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活动护理干预对ICU获得性肌无力肿瘤重症患者的影响
2018-10-17邓彩霞陈泽筠
邓彩霞,陈泽筠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0)
前 言
在临床上,ICU获得性肌无力(ICUAW)疾病多发生在重症监护患者之中,属于一种继发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所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据临床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约有80%左右的ICU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肌肉功能异常症状,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四肢无力与呼吸肌无力等,会对患者的自理能力造成影响,同时也会提高患者的死亡率[1]。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临床上应对患者的护理予以重视,早期活动护理干预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更适宜对ICUAW患者予以使用。本文通过对ICUAW肿瘤重症患者的选取,主要对其实施早期活动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加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 年2月—2017年3月在ICU治疗期间出现74例ICU获得性肌无力肿瘤重症患者,将所有患者分成研究组、对照组,每组37例。研究组患者男性19例、女18例,年龄24~77岁,平均(50.53±8.82)岁,疾病类型:肺癌12例、淋巴瘤10例、食管癌15例;对照组患者男性20例、女17例,年龄26~79岁,平均(52.51±8.84)岁,疾病类型:肺癌13例、淋巴瘤11例、食管癌13例。将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后发现,并不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性(P>0.05),可予以比较。
纳入标准: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意,患者及其家属均对该研究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2]:①患有盆骨骨折、高位截瘫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患者;②脑干病变、双侧大脑半球病变以及既往合并明确周围神经系统异常的患者;③接受过重要侵入性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实施临床常规护理。患者每日需进行床上主、被动前驱、后伸、内旋、外展等的四肢关节活动,30min/d。
研究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对患者实施早期活动护理干预,干预内容如下:
①护理前评估:护理人员需在每日的上午对患者的意识、清醒状态加以评估,同时也需对患者的呼吸情况、日常活动能力(ADL)、步行能力以及血流动力学等情况进行评估。
②护理干预的实施:护理人员需每日协助患者进行主被动的四肢关节活动,每次活动时间约在15min左右,若患者的可耐受情况较好,可进一步对其进行床上活动指导,将患者的床头抬高约60°左右,鼓励患者独立进行四肢活动锻炼,锻炼时间约15min左右即可。在此期间,护理人员会对患者的可耐受情况予以进一步的评估,并继续对其进行训练,鼓励患者扶住病床边缘,或是使用扶助器练习站立并缓步行走,锻炼时间约为20min。另外帮助患者练习行走,时间在20min左右。完成后,让患者独立进行行走练习,时间约为20min。在整个护理干预的过程中,若患者发生异常、不稳定情况均需暂停训练,护理人员需在暂停的次日重新对患者的身体指标、耐受情况进行评估。另外,在护理干预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全程陪伴,避免患者意外情况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呼吸相关发生性肺炎(VAP)、深静脉血栓以及压疮的发生情况进行详细观察,并予以记录。
深静脉血栓判定标准[3]: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加以确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百分比(%)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情况比较
根据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VAP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上的差异性(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机械通气时间(d) VAP(%)研究组 37 8.52±1.54 1(2.70)对照组 37 10.07±1.76 6(16.22)t值/X2 - 4.032 3.945 P值 - 0.001 0.047
2.2 两组患者的压疮、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中,有1 例发生压疮,压疮发生率为2.7%,1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7%;对照组中共有7例患者发生压疮,其压疮发生率为18.92%,6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22%。研究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上的差异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压疮、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ICU获得性肌无力(ICUAW)肿瘤重症患者处在一种完全卧床或是长期卧床的状态中,其肢体受到严格的制动,肌力每日都在下降的状态之中,而完全卧床患者的肌力下降速度更是十分明显,加之肿瘤患者的血液为高凝状态,目前临床上尚无良好的治疗方法,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临床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对ICUAW患者实施早期活动护理干预,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ICU获得性肌无力的严重程度[4]。临床也认为,对呼吸监护病房的患者实施早期干预活动护理干预的效果良好,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可行性[5]。临床上给予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其机体肌肉、呼吸肌会发生萎缩、肌力下降的情况,进一步对免疫屏障造成损害,从而增加了患者产生压疮、深静脉血栓以及VAP的可能性,实施早期活动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提高其自身肌力,防止发生肌肉萎缩的情况,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临床传统观念认为,ICU患者的病情危重,很难对其实施早期的耐受活动训练,而且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跌伤、血压不稳、意外拔管以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的临床不良事件,并且绝大多数的早期活动护理均为相关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的扣背、翻身等肢体别动活动康复治疗护理方法[6]。同时,临床上对机械通气、建立人工气道危重患者,进行早期活动护理干预的相关报道也十分少见[7]。本文以ICU获得性肌无力肿瘤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对使用早期活动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同常规护理模式相比,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更短,VAP、压疮以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更少,可见早期活动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更加明显。由于肿瘤患者血液为高凝状态,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可减轻肿瘤患者肢体血栓的形成、减少患者谵妄持续时间和机械通气使用时间,从而提高患者的机体功能状态、增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信心,更加有利予临床治疗。在本次的临床护理中,相关医护人员会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制定更加详细的早期活动护理计划,为患者进行氧袋、便携式呼吸机、助行器以及便携式监护仪等设备,在判定患者符合意识、呼吸系统、血流动力学以及活动耐受力评估条件后,再具体实施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护理过程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在每个步骤、环节指导完成后,护理人员均需对患者的稳定程度、耐受力进行详细的评估,以确保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8]。在本次早期活动护理干预中,患者均无跌倒及意外脱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可见对ICU获得性肌无力肿瘤重症患者实施早期活动护理干预,具有很高的临床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ICU获得性肌无力肿瘤重症患者进行早期活动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肌无力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予以广泛推广使用。
本文编辑:付常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