多工序的技术处理。提纯加工完全依靠工匠的经验,靠眼力进行,因此对加工者有较高的技艺要求。[4](110)
植物颜料制作技艺。植物色加工流程较为简单,主要经过采集原料、精选粗料、清洗细料、用水浸泡、沸水熬煮、炭火蒸发、制成颜料等程序。其中,对植物原料的熬煮和蒸发是关键性的工序,控制水量与沸煮时间考验工匠的经验和技术,蒸发过程中要将熬煮出颜色的液汁慢慢滴在炭火烘烤的碗中使其蒸发。据史料记载,花青色产于察隅地区,用当地的欧然草加工而成;胭脂色产自门隅地区,用许康草和黄树皮熬制而成。[4](111)
三、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生产性保护的案例分析
1. 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是生产性保护的核心:真实性借用苑利在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主要体现在内容、形式及材料三个方面;整体性就是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内容和形式,包括传承人和生态环境[2];传承性则强调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的传承。[5]
古艺公司于2003年在西藏自治区科技厅、拉萨市科技局、城关区科技局等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由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拉巴次仁从各地区各县寻找老艺术人进行咨询,花费三年时间制作成功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并完成了对其核心技艺的传承。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主要来源于历史上盛产该材料的地区,如尼木、昌都等,同时仍然坚持全部工艺的手工制作。笔者采访拉巴次仁(现为古艺公司总经理)了解到,
以前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主要由一些唐卡画师自制,并且吐蕃时期以来原料的开采需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当时在拉巴次仁去各地考察时已几乎面临失传的境地。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传承依然是师徒传授,笔者了解到拉巴次仁有八位徒弟,通过约一年的学艺周期已都能独立完成制作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古艺公司在部门设置中设立了研究所,深入研究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文化知识,现已研制出近20种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蓝色、藏蓝色、二青色、二蓝色、三蓝,绿色、细绿、大地绿色、二绿、深绿色,石黄色,白色,珠砂,藏桔红,土黄色;藏墨丸,深红丸,花青丸,卡久丸(前十五中颜色是矿物颜料,后四种颜色是植物颜料),相比以前增加了7种颜色,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同时该公司将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成功注册了“亭空”牌商标。可见古艺公司在实践生产性保护方式的过程中,较好地保持了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核心。
图2 手工研磨矿物质颜料
2. 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生产与销售现状
古艺公司制作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工艺流程如前文所述:先将原材料放入清油里煮,以便去杂质,将四斤原料进行研磨,这一过程耗时10天,将4斤颜料沉淀(见图3③),这一过程耗时15天左右,还要花费两三天的时间晒干(见图4④),这是矿物颜料的制作工序。
图3 沉淀
图4 晒干
植物颜料工序要简单一些,主要是用藏药植物煮成。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器具,按材质分类主要为石质器具、陶瓷器具、木质器具、铁质器具,按用途分类主要为采集器具、粉碎器具、分离器具、研磨器具、浸提蒸发器具五大类。公司内部分工明确,设立有绘画组、铜匠组、泥塑组、木雕组、土木技术组。生产出来的成品是粉末状的,使用时需要先把牛胶(用牛皮制成)放入水里煮成牛胶水,再按一定比例放入制成的颜料成品里搅拌均匀即可使用。该公司在一楼设立了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工作室,是由绘画组管辖,矿物颜料的原材料是尼木、昌都等地区的百姓挖掘并托运到公司售卖,再由该工作室生产,据说一个矿可以分为三四种颜料。生产出的矿植物颜料主要是由绘画组用来画唐卡、壁画,且木雕组生产的藏式家具,铜匠组、泥塑组生产的佛像面部等也会用矿植物颜料进行绘制,土木技术组在承接古建筑的维修、修复项目时,涉及到壁画的内容也会请绘画组人员参与。
公司生产的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以自用为主,但仍有零散的商户,如售卖唐卡的商铺、壁画工作相关人员及寺庙工作人员等,前来公司购买该颜料,因其具有千年不变色的耐受性能,是其他颜料无法替代的。据了解,藏族矿物颜料的售价在300元~1300元每斤,所不同的是颜料颜色的深浅、纯正度,主要有白、红、黄、蓝、绿五种大色,在前文中写到的15种颜色中,蓝色、藏蓝色、绿色、细绿是最好的颜料,售价为130元每50g;其次是珠砂售价为110元每50g;再次是石黄色、白色、藏桔红、土黄色,售价为80元每50g;最后是剩下的6种颜色,售价为15元每50g,因这6种颜色都是从最好的颜料中分离出来的,颜色较浅,其中深绿色是蓝色和绿色的混合。植物颜料比矿物颜料要便宜一些。公司每年还会到江浙沪一带参加展览,并把成品带去参展以此宣传(见图5,图6,图7⑤)。
图5 蓝色矿物颜料成品
图6 矿物颜料展柜图
图7 矿物颜料包装
古艺公司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2016年销售收入有20余万元,2017年有10余万元。
除以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成品售卖的形式外,该公司还会以唐卡的形式售卖,由于唐卡的绘画过程中也使用了该种颜料,其售价在一千元至几十万元不等,该公司近两年唐卡的销售收入均为30余万元。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为该公司的土木技术组提供了较高的文化附加值。⑥
3. 对现状的分析
(1)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时任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指出“在开展生产性方式保护工作当中,一定要坚持非遗项目的手工制作方式和手工技艺,这是开展此类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底线。生产性非遗项目发展需要适当引入现代的设计理念。在非遗项目开发和利用上要兼顾到当代人的审美,在思路上一手兼顾传统,一手面向现代。”[6]
古艺公司作为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保护主体之一,在国家政府制定保护规划、保护方略和给予一定资金补助的支持下(笔者采访国家级传承人拉巴次仁了解到作为国家级传承人,国家每年会有1万元的资金补助),该公司研究所注重对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历史文化挖掘,建立传承人制度保护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制作技艺,坚持手工制作方式,在传承的基础上对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品种进行创新并注册商标对文化品牌进行保护。
公司的绘画组生产该颜料成品,将其用于画唐卡、壁画、泥塑、藏式家具等,同时对外售卖,提高了这些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同时,也为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作了宣传推广,公司还会去江浙沪一带参加展览以扩大品牌影响力。古艺公司以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产品为核心,建立起公司各项业务之间的良性循环,增强了公司各项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可见,古艺公司对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生产性保护是一种值得借鉴的保护模式。
(2)遇到的困难。由于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是纯手工制作,人工成本较高,随之售价也比较高,这是手工技艺的固有局限性,这样一来就限制了消费人群。但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千年不褪色的特性,是其他颜料不能代替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对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进行生产性保护,是一个时代命题。
首先,市面上也有其他品牌的矿植物颜料,虽然卖家也声称千年不褪色,实际上十几年便褪色了,这种产品的售价较低,对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销售量造成了影响。西藏的游客是消费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主体之一,游客如果买到造假产品,会对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文化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的其他传承人,也售卖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这样就与古艺公司生产的产品形成了强势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该公司生产的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如何从一众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公司除了开发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相关产品外,如何扩大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本身的销售市场及增强品牌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地发展。
最后,古艺公司缺少能够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的新型综合型人才,即可以做好公司对外宣传、对外形象展示及互联网销售等业务,以利公司加快实现现代化步伐的人才。笔者在考察过程中了解到公司在营销过程中几乎没有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这是其一大弊端。在互联网如此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市场经济份额占比越来越大,该公司如若积极地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增加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市场占有份额,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能更好地帮助该公司“走出去”。
四、问题与讨论
同样作为国家级生产性保护基地的江孜地毯厂,以生产卡垫著名,江孜卡垫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孜地毯厂的工人有80余人,分为三个车间,毛线车间主要是洗羊毛、晒羊毛、弹羊毛、纺羊毛线、磨制染料、染色、晒羊毛线、卷成品羊毛线;编织车间主要是将成品羊毛线上机编织;剪毛车间主要负责将编制好的卡垫上的一层毛绒剪去。整个工序需要一周至半个月。该厂也为江孜卡垫注册了“江孜宗山”牌商标。该厂的销售方式是成套出售,2个卡垫和4个靠背为一套,售价在17000元~20000元之间不等,主要通过电话订货并交付押金的方式销售。货物做完之后通知买方自行取货,亦可通过邮寄方式发货,邮费到付。也有游客闻名而来自行购买。
笔者在考察中了解到,该厂以前远销卡垫至香港、美国,曾去往北京、上海、青海、山东等地参展以扩大品牌影响力。2016年江孜地毯厂销售额为200余万元,2017年江孜地毯厂销售额为270余万元,取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⑦古艺公司和江孜地毯厂在生产性保护过程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共同的问题。
1.原材料问题。原材料是展开生产的基础,卡垫的原料是羊毛,属于农副产品;矿石是藏族矿物颜料的原材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都是比较稀缺的资源。随着生产的发展,原材料的枯竭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使用替代原料会破坏生产性保护的真实性,甚至会影响到工艺美术品的质量。
2.品质与产量问题。古艺公司和江孜地毯厂均采用纯手工的方式制作工艺美术品,导致生产效率较低,随之售价较高,不利于工艺美术品的销售。如何在不破坏工艺美术品的核心技艺、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引进科学技术进行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增强西藏工艺美术品的市场影响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品牌与营销问题。江孜卡垫和藏族矿植物颜料要找准品牌定位,突出品牌特色,注重品牌整体形象,同时保护自有品牌,防止盗用或冒用,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江孜地毯厂和古艺公司在产品的营销环节均没有运用互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艺美术品的市场范围、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这一问题也涉及到企业内部的人员任用问题,没有引进能在工艺美术品的流通、销售过程中合理地运用科学技术的新型综合型人才。
4.品牌包装问题。非遗的产品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包装和装饰,目前我们非遗的产品包装质量比较差,缺乏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元素。[6]可以在上图中看到,“亭空”牌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包装比较简单;江孜地毯厂也没有为卡垫设计专门的包装。文化产品的包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代表,是生产性保护过程中应重视的一个问题。
注释:
①矿物质颜料,拍摄时间:2018年5月14日,拍摄地点: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拍摄者:包淳。
②手工研磨藏族传统矿物颜料,右边为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拉巴次仁师傅,左边为笔者,拍摄时间: 2018年5月15日,拍摄地点: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拍摄者:古艺公司工作人员。
③拍摄时间: 2018年5月15日,拍摄地点: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拍摄者:包淳。
④拍摄时间: 2018年5月15日,拍摄地点: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拍摄者:包淳。
⑤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成品,拍摄时间: 2018年5月18日,拍摄地点: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拍摄者:包淳。
⑥资料来源于笔者先后于2018年4月22日及5月14日到拉萨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实地考察,采访工作人员。特别鸣谢拉巴次仁、朗镇、达娃、边巴、德吉给予的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我考察、认真地回答我的问题。
⑦资料来源于笔者在2018年5月8日前往日喀则江孜地毯厂实地考察,特别鸣谢拉平、达娃片多给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