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止痉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2018-10-18毛成宇刘跃兰张毓芹刘洪敏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9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脑梗死疗效

王 宾,毛成宇,刘跃兰,张毓芹,罗 琴,刘洪敏

(贵州省铜仁市中医医院,贵州 铜仁554300)

脑梗死为中老年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多为突发性且具有高危性[1],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为不可逆伤害。本病属中医“中风”范畴,主要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偏身麻木等。为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治疗疗效及生活质量,笔者采用止痉散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患者,并评估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9月铜仁市中医院脑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观察组男45例,女23例;平均年龄(67.36±4.33)岁;高血压病17例,冠心病23例,高血脂12例,糖尿病16例。对照组男31例,女37例;平均年龄(71.13±2.17)岁;高血压病22例,冠心病15例,高血脂20例,糖尿病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诊断标准 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和《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等特点。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经脑部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年龄44~78岁;首次发病,无相关神经系统疾病;无心、肝、肾功能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无药物相互作用;能正常表达思想,与人交流。

1.4 排除标准 妊娠期或哺乳期者;6 h内曾接受溶栓或抗凝治疗者;发病3 d以上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尼莫地平、阿司匹林治疗。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止痉散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组成:黄芪120 g,红花10 g,当归15 g,桃仁10 g,地龙6 g,水蛭10 g,全蝎5 g。脾胃虚弱者加白术;便秘者加火麻仁;舌苔厚腻者加半夏。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治疗4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后2、4周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 HS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

3.2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无病残相关症状;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5%,且<90%,病残评定3级以下;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7%,且<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7%[3]。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两组NI 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分

表1 两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2周后 治疗4周后观 察 组 68 13.65±4.91 11.58±4.21 6.73±2.24△对 照 组 68 13.46±4.25 11.13±4.18 10.93±2.86

(2)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A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表2 两组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2周后 治疗4周后观 察 组 68 34.03±6.13 39.17±5.61 53.68±5.14△对 照 组 68 33.76±6.32 38.68±5.27 41.11±7.25

(3)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梗死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甚至生命安全。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西医认为其发病机制是组织坏死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使脑部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从而引起中风,偏瘫在床。西医治疗以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为基准,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聚集、钙通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脑活化剂等治疗,但是其后续恢复缓慢,患者难以恢复到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中医认为脑梗死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涨,内风亢动,气虚血瘀,发病主要原因为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4]。中医治疗多以补气行血、化瘀通络为主。补阳还五汤最早见于《医林改错》,具有补气行瘀、疏通经络的功效。方中黄芪补气、补血、祛痰;当归、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经活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抗脑血栓形成;当归、桃仁、红花具有降低血黏度、抗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液微循环的功效;地龙具有抗凝和纤溶的作用[5]。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止痉散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可较好地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脑梗死疗效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