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河遗产廊道中的旅游规划研究

2018-10-17南京林业大学210037

大众文艺 2018年19期
关键词:廊道运河遗产

(南京林业大学210037)

迄今为止已有许多著名的国内外学者开始针对大运河的保护与旅游规划开发进行深入研究,这些理论研究在具体项目中的落实都使得游客能够亲身体会并了解到大运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是大多数的规划仅仅将“遗产旅游”表现为遗产地的旅游,是快速体验文化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形式化的旅游体验,并没有上升到认知体验。为了与这种“快”文化相对抗,提倡一种“慢”的旅游方式,同时提出基于游戏精神的体验式旅游来迎合新时代的流行趋势。

一、运河遗产廊道的旅游规划

运河遗产廊道的概念从前人的研究中大致可以总结出是由自然,文化,历史,风景等多种资源组成的,以历史文化内涵为主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互相平衡的线性景观遗产区域。其旅游规划主要依据本身及沿线与运河相关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古迹等旅游资源,并进行相关的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

二、运河遗产廊道旅游规划理念现状

运河遗产廊道进行旅游规划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集文化、生态、经济三者并举的综合保护与开发措施。现如今对于运河遗产廊道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大多侧重于旅游经济学的角度。区别于与一般的旅游,其旅游规划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直接的经济效益,更多的要考虑对周边环境产生的社会影响、经济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国情进行开发。

国内具备大量丰富的线性文化景观遗产,在旅游规划我国一般采取“点—轴”开发与圈层开发相结合的梯级网络型结构模式。但是目前对于运河遗产廊道的旅游开发的研究大多仍处于理论论证的一个过程,实践上比较难以实现,大多会出现廊道节点与节点的脱节现象,以及普遍的运用廊道遗产进行文化的简单堆砌,形成一套固定的运河遗产廊道旅游规划的标准,以便人们能够快速的体验了解文化,造成地域特色文化的缺失。

三、慢游

现如今我们深受“城市病”的迫害,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无法静下心来去思考生活的意义,无法去细细品位文化,无法完成认知体验。我们需要让自己“慢”下来。通过慢游的方式来唤醒人们对旅游和生活本质的思考和认识,强调旅游者进行心灵旅游的内涵。

为了应对运河遗产廊道旅游规划中出现的快文化消费,可以通过旅游空间结构规划和解说系统来实现“慢”的文化体验,使游客获得认知体验。“慢”并不意味着舍弃现代文化所带来的便利,而是充分尊重当地文化,抛弃快节奏的生活,静下心来体验生活。

运河遗产廊道旅游空间结构规划是实现慢游文化的关键之一。在进行运河遗产廊道的旅游空间结构规划之前首先要了解明确其中的布局要素、对象以及可能受影响因素。对场地空间结构划分、功能定位、主题定位、形象定位、项目选址有明确的了解。其次要对一些旅游供给、旅游需求、旅游通道、旅游组织有一定的认识,清楚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合理的分析。最后基于SLP的空间布局方法(见图1)得出科学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布局,通过这个布局分析出最佳的游览路线,构建慢游系统,丰富和完善全域路网,同时配以相关旅游设施,通过一系列的外在因素让游人彻底的能够慢下来,去全方位的体验特色文化。

图1 SLP空间结构布局方法

运河遗产廊道的解说系统是实现慢游文化另一个关键要素,通过解说系统将运河遗产廊道中丰富且零碎的遗产景观连贯起来进行整体的解说。

解说一词最早出现并应用在20世纪早期的欧美国家公园,解说的过程应与游客相结合;解说不仅是资讯,解说更是结合多种人文科学的艺术;主要目的是为了启示、强调整体观、针对不同的受众人群。国内外学者对旅游解说系统规划模式有着不同的看法。国内学者唐鸣镝引入解说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使用者、认识对象、沟通媒介,试图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人景沟通、功能互补、开放型的景区旅游解说系统。通过旅游解说系统能够修正游客行为,使其获取持续性知识,使游客从内而外的真正实现慢游。

四、基于游戏精神的体验式旅游

一般旅游体验规划思想分为艺术途径;市场途径;生态途径;伦理途径。而旅游体验分为五类,即娱乐消遣、逃逸放松、身心体验、行为体验、生活存在。为了吸引游人驻足进行深入的文化体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施基于游戏精神的运河遗产廊道旅游体验设计。通过分析研究场地的文化特征,因地制宜的确定游戏主题与故事主线,将各种文化资源融入游戏体验之中,把最能体现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作为重点开发对象,以特色游戏互动,游戏系统标识设计、周边产品设计等来打造城市印象,通过鲜明的个性化来强化吸引力,挖掘和深化多样化的旅游体验设计。

1.艺术途径旅游体验

艺术途径的旅游体验十分的重视旅游资源的感官与形式属性。侧重于给予游客美的感受。例如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听觉来进行的互动设计。游客们体验到的不是“规划者的景观”,而是需要一种开敞式的、积极的参与方式,游客的内在体验应该处于支配地位。

(1)对象模式

通过感官、形式、抽象等手法来表达独特的审美,进行景观互动小品的设施设计,游客所欣赏的与其所处的周边环境是没有直接的联系。这种手法很容易割裂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从而让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发生偏差。但是在设计中通过将这些属性与环境相伴相生。使得在设计的各种游戏体验中,不仅注重与周边环境相联系营造场地氛围,同时带入浓重的文化色彩,具有极强的体验感。由小见大,使得人们进入场地有种别有洞天之感。这亦是游戏体验的一部分,亦是文化的体现,亦是自然之美。

(2)景观模式

景观模式与风景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常常着重体现在如画性上,并引导游客们身临其境的去欣赏。在该设计之中主要考虑植物搭配和与运河的景色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营造游戏中或唯美或肃穆的氛围感,打造真实的游戏场景。

2.市场途径旅游体验

市场途径旅游体验的规划理念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同时带动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工作的重心就是创造旅游产品,使其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吸引力、生命力,为游客设计创造出令人满意的旅游体验。其中我们要非常注意对当地文化元素的运用,不能将民族文化的实践意义过滤掉,坚决不走形式主义文化之路。

在具体设计中将通过对场地内各旅游项目进行分析与研究,将商业性设计融入其中,让消费充斥其中,将主题文化元素植入到产品设计、海报设计等之中,制作出类似游戏周边的,具有独特个性的设计作品。尽量做到让游客们感到真实和满意,让人们能够处于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去购物,而没有多余的心思去考虑那些微妙的商业渗透。

3.生态途径旅游体验

生态途径旅游体验通过不断的尝试将旅游环境看作是为一种多层的、多要素紧密相连的生态系统,不断的追求旅游体验的生态性与适宜性。因此在旅游环境中没有独立存在的事物,强调将整个环境看作一个生态系统,以呈现出某种有机的连续性。

在具体设计中通过海绵技术、雨水收集、生态驳岸修复等技术体现场地的生态性,并注重维护保持场地内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在设计中运用旱溪,湿塘,透水铺装等,来实现场地的生态可持续性。生态途径同样也是融于整个大的游戏体验环境之中,使其具备更为丰富的层次性。

4.伦理途径旅游体验

伦理途径的旅游体验要求我们在设计中考虑任何伦理问题,如何忽视其重要性,就很有可能会导致不负责任的规划行为。其中包括社会伦理和环境伦理。社会伦理即通过对景点的设计从而让人们从中体会到其“内在价值”,是积极向上的,是涵养生息的。环境伦理即要考虑到其对未来人们生活的影响,要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优化环境。

在具体设计中通过场地剧情化体验等方式进行文化渗透,让这一切深深留在游客们的记忆和游览游览过程的感受之中,从而焕发一份深厚的文化情感。避免以游客的名义对历史、文化进行亵渎,避免已经发生的伤痛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被忘却。例如场地一些标识警示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五、结语

运河遗产廊道的旅游规划在理论上有许多的研究,但是真正能够落到实处的规划少之甚少。通常在旅游规划的理念下进行运河遗产廊道设计容易出现标准化、模式化的现象,在旅游的体验上更多的是浮于表面形式,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一种“快”游的规划理念,企图让游客能够在短时间内去理解其地域文化特征。这种方式在快节奏的城市化生活中慢慢的被人们接受,甚至是认可。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使人们“慢”下来去体验生活,同时提倡创新体验的方式,使其即顺应现在的流行元素,又能让人们静下心来去认真的生活。在体验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培养人们在旅游时的社会责任感,让场地的后期维护和管理变得更容易,实现场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后期还要考虑到将旅游和现代数字媒体相结合来进行场地的宣传等等。

希望在今后的运河遗产廊道的旅游规划中能够在解决场地基本景观结构的同时,能够很好的运用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和体验来不断完善景观构建体系,发挥长久的生态功能,成为景观都市主义的代表之作,让场地的设计因人们的需求而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让人们从“城市病”中解放出来,慢慢的去体味生活之美。在将来能够更好的结合多种新颖的形式活动来提升场地的吸引度和竞争力。

猜你喜欢

廊道运河遗产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遗产怎么分
银河哪比运河乡——《诗咏运河》读后感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千万遗产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