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对预防血液净化患者深静脉导管感染的应用效果
2018-10-17唐海燕
唐海燕
(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187)
血液净化是将患者的血液引出到净化装置当中,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去除致病毒素,达到净化血液,以治疗疾病的目的,人们普遍称之为透析[1]。血液净化是治疗各种慢性肾病的主要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保证正常的机体代谢。深静脉导管感染是血液净化过程中的主要并发症,采取有效方式预防其发生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本次研究以我院44 例深静脉导管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作分组比较研究,以探讨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4例研究对象均为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深静脉导管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由本人/家属签署同意书后纳入研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参照组、实验组,各22例。参照组: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61.03±5.47)岁;患者的病情状况:9例高血压肾病,7例糖尿病肾病,3例肾病综合征,3例慢性肾炎综合征。实验组:男13例,女9例,平均年龄(61.15±5.39)岁;患者的病情状况:8例高血压肾病,7例糖尿病肾病,4例肾病综合征,3例慢性肾炎综合征。上述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参照组予以患者常规护理:
(1)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进入透析方案。护理人员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初步评估病情,为患者安排各项检查并安排患者进行常规检查,然后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
(2)透析过程中及透析后护理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指南对患者实施护理。
(3)定时整理透析厅、彻底消毒,以医院标准为据,调控温湿度;
(4)叮嘱患者、家属,优化膳食结构;
(5)监测生命体征,发现状况,紧急处理,并及时上报;
(6)针对性进行出院指导、明确复诊时间。
1.2.2 研究组
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再应用临床护理路径:
(1)环境护理:强化消毒、管理,净化透析厅环境,保证清洁无尽,降低感染的发生风险;(2)置管术前:与病房做好沟通,要求病房护士做好置管前宣教,并对病房的护士进行专科培训,提升病房护士置管水平。
(3)置管术后:规范每次透析操作,每次透析,均需更换无菌敷料,于透析后强化导管固定,并保证其通畅;每次透析操作前将动静脉官腔内的肝素钠封管液完全抽出,以防休学血凝块;每次透析结束后,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班,嘱其密切观察置管处的情况,如有污染及时更换敷料等;密切关注伤口及导管状况,避免暴力操作;发现渗血,以无菌纱布压力处理,每天换药时注意观察是否有感染迹象,发现后应立即报告给主治医生规范处理。
1.3 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深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1.0 软件行统计学处理,深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以(%)表示,对比以X2检验,检验结果以P值为准,0.05为界值,低于界值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实验组患者的深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为4.55%(1/22),明显低于参照组的3 1.8 2%(7/22),对比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
表1 感染发生率对比[n(%)]
3 讨 论
血液净化是各种肾脏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其在临床中应用极大的提升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血液净化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严重者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深静脉导管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2]。预防其发生对于优化临床治疗效果,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至关重要。深静脉导管感染发生原因复杂,是周围环境中的病菌、置管前后护理操作不规范、患者生理及心理状况差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规范护理管理可预防其发生。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有计划的前瞻性护理模式,在对患者的病情状况有全面、清除的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疾病认知,最大限度降低不良因素对治疗和康复造成的影响,以保证治疗的顺利开展,优化治疗及护理[3]。血液净化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正确认识,而病情严重,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均造成不良影响。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优化环境,于置管术前、置管术后进行规范管理,从提升认知、规范操作,改善心理等角度出发,使患者生理、心理均处于最佳状态,有效预防深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4]。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后,仅有1例患者发生深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为4.55%,明显低于参照组的31.82%(7/22)。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血液净化中的预防效果。
综上所述,在血液净化过程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降低深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效果理想,推广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