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化工类专业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2018-10-17张小军

山东化工 2018年18期
关键词:高技能课程体系岗位

潘 勇,张小军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化工与材料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进一步强调应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并提出“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因此,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育人模式,实现职前的学历教育与职后的继续教育的协同发展和衔接贯通,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持续增长的需求,是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目标。职前职后一体化育人模式指将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及继续教育需求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对职前的学历教育和职后教育进行统一规划,实施一体化育人。其中,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则是职前职后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核心及落脚点。

1 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1.1 立足于不同层级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载体。课程体系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依据,围绕着“培养什么样人”和“如何培养人”而构建,是为了达到培养目标要求而进行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的总体规划。以高职化工类专业为例,职前职后一体化育人模式根据化工类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以高职新生为起点,以毕业生(装置副操)、装置主操、班组长(或技术员)为中间层级培养目标,以企业车间主任(或生产部门经理)为最终培养目标,实行"学历教育+职后教育"全程贯通、四阶递进的一体化育人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相一致,高职化工类专业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由四个相互衔接、依次递进的阶段性课程体系构成。按照四个层级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构建对应的阶段性课程体系,每个阶段性课程体系由多门课程组成,内容自成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四个阶段性课程体系之间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性和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形成统一的整体。

例如,第一层级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化工行业生产一线的操作工,兼顾生产一线的组织与管理、化工产品试验与开发等岗位,技术应用能力较强,具有良好跨岗位工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第二层级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技能操作能力和较强的事故判断与处理能力,能独立负责生产装置,严格执行生产岗位作业计划,确保产成品质量和作业效率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应该根据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选择对应的课程,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1.2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岗位性的特点,要求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依据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和相应的职业标准进行构建。系统研究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总结提炼出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一步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构建相应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同时,根据每一层级岗位群所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相应的课程中,并可以此确定不同层级之间课程内容与要求的差异性和递进性,保证阶段性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贯通。

1.3 课程体系体现开放性和个性化

知识经济促进了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化工企业生产岗位的工作内容变换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课程设置必须体现产业发展的最新技术成果,课程体系必须是开放性并具有良好的动态调整机制,能对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与市场需要做出快速反应,课程设置能根据岗位需求进行动态调整,课程内容能及时吸收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高职教育直接面向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产业结构升级后,化工企业一线生产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类型、多层次,相应地也要求课程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形态。课程体系设置注重以人为本,考虑到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课程体系设置素质拓展模块和课外学分,学习者可在一定范围自主选择课程。

1.4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围绕企业岗位群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校企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构建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相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融合企业工作内容和职业标准的专业课程,即可保证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发展需求和终身学习需求,又可充分保证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使课程的知识能力要求来源于化工企业的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和行业企业技术应用,并最终使人才培养适用于职业岗位。

2 四阶递进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2.1 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

高职化工类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主要由四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和依次递进的阶段性课程体系构成,具体如图1。

图1 “四阶递进”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结构图

每个阶段性课程体系均自成体系,包含该阶段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所有课程;随着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逐渐提升,其课程体系所对应的知识内容逐渐由易到难,由浅至深,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逐渐从简单岗位工作任务处理能力、装置操作能力向多学科融合能力、创新能力、研发能力、领导能力转变。第一阶段课程体系也就是职前的学历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其学习对象是在校高职学生,第二、第三、第四阶段课程体系是职后培训期间的课程体系,其学习对象分别是企业的装置副操(高职毕业生)、装置主操、班组长。每个阶段性课程体系均包含五个课程模块,每个模块由多门课程组成,这些课程集合了化工类相关生产岗位所必需的知识、理论和能力。

2.2 各阶段面向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到多家化工企业进行调研和专家座谈,总结了装置副操、装置主操、班组长(或技术员、调度员)、车间主任(或生产项目经理)等岗位的主要职责与典型工作任务,并进一步结合化工企业的生产实际,归纳、整理、提炼出这四个工作岗位群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核心能力,见表1。

研究发现,随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和过程自动化程度越来越先进,现代化工企业生产岗位对从业人员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操作人员一方面要具有扎实的化工基础知识与理论,另一方面要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故障处理能力和生产控制能力。当高技能人才成长为班组长、车间主任时,既需要更高、更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生产控制能力、技术改造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还需要他们应具有良好的生产指导能力、目标管理能力、组织协同能力和决策能力,同时还应具备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表1 化工技术类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

2.3 第一阶段课程体系(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

第一阶段课程体系即高职学历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五个课程模块为主体,即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职业方向课、素质拓展课四个模块和与之融合的实践教育模块,表2。与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相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强化学生就业后职业发展及职业精神培养。优化公共基础教育模块课程,强化思政类课程教育,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自然科学基础类课程学习和创新类课程学习,提高人才发展后劲。

(2)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与终身发展。优化素质拓展教育模块,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不仅要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同时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职业迁移的需要。

(3)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重点发挥企业在课程实训、生产实习、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育人优势,通过企业深度参与实践教学、创新训练、岗位实践等环节,将人才培养与一线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表2 第一阶段课程体系(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

2.4 职后各阶段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研究

通过对多家企业的调研发现,大中型企业每年会开设一定的常规培训,例如安全教育类、设备操作类、电工类、企业制度类和职业礼仪类等培训课程,企业还会针对不同岗位开展一些专门性培训,例如针对班组长会定期开展生产班组长培训项目、基层干部培训等,我们把这些培训课程归为常规培训模块。同时,不同层级岗位会有专门性继续教育需求,例如,装置主操会特别加强专业技术方面课程和素质提升类课程等学习,班组长需要增加一些技术改造、质量管理和决策规划类等课程的学习。我们把这些需要专门学习的课程分为三类:专业基础模块、技术提升模块、素质提升模块。另外,企业的岗位晋升对工作实践非常看重,一般需要有2~3个不同岗位工作经历和有故障处理、装置大修、技术改造等实践经历,在行业技能技术获奖、技术比武或者生产评比中获得先进称号等都是企业内非常看重的荣誉,因此把这些实践内容归为岗位实践模块。

表3 职后各阶段课程体系(职后教育)的课程设置

3 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关键举措

3.1 强调育人为本,培养德才兼备的化工类高技能人才

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的构建始终将育人为本理念贯穿始终,践行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维并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职业素养养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满足学生职业生涯成长需要,培养具备规范操作、绿色环保、安全生产意识,富有精益求精、创新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强的高技能人才。

3.2 突出职业岗位需求,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注重对学习者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面向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将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及时纳入课程内容,部分课程设置则直接来自企业生产岗位培训需求的调研结果,使得课程设置更切合职业岗位群的需要。

3.3 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完成不同阶段课程体系衔接贯通

一体化课程体系包含四个不同层级的阶段性课程体系,为了确保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各阶段之间能有效衔接,课程设置中融入了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严密的职业标准体系将职前的学历教育与职后教育整合衔接。例如,四个阶段性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对应的职业资格等级依次是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将职业资格取证的应知应会内容和能力培养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内容中,以确定不同层级课程体系的差异性和递进性,并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3.4 突出终身教育理念,面向学习者未来发展

根据终身教育理念,站在为学习者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高度去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能满足学习者继续教育和职业迁移的需求,强化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素质拓展模块的课程覆盖面大,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特点和爱好选择各自需要的素质拓展课程,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满足个性化需求和终身发展需求。

3.5 重视岗位实践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各个阶段性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强调校企协同育人和岗位实践育人。将理论知识学习嵌入到真实的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之中,公共基础模块、技术教育模块、素质教育模块均包含企业的岗位实践,特别将在企业真实岗位的实践训练和工作经历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岗位成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4 结语

高职化工类专业“四阶递进”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以高职新生为人才培养起点,着眼于化工类高技能人才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融合不同层级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有效地促进了学历教育与职后教育衔接贯通,为行业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这对于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现代职教体系等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高技能课程体系岗位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