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2018-10-17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59)
关于耕地面积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宜宾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00-2015年宜宾市耕地面积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2000—2015年耕地面积数量变化的趋势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研究宜宾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根据这种面积变化的趋势以及驱动力分析,可以对宜宾市经济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一、宜宾市耕地面积变化
宜宾市地处四川盆地南部,全市土壤总面积约107.33万公顷,占宜宾市土地总面积的80.5%。根据宜宾市统计耕地面积数据,从2000—2015近16年来宜宾市耕地面积经历了急剧减少——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缓慢减少的动态变化过程。
2000—2004年,宜宾市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共减少11851.6公顷,年均净减少2370.32公顷。2004—2007年,宜宾市耕地面积总体上保持稳定趋势,从总量上看耕地面积仅减少了224公顷,耕地面积年变化率为-0.023%,变化率极小,表明在该段期间内耕地面积总量情况趋于稳定状态。2007—2009年,由于耕地保护意识的增强,宜宾市耕地面积总量开始快速增长。2009—2015年,宜宾市耕地面积总量从总体上看呈现缓慢减少的趋势,该期间内耕地面积总量共减少1781.1公顷。
二、宜宾市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力分析
(一)驱动指标选取。本文主驱动因子的选取主要侧重与经济、社会等相关的驱动因子进行驱动力分析,根据宜宾市现有的基础资料情况和主成分分析研究的基本要求,选取了分别代表经济、人口、农业和城镇化水平等4个方面的15个指标进行分析。这15个指标分别是:X1(地区生产总值)、X2(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例)、X3(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例)、X4(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X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6(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X7(户籍总人口)、X8(非农人口)、X9(农村常住人口)、X10(人口自然增长率)、X1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12(粮食产量)、X13(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X14(农作物播种面积)、X15(城镇化率)。
(二)驱动指标因子主成分分析。根据主成分分析法,通过SPSS 22软件对宜宾市2000-2015年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宜宾市耕地面积变化的15个驱动因子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这也说明影响宜宾市耕地面积的各驱动因子之间相关性较大,信息存在重叠,需要进一步进行主成分分析。
从表1可知,前2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两个最大特征值即12.169和1.703,均大于1,与之相对应,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81.129%和11.352%,前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2.482%,表明已包含原来15个指标92.482%的信息量,完全符合分析要求;第一主成分与第二主成分的特征根相差10.466,贡献率相差69.777%,表明第一主成分包含信息最多,是影响宜宾市耕地面积数量变化的主导因子。
表1 特征值及主成分贡献率表
表2 主成分荷载矩阵
从主成载荷矩阵(表2)可知,第一主成分与影响宜宾市耕地面积变化的13个驱动因子均有很大的相关性,其中:①X1(地区生产总值)、X2(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例)、X3(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例)、X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6(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与第一主成分的载荷分别达到0.987、-0.962、0.955、0.949、0.949,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宜宾市耕地面积数量变化的影响较大。②X7(户籍总人口)、X8(非农人口)、X9(农村常住人口)、X10(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第一主成分的载荷分别为0.995、0.981、0.969、0.916,反映了人口数量变化对耕地面积变化带来较大程度的影响。③X15(城镇化率)对第一主成分的载荷为-0.995,表明城镇化发展对耕地面积变化具有明显影响。④X1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值)、X13(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与第一主成分的载荷为0.975、0.992,且第二主成分与X12(粮食产量)、X14(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相关性最大,因此,农业生产发展也是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一大因素。由此可见,宜宾市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可归纳为4类: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变化、城镇化水平、农业生产发展。
三、结论
(1)通过对宜宾市耕地面积总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近2000-2015年宜宾市耕地面积经历了急剧减少——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缓慢减少的动态变化过程。2000—2015年宜宾市人均耕地面积从整体上看呈下降趋势。
(2)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宜宾市耕地面积变化进行驱动力分析,通过对15个主要驱动因子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变化、城镇化水平、农业生产发展是影响宜宾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