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代民居审美意境探析
2018-10-17湖北工业大学430070
(湖北工业大学430070)
虚实相生作为意境的结构特征是中国艺术审美法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对“虚”“实”的涵义和相互关系的理解使人的思维情感同艺术作品表达的效果实现高度融合。徽州古代民居儒雅古朴的艺术风格与当地自然山水共同构成的画面,气韵生动,意境深远,这正是合理的处理了虚实关系的缘故,民居建筑黑白灰的色彩运用犹如中国画般出神入化,和周围远山自然形成的虚实对比造就独特的乡村景观,气韵相互渗透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效果,这也正是徽州古代民居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生活图景与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类作品都是在反映对象“境”的同时又很巧妙的表达作者的“意”,读者在进行审美评价的时候要结合实境去想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也需要对意境结构的深入理解。徽州古代民居建筑以古朴典雅的风格特征著称,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其建筑设计更多的融入了徽州人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意识,外出经商致富的徽州人回到自己的故乡为光宗耀祖大量修建宅院,以此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同时徽州人喜文好墨,长久以来耳濡目染养成了朴素淡雅的审美意识,并将这种艺术追求融入建筑中。
一、徽州古代民居意境的形成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审美价值在世界建筑艺术和文化中独树一帜。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建筑艺术中逐渐产生的意境使得这一建筑体系更加具有魅力。
虚实相生既是审美法则同时也是创作手法, 通过虚和实的对比存在来营造艺术效果,虚和实共同构成了意境,虚和实的对立关系形成强烈的对比以此突出中心。徽州民居在营造的时候非常注重虚实的处理,徽州人将建筑实境和自己的情感虚境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憾人心魄、妙不可言的艺术氛围,从而来表达自己的某些情感,观赏者也能通过其给出的实境幻想出更广阔的画面,以此实现跟当地人情感上的共鸣。
徽州民居营造的古朴典雅的意境效果究其根本还是直接受到了地理环境和审美意识的影响。徽州地处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中,其建筑顺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并且融合的惟妙惟肖,长期生活在这种悠然自得的环境中,人的心性也会变得更加淳朴,所追求的审美境界会逐渐靠近自然,生活环境影响着审美追求。徽州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早期经济发展缓慢,生活艰苦,勤捡节约的良好风范代代相传,不喜奢华、讲究精致,建筑就地取材,无论是材质还是色泽都与自然浑然一体,韵味无穷。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那些外出经商致富的徽商尤其喜欢和文人雅士在一起研究,慢慢的耳濡目染养成了雅致朴素的审美意识,他们把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追求非常彻底的体现在建筑艺术上,无论是建筑风格、建筑色调还是建筑装饰都在展现徽商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态度。
自然环境和审美意识贯穿在徽州民居形成过程中,但绝对不仅仅只有这两个影响因素,一种艺术效果的出现是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的。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也是必不可少的,处理好建筑、人、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依赖,建筑的艺术风格、人的审美追求都在呼应自然环境。
二、建筑中意境的结构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的艺术灵感和审美意识直接来源于自然,那么人和自然首先成为建筑艺术中意境的构成要素。
徽州人在建筑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自然环境,地理、气候、水源、土壤、森林都是人类与自然最直接的接触,人类和自然的相处要顺应自然的发展才能达到和谐共生。徽州人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巧妙的植入在建筑上,其建筑的材质、色泽、空间、体量等都与自然保持着基本一致的格调。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徽州人的生活和行为轨迹与当地清秀的自然氛围也可以解析成虚实关系,徽州地区灵秀的山水赋予徽州人怡然自得和惬意的生活状态,环境中清雅的自然美直接影响和左右徽州人的审美意识,就徽州民居的色彩搭配来说,采用的是黑、白、灰的色调,建筑上青黑色的瓦片与四周的山脉、灰白色的墙面与天空都形成了巧妙的呼应和融合,产生一种水墨画的艺术效果。自然环境中微妙的意境氛围是一种与人的思维情感相互融合的 “虚”,而徽州民居建筑上的色彩搭配是看的到的“实”,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当自然环境转化为“实”的时候,又会处于人的审美意识的支配下。徽州人从自然中获取的审美意识和其自身的文化思想相互渗透,进而养成了对生活追求雅致讲究精美的审美态度,这种精神上的追求需要以自然材料为载体来表达。徽州民居中著名的三雕,主要是以当地的砖、石、木为原材料,雕刻的内容大多都描绘自然环境中真实存在的实物,植物、动物、建筑、人物栩栩如生的画面表达的是徽州人对自然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还有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雕刻内容以传达某种精神诉求和对道德礼制、传统美德的继承发扬。三雕的题材非常丰富,雕刻技艺精美,其寓意更是深刻。
人和自然环境作为意境结构的一对关系,人不仅从自然中获取物质上的东西,精神上也是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熏陶和感染,这也正是南北方人性格和建筑风格不同的根本原因。虽然这一对关系又是非常微妙的,但依然是徽州民居古朴典雅的意境效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徽州人长期生活在江南水乡的环境中,其生活态度和节奏已经与自然融合,人和环境共同构成一幅山水田园画。
(二)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徽州民居无论是平面布局还是风格特征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建筑群体依山势和水流而建,背山面水且尊重自然,粉墙黛瓦、素雅古朴的色彩基调,错落有致、层叠有序的建筑线条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建筑和自然相辅相成是徽州古代民居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源于自然又独立存在,建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自然环境实现意境的载体。徽州民居的建筑材料砖、石、木都是就地取材,本身就具备自然环境中的一些特质,从色泽上来说朴素淡雅与北方华丽辉煌的气质完全不同,其根本原因就是环境,因为环境赋予了建筑色彩基调,它才形成了特有的意境美。徽州民居的结构是 “干栏式”基础上的天井四合院式,虽然这是原住文化和迁移至此的北方文化碰撞的结果,但这种结果依然还是基于徽州自然条件的大环境,徽州地区气候湿润,“干栏式”建筑有较好的通风防潮效果,由于家庭宗族的关系徽州民居进深较大,不利于整个建筑的采光,而天井的设计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所以说徽州民居的结构是受到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自然气候作为一种无形但又不能摒弃的影响因素一直约束着建筑的结构,正是因为这种制约,这一建筑体系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合的无比巧妙。
受风水文化的深刻影响,徽州人认为水能带来财气,民居选址的过程中水系成为了重要参考因素,这种精神寄托促使他们不断的去寻找水源和营造水渠。宏村水系的布局和建筑之间构成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村落规划,整个布局呈牛形,凿清泉为池塘,扩大月沼成为想象中的牛胃,通过两个出水口建成纵横交织的上水圳和下水圳,通向村里的家家户户,水圳又被称为牛肠,使用过的水汇聚到村南被称为“牛肚”的南湖,村内外水系的设计相当的精巧,宏村的选址和建筑布局与其水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系统的规划又使得宏村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显得相得益彰。徽州民居和自然环境之间这种不可分离的关系是影响徽派建筑艺术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格调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三)人与建筑的关系
人建筑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生活的需要,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精神的寄托,建筑的创造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人类是建筑的直接创造者,建筑是人类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想象的载体,徽州民居就是徽州人对自然的向往和自身精神寄托及审美意识的结晶。
徽文化是徽州民居的成长摇篮,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严格的中轴线平面布局正是中国传统封建等级制度观念根深蒂固的体现,这种以轴线为尊的理念甚至支配和决定着当地建筑的平面布局,房屋格式和构成模式。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喜文好墨的习惯养成了他们儒雅的审美意识,从建筑的色调到室内装饰都在彰显主人的审美追求,居家环境静谧雅致与自然保持着天然和谐。“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促使村落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群峰林立,房屋错落有致,影影绰绰,缥缥缈缈,恍如人间仙境。徽州商人以水为财,所以才用“四水归堂”来呈现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聚财心理,这是中国传统风水观念在徽派建筑上最为特别的表达方式,不仅代表着徽商求财的精神寄托,同时又符合天人合一的设计观念。徽州人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追求以及传统思想使得徽州古代民居建筑形成了显著的性格和特征。
徽州古代民居作为徽州人精神诉求实现的载体讲述当地人追求“天人合一”但又受制于中国传统封建礼制和风水观念的思维状态,徽州人作为徽派艺术的构成元素是我们在探析徽州古代民居意境时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人和建筑之间存在的虚实关系根据我们审美的角度而变化,以徽州建筑为实境的时候,徽州人的思维观念主宰着这一建筑艺术,人的活动轨迹和行为同时为意境增添了生气,以徽州人的生活状态为实境的时候,民居建筑又以一种艺术和审美态度指引人的创作方向。徽州人和徽州古代民居当然也是探索徽派艺术审美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总结
徽州人把传统的设计观念和自身的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在建筑的创造过程中不断的寻找人、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同时,通过建筑来表达自己对于美的不同理解,无论是建筑的色彩氛围,还是建筑本身的结构都被赋予了深远的意义,不仅仅是简单的满足生活需要,而是更高层面的实现一种精神追求。徽州古代民居对虚实相生的审美法则呈现的淋漓尽致,人、建筑和自然相互之间都存在一种虚实关系,在相互影响和转化的过程中不断萌生出如诗如画一般的意境。
这种徽派建筑艺术的意境结构是我们在解读任何艺术作品的时候需要的审美态度,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摇篮里诞生的艺术,都非常讲究虚实关系的处理,虚实对比产生气韵灵动的意境效果,从虚实的角度去探析艺术作品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作品本身要传递的情感和艺术魅力。有了意境审美意识之后将会有助于我们自己的艺术创作和设计,在考虑艺术和设计本身的实际作用的同时还会更加主动的去寻找人的精神方面的诉求,从而实现艺术设计和人的思想的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