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业40年:回溯与展望*

2018-10-17李廉水

江海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

李廉水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从一个农业国发展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制造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竞争力不断攀升。然而,中国制造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境,如整体处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等。未来,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根本路径在于,坚定地向智能化、高质量、绿色化和服务化方向转型,逐步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本质性飞跃。

引 言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22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位,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上中国企业已经占到120家。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中国从农业占主体地位的国家转型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而且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非常值得自豪的巨大成就,如家电、高铁、超级计算机等。然而,整体上看,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处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中低端,与制造业强国相比仍然差距较大,未来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东南亚国家和非洲国家等以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更低的成本承接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另一方面,美国、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引领高端制造业发展,力图巩固其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从而使得中国制造业面临“双向挤压”。2018年3月开始的“贸易战”,美国针对《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产业的商品加征关税,阻挠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意图明显。面对制造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和严峻的外部竞争态势,中国制造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大创新发展力度,积极应对复杂竞争环境,实现由大到强的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产业,学者们关于制造业发展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最早关于制造业的系统研究是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①,该理论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理,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奠定了基础。此后,国外研究制造业的学术线索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结构调整阶段的探索性研究、全球化阶段的对策性研究、再工业化阶段的系统性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以及制造成本的逐渐上升,发达国家逐渐将大量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等附加值低的制造业转移至资源丰富、成本较低以及消费市场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进入了结构调整阶段。对于结构调整阶段的探索性研究,学者们主要围绕结构调整②、产业集聚与转移③、就业与工资④等方面展开。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同时发达国家有更多制造业企业从事跨国经营,制造业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和明显,制造业也逐步进入了全球化阶段。对于全球化阶段的对策性研究,学者们主要围绕国际贸易与对外投资⑤、生产流程⑥、供应链⑦、企业战略与管理⑧、国际比较与启示⑨等方面展开。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德国等制造业强国为了提振经济以及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据制高点,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进入了再工业化阶段。对于再工业化阶段的系统性研究,学者们主要围绕技术创新⑩、生产率与效率、信息化、能源与环境、智能制造等方面展开。

40年来,国内研究制造业的学术线索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的介绍性研究、发展阶段的对策性研究、创新驱动阶段的系统性战略研究。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逐步复苏,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制造业快速起步。对于起步阶段的介绍性研究,学者们主要围绕制造业定位、竞争力、国际比较与启示等方面展开。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众多制造业跨国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国内制造业也进入了迅猛扩张阶段。学者们围绕制造业国际化和规模化发展开展了大量对策性研究,主要围绕制造业结构调整、就业与工资、产业集聚或转移、国际贸易与对外投资等方面展开。2011年,中国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业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对于创新驱动阶段的系统性战略研究,学者们主要围绕技术创新、生产率与效率、能源与环境、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制造与智能制造等方面展开。

综上所述,关于制造业发展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现有文献对制造业发展40年来的阶段性特征、时空性困境等方面的分析还不够系统深入,对未来创新性发展的国际竞争态势分析还不够清晰明确。本文基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阶段性特征,回溯中国制造业40年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空性困境,并力求清晰展望中国制造业未来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景。

中国制造业40年历程回溯

40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1年)为乡镇企业开启制造业复苏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92~2001年)为民营和外资企业催动制造业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02~2010年)为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规模迅猛扩张和深度国际化发展阶段;第四个阶段(2011年至今)为新发展理念创新转型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全球价值提升阶段。图1给出了40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阶段轨迹。

图1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阶段轨迹

1.乡镇企业开启制造业复苏发展阶段(1978~1991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发展时期,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改革开放之前,虽然中国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造业体系,但当时的制造业主要生产“生产性”工业产品,生活类用品和消费品严重匮乏,全面处于凭票供应的物资严重短缺状态。1979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轻工业工作重点转移问题的报告》,制造业发展开始侧重于满足民生需求,转而重点发展轻工业、适当控制发展重工业。这段时期,国营企业是中国制造业的主力军,一些军工企业也开始生产民用产品。同时,随着国家搞活经济政策的持续实施,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并得到快速发展。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493.07亿元增加到1991年的11621.69亿元,年均增长25.78%。同时,工业增加值增长迅速,由1978年的1621.5亿元增长到1991年的8138.2亿元,年均增长13.40%。因此,中国消费品制造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各类轻工业产品的品种日益丰富且逐步实现充分供给,“凭票供应”的时代逐步远去而不复返,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阶段,制造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轻工业和重工业开始协调发展,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尤其耀眼,“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复苏,增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活力。

2.民营和外资企业催动制造业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1年)

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政策引导下,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民营企业特别是广东和江浙地区的民营经济迅速崛起,激发了许多人创业的积极性,对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94年2月,国务院下发《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提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进一步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工业增加值由1992年的10340.5亿元增长至2001年的43855.6万亿元,年均增长18.95%。十四大以后,在巨大的市场规模吸引下,大批国外制造业企业在华投资建厂,中国开始大规模吸引外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大幅增加,由1992年的110.08亿美元增长至2001年的468.78亿美元,年均增长23.19%。同时,中国制造业开始广泛引进国外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服装、饮料、家电等行业快速发展。这十年,随着民营经济的兴起和大量国外制造业企业的涌入,中国制造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3.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规模迅猛扩张阶段(2002~2010年)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此为契机中国制造业迅速走向全球市场,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规模迅猛扩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面向全球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中国制造业货物出口高速增长,货物出口总额由2002年的3255.96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5777.54亿美元,年均增长23.01%。同时,外贸总额大幅增长,由2002年的6207.7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2.9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22.75%。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程度持续提高,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开放,大量外资涌入中国,2002~2010年,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累计3684亿美元。中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制造”走遍世界各地,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按世界银行统计标准,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1.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制造大国;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1.924万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

4.创新转型制造业价值提升阶段(2011年至今)

2011年以来,中国制造业走创新发展、质量提升的道路,高端制造业发展迅速,铁路、核电等一批中国装备“走出国门”,航空航天、卫星通讯等领域快速发展。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之后,中国制造企业加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积极推进各类制造业项目合作,带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在更大范围内优化了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促进了世界制造业体系优化进程。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推动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十大领域发展,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建设制造强国。2016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出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出比重已经达到30.9%,远超美国的19.3%、日本的11.6%和德国的7.0%。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达144亿美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855亿美元,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中国在推动世界制造业发展进程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带动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国制造业现实特征分析

1.制造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制造业体系门类齐全、独立完整,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其中水泥、空调、冰箱、数码相机等产品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中国制造业总产出占世界总产出的比重由2000年的8.5%提高到2016年的30.9%。据联合国统计司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0799亿美元,是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的1.41倍,日本的3.15倍。为了直观地表示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绘制了制造业增加值及其比重图,详见图2。

2.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一些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制造业总体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是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明显,R&D投入强度有了较大提升。2001年,中国研发经费为1042.49亿元,2016年提高到15676.75亿元,年均增长19.95%。R&D投入强度由2001年的1.09%增加到2016年的2.11%。二是制造业R&D人员和经费支出大幅增加。从表1可以看出,制造业R&D人员全时当量由2001年的37.9万人年增长至2016年的260万人年,年均增长14.53%;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由2001年的442.3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0603.5亿元,年均增长24.01%。三是制造业发明专利数量大幅增加。中国制造业有效发明专利数由2001年的1922件增长至2016年的750662件,年均增长51.20%。

图2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及其比重

年份20012005201020152016R&D人员全时当量(万人年)37.960.6127.6253.7260.0R&D经费内部支出(亿元)442.31250.33771.99672.210603.5有效发明专利数(万件)0.191.4810.9756.0175.07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2~2016》和《中国统计年鉴2017》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3.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中国加快制造业自主创新和体制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低端落后产能逐渐被淘汰,技术含量高的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其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上升。从表2可以看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14年的10.6%增加到2017年的12.7%;2017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2.7%,比2014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一方面,用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2014~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7%和9.5%。另一方面,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0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137元/人,2017年增加到101231元/人,年均增长13.82%。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3~2017年,中国退出钢铁产能1.7亿吨以上、煤炭产能8亿吨。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有效缓解了产能过剩矛盾,而且明显提高了制造业发展质量。

表2 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 及其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数据来源:《2014~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制造业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对外开放层次的不断提高,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由表3可以看出,200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2183.6亿元,到了2016年,这一数字增加到243386.5亿元,年均增长13.46%,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4.07%,进口年均增长12.81%。在外贸总量不断攀升的同时,中国的外贸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明显提高。1980年,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为50.3%,工业制成品占比为49.7%,2001年,工业制成品占比达到90.10%,2016年,这一比重超过95%;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由2001年的2397.6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19924.4亿美元,年均增长16.31%;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由2001年的1978.1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11486.7亿美元,年均增长13.33%;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由2001年的88.99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1594.20亿美元,年均增长21.79%。利用外资规模也不断扩大,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由2001年的468.8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1260亿美元,年均增长7.11%。

表3 对外贸易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

5.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数量大幅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不断攀升。《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6)》相关数据显示,到2015年,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8.6%,较2000年提高了约14%。2015年中国中高端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5.75%,较2000年提高了约12.5%。制造业产品出口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464.5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6042亿美元,年均增长20.41%。近年来,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改革,中国的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等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载人航天、大型飞机、导航卫星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由全球制造商集团编制的2017年度《全球制造500强》排行榜中,中国有76家制造业企业上榜,企业上榜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一批优秀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向世界,比如华为、格力、联想、海尔等,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业由小到大发展极为迅速,但大而不强,制造业综合商务成本上升、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偏弱、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等困境必须尽快突破。

1.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人口红利”不复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依靠廉价的劳动力,通过引进生产线和技术、共同生产等方式参与到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尽管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行业增加值率和利润率却始终偏低,主要原因是中国制造业企业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与组装等中低端环节,依赖“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导致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中低端,这些环节以劳动投入为主,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也低;而外商主要从事研发、设计、营销、售后等高端环节,这些环节利润空间大、附加值高。OECD-WTO在2015年发布的“TRADE IN VALUE ADDED: CHINA”报告中指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呈上升趋势,但中国许多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仍然相对较低。学者通过测算发现,中国制造业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在国际分工中地位较低。还有学者通过对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测度研究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结果表明,中国22个制造业门类中,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行业达12个,而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行业仅有3个。这表明当前中国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是中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重要原因。

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的传统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中国制造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然而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2017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为9019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9%,劳动年龄人口比2016年减少了548万人,连续六年净减少。2017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4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3%,这一趋势将持续强化。从表4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单位就业人员数从2013年开始降低,由5257.9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4893.8万人,说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供给短缺现象日益明显。同时,环境和要素成本的上升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已经由2001年的9774元提高到2016年的59470元,年均增长12.83%。面对越来越高的劳动力成本,“中国制造”的廉价优势已经不在,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始往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转移。制造业大规模向国外迁移,对外贸出口、国内就业、利用外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

表4 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就业人员数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

2.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程度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外资迅速壮大了制造业规模,但外商掌握着关键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我国制造业企业多以加工制造和满足庞大的消费市场为主,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许多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2017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7500亿元,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研发投入强度为2.12%。但从表5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中国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高,但与制造业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17年,中国基础研究投入为920亿元,占R&D经费支出的5.26%,而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这一占比达到15%~25%,表明中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依旧较少,这使得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缺乏源头理论支撑和引领,阻碍了中国在一些关键共性技术上的创新突破。

表5 主要制造业国家研发投入强度(%)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7》。

3.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40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其高能耗高排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原油、焦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并且中国制造业企业大多采用粗放的生产方式,导致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耗总量大幅增加,由2001年的83158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16年的242515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7.53%。2012~2017年,中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平均下降4.58%,表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但中国能耗强度仍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从表6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中国每1000美元GDP能源使用量不断降低,由2001年的233.35千克石油当量/千美元下降到2014年的175.31千克石油当量/千美元,但与英国、日本等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表6 主要制造业国家单位GDP能源使用量 (单位:千克石油当量/千美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对能源的消耗量依然较大,而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仍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70.7%的城市未达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生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频率依然很高;全国5100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占比达到66.6%。空气质量差、水体污染严重,中国制造业迅猛扩张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

成就与困境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到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性飞跃。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必将走向美好未来,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制造业将呈现出向四个方向转变的发展趋势。

1.向智能化转变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一系列制造业振兴计划,纷纷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作为发展重点,力图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抢占制造业技术制高点。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和第四次产业革命大潮,中国制造业必须顺势而为主动发力,借助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创新,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提高制造业各个流程的智能化水平,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增强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智能制造将给所有产业带来冲击,也将引领全球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前进与革新,向智能化转变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2.向高质量转变

尽管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发展质量不够高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从制造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高端产业占比、价值链等方面衡量,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结构调整滞后,整体上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另一方面,从制造业产品质量和品牌衡量,中国优秀制造业企业和品牌数量不够多,特别是缺少世界一流企业和国际高端品牌。这些制造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充分说明,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关键是推动制造业向高质量转变。

3.向绿色化转变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这就要求中国彻底改变传统的较为粗放的制造业发展方式,以绿色制造为主要方向,推行和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施绿色制造工程。要把全面实施传统产业清洁化改造和扎实推进污染源头防治,作为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同时,要通过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壮大绿色企业、开展绿色评价、强化绿色监管等措施,构建现代绿色制造体系,提高绿色制造领域的创新力度,扎实推进制造业向绿色化转变。

4.向服务化转变

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中国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效率提高以及价值链攀升的重要源泉。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不仅可以摆脱制造业在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方面的约束,减轻对环境污染的压力,同时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综合竞争力。尤其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和产业化利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极大地推动了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这种制造业的服务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制造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获取利润的重要途径。

结 语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对内改革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创造了世界制造业发展史上的增长奇迹。中国制造业在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科技创新能力也逐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竞争力逐步攀升。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制造业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必须牢牢抓住发展机遇,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高质量、绿色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尽快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建设成为世界制造强国。未来,中国制造业仍需坚持互利共赢、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持续扩大开放,提高开放层次,更广泛深入融合到全球制造业体系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全球制造业健康发展做出中国的巨大贡献。〔本文写作得到鲍怡发、招玉辉两位研究生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本文受到“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TAPP)、“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资助〕

①Chenery, H.,Interregionalandinternationalinput-outputanalysi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56, pp.339~357.

②Harrington, J.W.,“Intraindustry structural change and location change: United States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1958~1980”,RegionalStudies,1985,19(4), pp.343~352.

③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ofPoliticalGeography,1991, 99(3), pp.483~499.

④Glaeser, E., Kallal, H., Scheinkman,J., and Shleifer, A.,“Growth in citie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 1992, 100(6), pp.1126~1152.

⑤Bernard, A. B., Eaton, J., Jensen, J. B., and Kortum, S., “Plant and produ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3,93(4), pp.1268~1290.

⑥Dunne, T., and Troske, K.,“Technology Adoption and the Skill Mix of US Manufacturing Plants”,Scottish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05,52(3), pp.387~405.

⑦Emmanuel D. Adamides, Nikolaos Pomonis, “The co-evolution of product, production and supply chain decisions, and the emergence of manufacturing strategy”,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09,121(2), pp.301~312.

⑧Kumar, N., and Aggarwal, A.,“Liberalization, outward orientation and in-house R&D activity of multinational and local firms: A quantitative exploration for Indian manufacturing”,ResearchPolicy, 2005, 34(4), pp.441~460.

⑨Crafts, N., and Mills,T. C., “TFP growth in British and German manufacturing,1950~1996”,EconomicJournal, 2005,115(505), pp.649~670.

⑩Banri, I., Tanaka, A.,“External R&D, productivity, and export: Evidence from Japanese firms”,ReviewofWorldEconomics, 2016, 152(3), pp.577~596.

猜你喜欢

制造业发展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