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宋词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8-10-16梁平

广西教育·B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声声慢李清照语文素养

梁平

【摘 要】本文结合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教学,从宋词的语言、写作背景、意境、情感四个方面,就如何更好地解读宋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等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宋词教学 李清照《声声慢》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B-0120-02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品析鉴赏美文或经典文学作品是一条重要途径。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宋词对中学生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许多学生对学习宋词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不少宋词经典之作,这些作品蕴藏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不仅是学生调节生活的“调味品”,还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肥沃土壤。

一、在诵读中感受宋词语言之美

词是一种音乐性很强的文体,其产生之初便多是配合音乐吟唱的,所以其又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加上,词的语句长短不齐、韵律错落有致,在变化多端、抑扬顿挫的音韵安排中,造成了词的音乐美特性。正因如此,词天生便适合于诵读。所以,在教学宋词时,教师应注重诵读的落实,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在一遍遍阅读中体悟宋词语言文字的魅力。

以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声声慢》为例。该词一开头便连用十四个叠字,堪称经典:“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此密集的双声叠韵手法的运用,使人读起来感到一股凄楚的情韵如寒风一般卷来,极具韵味。除此之外,在词中词人还运用了大量表情达意的意象,如“淡酒”“风急”“雁”“黄花”“梧桐”“黄昏”“细雨”等,这些意象的堆积不仅增强了十四个叠字的情韵,还让整首词表现出丰富的物象美,这些正是学生所应该诵读的。

为了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品味到这首词的语言音律之美,笔者首先为学生做好范读,读时配上相关的音乐,这样既能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又能为学生品悟这首词设定一个情感基调。在范读的同时,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聆听,体会词句的音韵和情感节奏,并将停顿节奏标示出来。然后,笔者尝试抽读的方式,即随机抽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读,稍后又进行齐读或男女分开读、小组读。无论是哪种阅读方式,笔者都要求学生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将全身心都投入到朗读中,想象词人作此词时的画面场景,身临其境地体会词人看到的画面、产生的情感。同时,笔者也会在学生朗读时为学生分析画面,或让学生主动分析,这样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自主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离不开读。宋词语言形象细腻,篇幅比较短,运用精炼的语言将景物、人物和情感融为一体,既极具概括性,又有丰富的画面感和开阔的延展性。因为这一特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更需要重视诵读的作用。

二、解读宋词要做到“知人论世”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具体了解一个作家的作品,首先要了解这个人,从认识人到认识作品,这样才能深入领悟作品的内涵。解读宋词也是如此。在具体讲解某首词前,教师应该先讓学生详细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思想状态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在此前提之下再引导学生去具体分析词的字句和内涵,才能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全词。

如理解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我们就应该首先了解词人的生平和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李清照的一生非常传奇。她的前半生过得可谓是顺风顺水,与相爱的人相敬如宾、琴瑟和鸣,此时的她在生活上是比较轻松自在、在心境上是欢乐快活的,所以表现在作品中的感情就比较轻松愉悦,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作品表现出了小女儿情状,语言明快流利。然而,靖康之难(约公元 1127 年)爆发,北宋沦亡,天下纷扰,战乱频仍,百姓生活陷入动荡混乱之中。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随着流亡的人群往浙东地区逃难,不久之后,赵明诚因病去世。国破家亡,丈夫去世,颠沛流离,一连串的打击使得李清照的情感世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早期的欢快、明丽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凄清愁苦。《声声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在讲授这首词之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相关作业,让学生自己寻找相关的背景资料。而笔者也制作了相关的 PPT,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声声慢》的创作背景。经过这一环节,笔者发现,在具体的授课中即便没有笔者的详细讲解,学生们也能自主地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词句进行了深度解读,教学效果非常好。

作家与其文学作品是构成文学世界的两个方面,中间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要了解一个作家,不可不读其作品;同理,要了解一个作品,也不可不了解其创作者。所以,教师在讲解宋词的时候,应该把了解作家、作品的写作背景摆在首要位置,真正做到知人论世。

三、身临其境地体会词中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概念,贯穿于古代文学的整个发展过程,其包含“意”和“境”两方面:“意”,简单说就是作者的情意、感情;“境”则是作者在作品中通过物象、事像、情像等意象创设出的情境。“意”和“境”就像一对双生儿,由此可见,我们在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时一定要做到身临其境,深入品味作品的意蕴。词,作为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样式,同样讲究意境。领悟一首词的意境,就是我们通往一首词的世界的必由之路。

领悟诗词意境要从意象入手。意象同样分为“意”和“象”,简而言之,就是在“象”中蕴含着“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意象是作者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事物相结合的产物,不仅浸润了创作主体独特的生活感受,也使词作彰显出应有的个性气质。李清照的《声声慢》就包含有众多的意象,如“淡酒”“晚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其中,如李清照为什么用“淡酒”而不是“浓酒”呢?如果我们仔细一想就会发现,这里的“淡酒”其实并不确定是浓还是淡,只是作者此时的愁绪太浓,再浓的酒在作者口中也变淡了。又如“雁”,在古代素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鸿雁能寄托分离之人的相思情绪。此时,李清照又看到了过雁,大雁的声声哀鸣不禁勾起她陈旧、浓郁、痛苦的回忆。而且这大雁还似乎是“旧时相识”,大雁一年年飞来,“我”也一年年饱受着痛苦回忆的煎熬。通过这些意象的详细解读,学生很快就能在自己的脑海中幻想出李清照当时的画面,如此,学生还不能够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吗?

意象是创造意境的元素。只有理解了词的意象,才能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品味宋词的意境美。除此之外,词人如何在作品中运用比喻象征、对比反衬、典故等艺术手法创设意境,也是高中语文教学应重点讲解与分析的部分之一。

四、利用现代手段取得与作品情感的共鸣

情感共鸣,是我们领悟一部作品、一首诗歌的基础。没有作者情感、作品情感和读者情感的交相呼应,读者欣赏、品析作品便无从谈起。体会情感是宋词教学最难的一部分。由于作品距离现今都已有近千年的时间,人们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上,高中生都涉世未深,许多沉重的感情、富于哲理的感情,学生并不能很好理解。时间和情感的距离,导致了高中生理解宋词的困难,这也是宋词教学的瓶颈性问题。

上文,笔者已经从语言、意境等方面对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领会作者感情作了分析,但这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的升华,就是将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勾连起来,让学生的情感世界也得到相应的升华。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笔者的做法是,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离别、战乱的情感电影,比如电影《太平轮》,将战乱时期被迫与恋人分离的痛楚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影视作品既形象具体,又与我们的生活、观念比较接近,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离别之苦、相思之痛。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之后,再回到《声声慢》的教学中,学生便能展开联想,就能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这么“凄凄惨惨”了。

宋词虽然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年代久远,但是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和现代人的情感体验是内在相通的,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利用现代手段在学生和作品中间搭建桥梁。另外,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还应该注意适度地跳离诗词原本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有了以上诸多方面的训练和教学,一节课的三维目标便可以很好地实现了。

总而言之,宋词洒脱、飘逸、多情、优美,是独具一格的文学形式。鉴赏宋词是一个审美过程。教师在解读宋词时,应带领学生充分感知它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开阔他们的语文知识视野,从另一个侧面实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

【参考文献】

[1]翁晓君.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宋词的审美鉴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5)

[2]奚赛娟.在审美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J].文学教育(中).2013(6)

【作者簡介】梁 平,男,江苏吴江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责编 蓝能波)

猜你喜欢

声声慢李清照语文素养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点绛唇
如梦令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