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鸡生态种养模式技术及效益初探
2018-10-17李洪民张爱君陈晓光张立平唐忠厚
刘 明,李洪民,张爱君,陈晓光,靳 容,张立平,唐忠厚
(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农业部甘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121)
中国是农业大国,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了土壤活性降低、板结酸化,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等安全问题,使中国农业的绿色发展遭遇瓶颈[1]。为此,我国农业部明确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基本原则,并制订了降低化肥、农药施用总量的具体目标。近年来中国畜牧业发展逐渐走向了规模化、集约化,然而高密度、高频度的家禽饲养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人畜争地、禽类产品品质低下等问题[2]。因此,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合理利用种养殖“废弃物”,推广应用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种养模式,对实现新农村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的农业发展史上,发展最早、技术最成熟的稻田种养技术是稻田养鸭。研究表明,稻鸭共生技术有良好的除草、防治病虫害、提高土壤肥力、增产增收等效果[3,4]。目前,在其它生态种养模式上也有了许多成功案例。魏忠华等[5]利用棉田、果园等发展规模化生态放养鸡,可控制植物虫害和草害,减少或杜绝药物的使用,鸡粪还田提高土壤肥力。贾华敏等[6]通过茶园养鸭模式,让茶树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能够较好地进行茶园控草、除虫和茶树培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茶叶产量,明显改善茶叶品质。除稻田、果园之外,在玉米田[7]、花生田[8]、莲田[9]等田地也实现了种养相结合并取得良好效果,除鸡、鸭等家禽外,还延伸到了鱼[10]、虾[11]、泥鳅[12]、猪[13]等养殖领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益。
中国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常年种植面积在460万公顷以上[14],茎叶产量可达1亿吨以上,具有丰富的空间资源和茎叶资源。新鲜的甘薯藤营养十分丰富,甘薯叶加上叶柄的营养成分接近或达到蛋白质饲料的标准,可作为农家养殖用的饲料[15,16]。然而,在我国只有部分地区将甘薯茎叶作为饲料,大多数藤蔓都被抛弃掉,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17]。卢福庄等[18]研究表明,从甘薯藤叶中提取的叶蛋白饲喂鸡效果好,叶蛋白中的茶多酚有提高雏鸡免疫力的作用。甘薯茎叶富含叶黄素,饲喂蛋鸡可使蛋黄和肉鸡皮色泽明显改善,且不影响蛋鸡的健康及生产性能[19]。如在甘薯田中放养鸡,利用鸡啄食茎叶的特性,可充分利用甘薯茎叶资源;同时鸡食虫草、鸡粪还田,不仅可以提高肉鸡品质,还可以减少农药投入、培肥土壤,节省种植成本,增加农民收益。
因此,开发一种甘薯地放养鸡的生态种养模式,充分利用动植物间的良性生态循环,降低生产成本与劳动强度,有效减少动植物病害发生,提高甘薯与鸡肉产品品质,有望达到农业增产、增效、减少污染的目的。
1 甘薯—鸡生态种养模式建立
1.1 甘薯种植技术要求
(1)甘薯田选择。一般选择向阳背风、取水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离村庄较远的田块,面积一般不少于0.6 hm2。
(2)甘薯品种选择。选择抗病能力强,叶片茸毛少、质地鲜嫩、无苦涩味的甘薯品种,其叶片可供鸡食用,但要求茎叶生长较快不致影响甘薯自身生长发育;同时,选择的品种藤蔓直立性应较好,能给鸡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
(3)甘薯种植方式及田间管理。采用大垄双行模式种植,除草松土后用大型起垄机起垄,垄宽160 cm,垄高40 cm,两小垄间距60 cm,垄沟宽40 cm备用(图1)。施足基肥,有机肥与化学肥料结合。一般基肥施农家肥15~20 t/hm2、氮肥75~120 kg/hm2、磷肥 75~90 kg/hm2、钾肥 150~180 kg/hm2,可条施或穴施。采用人工方式栽插薯苗,间距25~30 cm。栽插后40~60 d,薯块膨大前期根据生长情况追肥,以钾肥和氮肥兼施,施肥方式为穴施或撒施,有条件可适当翻秧,以促进茎叶与地下部协调生长。
图1 甘薯大垄双行栽培示意图[20]
(4)甘薯病虫害防治。薯田周围配备2~4台太阳能黑光诱虫灯(图2)。甘薯全生长期杜绝施用农药,主要依靠小鸡啄食并结合杀虫灯的使用防治地下害虫和夜蛾类害虫,小鸡啄食和田间活动也可有效控制杂草生长。
1.2 小鸡饲养技术要点
(1)搭建简易鸡舍。在甘薯田中选择向阳避风、平坦开阔、水源充足的一角搭建鸡舍。鸡舍大小根据8羽/m2计算。在鸡舍的顶部以及鸡舍的两侧盖上薄膜,上方设置黑色遮阳网,使之具备防风避暑避雨的功能。在鸡舍内放置若干工字型的鸡用活动架。
(2)护栏网设置。为防止鸡外逃,在甘薯田四周安装护栏网。一般可采用孔径4 cm×4 cm的铁丝网,高2.0 m,每2~3 m长设一立柱用于固定铁丝网,在护栏网一侧留有用于人进出的网门(图2)。护栏网同时具有防盗、防止黄鼠狼、蛇等动物偷食鸡的作用。
图2 甘薯田外围护栏网及鸡舍布置示意图
(3)鸡品种选择。选择当地自繁的农家土鸡品种,其适应性、抗病性强,易管理,且肉质鲜美符合当地人口味,便于销售,经济效益高。
(4)投放小鸡。在甘薯封垄(栽后30~40 d)后投放人工饲养至500 g左右的小鸡,每公顷薯田放养600~750羽。
(5)饲养管理。鸡放入田间初期要早晚各一次投喂适量饲料,后期可减少甚至不使用饲料,促使鸡在甘薯田中寻找食物,以增加鸡的活动量,采食更多的有机物,提高鸡肉品质。定期对鸡舍、饮食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鸡食以甘薯叶、害虫和杂草为主,鸡的生活粪便可作为肥料促进甘薯生长。
(6)回收出售。小鸡投放后60~90 d,根据市场行情及时将鸡回收出售,以获得最大效益,同时可避免鸡继续采食甘薯叶影响甘薯产量。
2 甘薯—鸡生态种养模式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
甘薯—鸡种养模式完全杜绝了农药的使用,比单一种植的甘薯田一年中可平均减少3次防治用药,以药剂防治成本300元/hm2·次计算,每年可节省农药防治成本900元/hm2。此外,根据资料调查,以饲养鸡数量600羽/hm2、鸡排粪量6.50 kg/羽计算,就相当于每年给甘薯田投施了纯N 80.55 kg/hm2,P2O5147.60 kg/hm2,K2O 134.7 kg/hm2[21]。以2018年市场零售价尿素2.05元/kg,过磷酸钙0.70元/kg,氯化钾2.30元/kg计算,即使不计施肥用工成本,仅肥料便可节省1736.25元/hm2。从甘薯收益来说,鸡粪还田,鸡吃虫草,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投入,可有效提高甘薯品质与商品率,按照每公顷产商品薯22 500 kg计算,甘薯产品纯利润在30 000元/hm2以上。从养鸡收益来说,食入甘薯叶、杂草与害虫,减少饲料喂养,提高鸡品质的同时,还可有效降低养鸡成本,按每公顷产出600羽鸡计算,鸡产品纯利润9000元以上(土鸡利润正常在15元/只左右),甘薯—鸡共生综合种养1 hm2纯利润可达39 000元,远高于种植其他作物收入或纯种植甘薯收入。
2.2 生态效益
甘薯—鸡共生种养模式主要通过生物防虫、除草,完全杜绝了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降低了化肥的施用量,大大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符合农村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需求。农药的杜绝也可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质在薯块和鸡肉中的残留,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鸡的田间活动可降低土壤表层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使土壤疏松,鸡粪还田可有效补充氮磷钾和有机质等营养成分,培肥了土壤的基础肥力,有利于提高甘薯的产量和品质。由于鸡的啄食和田间活动,可有效控制甘薯茎叶的旺长,提高群体的通风透光性能,促使植株健壮成长,从而增强抗病性。甘薯—鸡共生种养模式改进了农业生态资源的利用方式,减少了农业生产成本的投入,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在资源优化配置、保护生态安全、发展低碳生态效益农业等方面都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社会效益
甘薯—鸡共生种养模式,减少了饲料和兽药的使用,可生产大量肉质鲜美的无公害肉鸡,丰富了食品市场,其商品价格和销量将远远大于同类产品;由于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生产的薯块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更符合当前人们对健康、安全食品的消费需求。甘薯—鸡共生种养模式可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处理和综合利用,缓解农业发展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化解种养之间的争地矛盾,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和就业渠道。甘薯—鸡共生种养模式的建立,将带动甘薯产业及其与其它禽类共生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在推进生态农业和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 展望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物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采用甘薯—鸡共养技术生产出的薯块和肉鸡,由于不含农药和激素,绿色安全,更加符合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健康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投资回报。
目前,关于甘薯田养鸡的技术模式尚未见报道,但是在其他种养模上已经证实利用鸡的野食天性控制和消灭田间的杂草和病害虫是科学有效的[3,6~8],发展甘薯—鸡共养模式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由于薯垄的存在使得甘薯田可为鸡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甘薯茎叶又可作为鸡的饲料来源,因此在薯田中发展养鸡相比于其他作物更有优势。甘薯—鸡生态种养模式,一方面技术简单,操作方便,易于为农民掌握;另一方面投入少、见效快,可增加农民收益;此外还可以解决农民小规模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减少禽类传染病向人类传播的范围和途径。甘薯—鸡共养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是高效农业、有机农业、现代农业的有益尝试,必将驱动甘薯产业及养殖产业的改革与创新,实现养殖业与种植业的共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