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梦毗邻之远
2018-10-18
在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中,西北一带是陆焉识被放逐之地,那里因遥远而一无所有,代表边缘与蛮荒。而历史的变迁,仿佛又昭示着一个地方在意象中的转变,有多少人诵着诗,哼着歌,寻访这个海子笔下“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之处。孤独与荒芜,被重新定义为一种现代都市人向往的、富有诗意的奢侈。
如今的青海旅行并不难,在八九月的旺季更能轻而易举实现。西宁市任何一所旅店,只要告知前台你想去哪,无论是周遭短途或青甘环线,他们便能联系到次日出行的车队。我在住宿的青旅报了青海湖两日游,即沿日月山倒淌河,夜宿黑马河乡,次日抵茶卡盐湖。
晨八点多出发,进公路后再转几座山便入草原谷地,青葱的山坳间,点缀着牧民的藏式帐篷和吃着草的牛羊。不知是因海拔升高还是空气能见度的缘故,云显得越来越近,游走在山腰处,蓝色天空幕布般参差合衬着。午时,司机将车停下,让我们在某户藏民家吃些便餐。一位穿着藏服的妇女端出她自制的酸奶、糌粑和青稞饼来招待。都是简单的食物,也是她日常吃的东西。糌粑本是粉状,用水一泡呈褐色的面糊,无特殊香味,口感有些干,却十分抵饿。青稞饼我很喜欢,这种青稞混了面粉的烙饼,调进了一丝恰到好处的甜,还因抹了酥油,越嚼越香停不下口。同行的人表示不大喝得惯这里的酸奶,当地传统手法发酵的酸奶有些过于醇厚并且酸涩,即使加上许多勺蜂蜜,也依然消解不了那种酸味。城里的人喝惯了经稀释,改良过的酸奶。但这种酸奶我倒以为原味更好,其中新鲜牛乳的风味是可用舌头慢慢品尝琢磨的。
途中有些短暂停留的景点,拉脊山被信徒披挂上道道经幡,香火弥漫,是一路山脉间海拔最高的“圣域”。沿着这条支脉开至日月山,被人声鼎沸的“花儿会”打破了山中一贯的宁静。“花儿”是青海特有的民歌形式,以抒情为主,有独唱,也可两人于山野中对唱。一年一度的“花儿会”于每年农历5月中旬举行,本想特地去湟中一睹这场盛大的民间集会,没想在此有幸参与了一回。舞台在日月山景区正中的广场上,后面是展览这一带作为丝路沿线的史料陈列馆。台上由民间艺术家唱的“花儿”虽用的是方言,但其嘹亮的音色,高亢真实的情绪仿佛感染到包括诸多游客的所有人。
因听“花儿”,以至临近傍晚才到达青海湖。但这里海拔高,太阳落得晚。湖水在阳光下呈现渐变的蓝绿,近处浅滩清澈见底,寂静无波。这世上现实与想象相应的地方并不多,大多风景仅存于影像或想象中,真正抵达,或许失望。然而青海湖,却是那“鲜少”中的一个。它无限如海,没有边界地包容了我此前所有的幻想,它的纯净甚至超出了幻想。海子向往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下想就在此处搭屋,砍柴,也是不赖。山倒映在湖里,云天倾倒在湖里,牧民赶着马匹走到湖里。恍然知悉,那诗意正藏在自然之中,悄而相遇,不费寻觅。
青海湖一带夏季气候多变,第二日的大雨冲刷掉了我们对茶卡盐湖的热情。除了人满为患的湖上小火车,还有阴天下并未出现“明镜”一番的景象,湖水是乳白色的,雾蒙蒙一片。于是岸上来回走了一圈,连拍照的心思都打消了。好在回程一顿青海土火锅温暖了被雨冷却的身心。铜炉中铺满了各式菌菇、蔬菜及牛肉。这种丰富,是入青海以来少见的。牛肉出乎意料地软嫩,不知是否先前已炖煮过,清汤锅底最后经各类食材的融合,熬成一锅浓郁汤头。配小米辣椒的蘸料,一碗下肚既舒服又暖和。在高原淋雨感冒是不得了的事,而青海土火锅可谓及时驱走寒意的“良方”。
两日的青海湖稍显匆碌,若有更充裕的时间,多想计划一场环湖单车的骑行,以“慢游”的方式丈量这片水域的宽广,体味这方的蓝色、流动的风和仿佛触手可及的云。然而还有很多的“下一站”,还有一路的“远方”要去。故暂将这一汪湖水藏进只属于自己的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