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下产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初步探究
2018-10-18徐建欣徐志军杨洁李端奇江汉青
徐建欣 徐志军 杨洁 李端奇 江汉青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实验站,广东湛江524013;第一作者:xujianxin0713@qq.com;*通讯作者:yangjie418529@163.com)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近2/3人口的主食来源,栽培稻的高产、稳产直接关系到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1]。随着长期的水稻连作,加之农药、化肥用量的不断加大,水稻种植成本不断上升[2-3],传统种植结构下的稻田经济产出非常有限。为提高农田经济效益,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绿色、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我国科研人员在稻田立体种养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并在多个省份进行了成功的实践[4]。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稻-鱼”、“稻-鸭”、“稻-小龙虾”、“稻-鳖”等多种共作、连作种养结合模式[5]。
然而,随着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的需求,稻田生态种养面临着从单一禽类或水产向多物种混养、多级食物链构架的更加复杂的系统转变,从而更加有效的利用系统食物和空间生态位[6-7]。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满足新形势需要的复合生态种养模式。“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指在同一块稻田中,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前提下,利用稻田湿地资源进行中华鳖、草鱼、鳙鱼、鸭子的养殖。该模式能够有效解决过去单一共作模式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的问题,获得更加显著的经济效益[8]。
目前,对水稻和单一水产(或禽类)共作条件下,稻米和水产(或禽类)质量安全方面的研究已有报道[9-11],而在复合共生条件下,产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方面的研究还少见报道。为此,本研究对“稻-鳖-鱼-鸭”复合生态种养模式产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了初步探究,旨在为稻田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基地概况
本研究在中国热带农科院湛江实验站综合实验基地(湛江市湖光镇,东经 110°27’,北纬 21°16’)内的生态共生稻田中进行。湛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3.2℃,年平均日照时数1 817~2 106 h,年平均降雨量1 417~1 802 mm。稻田土壤为沙壤土,耕层厚度约20 cm。
1.2 试验设计
试验田面积3 335 m2。试验田放养湛江本地番鸭100只,于3月底育雏,水稻移栽2周后下田;放养中华鳖500只,于水稻移栽2周后投放;放养草鱼、鳙鱼共250条,于2月初投放于环形沟中。选用水稻品种为华优008,于清明前后播种,4月底移栽,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技术,大垄间隔40 cm、小垄间隔20 cm,株距16 cm,1丛2株苗,保证农田基本苗在20万丛/hm2。水稻种植过程中,全程不施用任何农药、化肥。
中华鳖和共生鱼饲料由小鱼、小虾、玉米粉、麦麸、动物内脏等配制而成,按照体质量0.5%~1%供给,并按照气候进行适当调节。番鸭鸭苗1~30日龄采取自由采食的方式充分供给全价饲料,31~60日龄每天每只补喂饲料 30~50 g,61~90 日龄每天每只补喂饲料 80~100 g。番鸭于6月底收获,水稻于7月中旬收获。收获完成后进行第2季种植,鳖和鱼11月上旬收获。
表1 土壤pH值、重金属及肥力检测结果
表2 灌溉水检测结果
1.3 指标测定
产地环境质量,土壤随机取3次混样,按照NY/T 391-2013《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中有关土壤质量要求(水田)和土壤肥力分级指标(水田)的要求、有关农田灌溉水质要求、有关畜禽养殖用水要求、有关渔业水质要求的规定进行检测。早季收获的稻谷按照NY/T 2978-2016《绿色食品 稻谷》中籼稻谷的规定对稻谷进行检测;收获的鱼按照NY/T 842-2012《绿色食品鱼》中淡水鱼的规定进行检测;收获的中华鳖按照NY/T 1050-2006《绿色食品 龟鳖类》的规定进行检测;番鸭按照NY/T 753-2012《绿色食品禽肉》的规定进行检测。所有检测项目均由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湛江)完成。
2 结果分析
2.1 产地环境质量
从表1可见,试验稻田土壤pH值在6.32~6.60之间,重金属含量均处于正常范围,土壤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阳离子交换量均达到水田Ⅲ级标准,速效钾达到水田Ⅰ级标准,土壤状况达到绿色食品生产条件。
从表2可见,灌溉水pH值为6.85,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标准值,氟化物含量为0.12 mg/L,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均处于合格水平,灌溉水达到绿色食品生产要求。
经检测,畜禽养殖用水,水色度合格,浑浊度正常,无任何异臭异味,不含有肉眼可见物。从表3可见,其pH值为6.98,氟化物含量0.12 mg/L,氰化物及重金属未检出或远低于标准值,菌落总数处于正常水平,畜禽养殖用水达到绿色食品生产要求。
经检测,渔业用水水体无异色、异臭、异味,无油膜或浮沫。从表4可见,其pH值7.53,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总大肠杆菌群均处于正常水平,重金属、挥发酚、石油类均处于正常水平,水质达到绿色食品生产要求。
2.2 稻谷
从表5可见,复合生态种养模式下生产出的华优008稻谷糙米率为79.6%,整精米率为59.6%,垩白度为0.27%,直链淀粉含量为13.2%。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复合生态种养模式下华优008糙米率提高2.57%,整精米率提高9.55%,垩白度下降明显,直链淀粉含量下降显著,华优008稻谷的碾磨品质和食味品质得到提升[12],这表明复合生态种养模式有利于改善稻谷品质。这与王强盛等[9,13-14]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表3 畜禽养殖用水检测结果
表4 渔业用水检测结果
表5 华优008稻谷检测结果
从表5可见,华优008稻谷中甲胺磷等20种农药均未检出;重金属检测均达标,其中汞未检出,铅、镉、无机砷均远低于标准值。表明“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下稻田早季收获的稻米均达到NY/T 2978-2016《绿色食品 稻谷》中籼稻谷的规定,属于绿色产品。
2.2 水产品和禽类
经检测,鳖样品体表完整无损,裙边宽而厚,体质健壮,爬行、游泳动作自如敏捷,同品种、同规格个体均匀、体表清洁,样品保持活体状态固有的体色,无异味,肌肉紧密有弹性。重金属检测均合格,其中无机砷和甲基汞未检出,其余重金属均远低于标准值;禁用农药、抗生素、杀菌剂、禁用药物均未检出(表6)。检测结果表明,稻-鳖-鱼-鸭复合生态种养模式下所生产的中华鳖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表6 中华鳖检测结果
表7 鱼品质检测结果
经检测,样品鱼体健康,体态匀称,游动活泼,无鱼病症状,鱼体具有该鱼固有的色泽和光泽,无异味,鳞片完整、紧密,表明生产的鱼类生长良好、鲜活度高。重金属检测合格,无机砷、镉均未检出,其余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标准值。抗生素、激素、有毒物质均未检出,其中氟化物检验值为0.59 mg/kg,显著低于标准值;寄生虫未检出,表明鱼类未受到任何污染(表7)。检测结果表明,“稻-鳖-鱼-鸭”复合生态种养模式下生产的鱼类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经检测,鸭样品肌肉有弹性,经指压后凹陷部位立即恢复原位,表面和肌肉切面有光泽,具有鸭类品种应有的色泽;样品具有鸭类品种应有的气味,无异味;煮沸后的肉汤透明澄清,脂肪团聚于表面,具有鸭类品种应有的滋味,无淤血,无肉眼可见异物。鸭肉水分含量为69.3%,含水量适宜;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为3.87mg/kg,表明鸭肉鲜活度高;重金属检测合格,抗生素、激素、有毒物质均未检出;检出菌落总数70CFU/g,大肠杆菌9.3MPN/g,均远低于标准值,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均未检出(表8)。检测结果表明,“稻-鳖-鱼-鸭”复合生态种养模式下生产的番鸭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表8 番鸭品质检测结果
3 讨论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模式,具备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本研究表明,在满足绿色食品生产的条件下,这种生态种养模式能够生产和提供品质更加优良的绿色稻谷,品质极佳的绿色水产和禽类。这与王强盛等[9-10,14]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这种生态种养模式,不仅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能极大的满足人们对绿色安全食品的需求。但是在实际生产中,为获得绿色食品,研究人员和农户还需要加强对生态种养基地的选择、饲料质量的把控以及对疾病的预防。
3.1 种养基地的选择
选择生态良好、无污染的地区才能保证土壤、灌溉水、畜禽用水、渔业用水的质量,这些都是绿色生产的基础。稻田集中连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电、路畅通也是保证正常生产的重要条件。
3.2 饲料质量的把控
“稻-鳖-鱼-鸭”复合生态种养条件下,养殖的鸭、鳖、鱼的食物主要来源于田间的杂草、害虫,以及投放的浮萍、小鱼和田螺,但鸭在育雏期间主要靠饲料投喂,并且在高度复合生态模式下也需要给动物适量补充饲料。因此,投放的饲料质量是影响鸭、鳖、鱼品质的又一重要因素,并且鸭、鳖、鱼的排泄物留在稻田中,最终又会被水稻吸收利用,也会影响水稻的品质。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把控饲料的质量,投喂的饲料要达到无公害的标准。
3.3 疾病的预防
鸭、鳖、鱼的疾病预防也是影响禽肉和水产品质的重要因素。雏鸭的疫病防疫按NY 5260、NY 5263和NY5030的要求执行。入田前应完成禽流感初免、大肠杆菌、浆膜炎、鸭瘟活疫苗(DDV)等雏鸭常见疫病的免疫工作。鱼苗和鳖苗入水前也应该进行认真筛选,选择整齐度高、苗体健壮的鳖苗和鱼苗。甲鱼的主要危害性病害为白斑病、红脖子病和甲壳穿孔病,要经常对养殖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在高温季节,针对性地添加高效低毒的中草药,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共生鳖与共生鱼发生疾病。稻田中的鸭、鱼、鳖一旦出现疫情,要及时对病、死动物进行及时隔离、清理,并对水体进行消毒,降低传播、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