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客运交通流的浙江省县域网络结构分析

2018-10-17杨桢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浙北浙中班次

杨桢

本文选取了浙江省63个县级行政单位作为研究对象,以客运班次作为城市间联系的测度,分析城市间空间联系格局,再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浙江省城市的网络特征。结果显示:县域城市网络初步构建,但体系不甚完善;网络中心性较强;省域城市网络依然处于极化发展的阶段。

城市体系及空间组织分布模式是城市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的关注重点。进入信息时代,城市之间联系的网络化模式成为了一种客观存在的空间现象。对城市网络关系的研究,较早的用传统的静态模型揭示空间相互作用,应用较多的如赖利模型、引力模型以及潜力模型;之后则是利用空间要素流动揭示城市间的联系强度,从城市群节点、流等结构要素与特征认知为切入点,分析城市间的相互关系;而现在更多的学者开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城市网络关系进行分析,揭示城市群的网络特征。本文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基于客运班次数据对城市联系格局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城市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包括杭州、宁波2个副省级城市和温州、嘉兴、湖州、绍兴、衢州、金华、舟山、台州和丽水9个地级市,面积10.4万km2。按照“六普”数据计算,共有常住人口5 442.7万人,城镇化率为61.62%。本文将2个副省级城市和9个地级市的下辖区统一合并为各自市的中心市区,与各市下辖的县级行政区共同组成此次研究的基础单位,总共63个县(区)。

(二)研究数据

由于研究区域涉及到县级层面,省内部分县未通铁路,为更好地分析城市间的空间联系效果,本文以公路客运班次代表城市间联系的强度,班次越多代表城市联系强度越高。通过携程网站查询得到各县市1日内的公路客运班次数据,从而计算得到各县市联系的强度,运用联系强度、首位联系、中心性等方法,对县级层面的空间联系特征进行分析,揭示浙江省域范围内的城市空间网络联系特征。

(三)研究方法

1.联系强度分析

各城市的交通流出量、流入量通过该城市的出发班次数和到达班次数表示,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通过客运班次总数P(i, j)表示。

P(i, j)=P(i-j)+P( j-i)(1)

式(1)中:P(i, j)为城市间联系强度;P(i-j)为i市到达j市的客运班次数。

2.首位联系分析

进一步分析城市的网络结构,通过筛选各城市的首位联系城市,分析每个城市的首位联系方向,生成首位联系轴线,从而直观地判断城市的联系特征。轴线连接越多的城市其在城市网络中的吸引力越大,具有更高的空间地位,从而成为城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3.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是指在城市网络中,各城市的重要程度及对整个城市网络的控制与支配能力,一般利用中心性进行量化,分析各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与角色。

第一,度数中心性。度数中心性测量的是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发展往来关系的能力,值越大,则该城市在网络中的中心性越强,与其他城市的联系能力越强。如果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有较多直接的联系,说明该城市就处于网络的中心,拥有较强的支配能力。

C(ni)=Xij/(g-1)(2)

式(2)中:Xij表示网络中城市i与城市j之间的联系;g为城市数。

第二,中间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是指一个城市控制网络中其他城市之间的交往的能力,即“中介性”。

(3)

式(3)中:gjk為城市j到k的最短路径数;gjk(ni)为城市i与k之间经过城市i的最短路径的个数。

二、浙江省县域空间联系格局

根据统计的客运班次数据,将城市间的往来客运班次总和记为城市间的联系值,以此来表示城市的联系强度。借助ArcMap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绘制城市间的联系强度图,利用自然断点法对联系强度值进行分类,划分为五级,从而分析城市空间联系结构与特征。

(一)联系强度格局

浙北呈现以杭州为强中心的辐射格局,浙中、浙南呈多点弱中心辐射格局。从图1中可以看出,浙北以杭州为中心,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城市联系格局。城市联系度大于100的13条城市轴线中,有10条属于浙北城市,其中杭州市—舟山市(450)、宁波市—舟山市(196)、杭州市—桐庐县(187)为浙北联系强度最高的三条轴线。浙中、浙南地区则呈现多点辐射的弱中心格局,分别以丽水市、义乌市等市为中心,形成向各自市域范围内城市的辐射格局。丽水—青田(204)、丽水—云和(149)、义乌—永康(91)为联系强度较高的几条轴线。

浙中城市与浙北联系较为紧密,与浙南城市的联系度则不高,而沿海城市联系轴线也不甚明显。如图1可以看出,浙中城市与浙北杭州、宁波有着比较强的联系,而与浙东南温州以及浙西南衢州、丽水联系强度都较低。如东阳—杭州(92)、诸暨—杭州(62)等轴线都有较高的联系强度。其与浙江沿海城市以及浙江西南城市之间的联系,还有待于加强,才能进一步凸显浙中枢纽的作用。此外,沿海城市之间的联系度较低,并未形成明显的沿海空间发展轴线。跨市域的联系强度基本属于一、二级。

(二)联系方向格局

在空间联系强度格局的基础上,通过筛选各城市的首位联系城市,绘制首位联系轴线,从而分析城市在空间联系方向格局中的特征。全省城市的联系格局以杭州为中心,呈放射状,体现极强的向心力。区域中以杭州为首位联系城市的有23个,其他首位联系较高的城市有丽水市(7个)、宁波市(3个)、衢州市(3个),这些城市在市域范围内具有将强的向心力。

三、浙江省县域网络结构特征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由社会学家根据数学方法、图论等发展起来的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可以作为节点成为一个社会单位,从而可以被看作是城市网络中的一个成员。因此,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一些技术指标,如中心性对城市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化研究。

本文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6.0计算研究区域内城市间网络联系的结构特征,得到了浙江省63个县市区的网络中心性,包括度数中心性、中间中心性。

(一)度数中心性

杭州市、宁波市、义乌市的度数中心性排名前三位(见表1),表明这3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的联系较为紧密,能更频繁地与周边城市进行联系,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在省内处于核心地位。而湖州市、舟山市、金华市因为靠近上述城市的缘故,中心性相对较低,表明对其他城市的吸引力还不够强大。同时,省域范围城市网络的度数中心势为58.70%,说明城市网络整体的中心性较高,每个城市之间都有联系往来。

(二)中间中心性

与前文一样,杭州市、宁波市、义乌市的中间中心性依然排名前三位(见表2),表明这3个城市是其他各城市的桥梁,很好地沟通了与其他城市的联系,同时也说明了地理位置上的处于中间位置的,并不一定与城市的联系度就较高。省域范围城市网络的中间中心势为12.12%,数值较低,说明整个城市网络被少数几个中间中心度高的城市所控制,空间要素的流动相对集中于这些城市,城市空间结构还处于极化发展的阶段。

四、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发现,浙江省县域网络结构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县域城市网络初步构建,但体系还是不甚完善。浙北、浙中城市联系较为紧密,而浙南城市以地区中心城市为主自成体系,而沿海城市也未形成联系。第二,网络中心性较强,杭州虽偏居浙北,但不论度数中心性还是中间中心性都居于核心地位,而浙中城市在网络中心节点的位置优势还未发挥出来。第三,省域城市网络依然处于极化发展的阶段,以杭州、宁波、义乌为核心,各城市的联系方向还是以这三个城市为主,各种要素的流动也主要集中于这三个城市。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浙北浙中班次
浙北地区鲜食春玉米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
考虑编制受限的均衡任务覆盖人员排班模型①
浙北医学中心建筑照明
公交车辆班次计划自动编制探索
农民维权行动的逻辑进路与分析框架*——基于对浙北优新村“群体性上访”的调查
在“商”就要在“言商”上有新作为——浙中新报着力做好“商”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地方媒体如何讲好本地故事——以《浙中新报》“一带一路”新闻报道为例
浙中1000kV变电站工程强夯地基原体试验
浙北蚕区2014年桑螟大暴发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