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迁移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8-10-16陆永丽

广西教育·B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演绎推理变式知识点

陆永丽

【摘 要】本文分析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提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迁移理论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从利用演绎推理促进迁移、利用变式训练促进迁移、结合生活实例促进迁移、理清知识关系防止负迁移、借助“先行组织者”促进迁移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迁移理论 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B-0110-02

高中地理涉及内容较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且地理知识更新速度快。以学生为本是高中地理新课标提倡的新型教学理念,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现在的高中地理教学不再只限于教学地理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运用地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迁移理论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高中地理教师有必要合理地运用迁移理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使学生能将学到的地理知识迁移到具体的情境。在这个迁移过程中,学生的地理素养将获得提升。

一、利用演绎推理促进迁移

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各知识点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而这些关联恰恰是实现迁移的重要基础。高中地理教师开展教学时,要在学生已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结合已学知识进行演绎推理,对新知识进行探究。学生在演绎推理的过程中,将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真切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得到增强,学习态度更加积极,更自觉地投入学习中,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能力,促进迁移发生。以高中地理“热容量”的教学为例,当学生已经掌握温度升降的程度与比热大小的关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演绎推理,归纳与其有关的问题,如季风是如何形成的?海陆风是如何形成的?等等。通过演绎,推理出更多的相关地理问题,并且可以层层推理下去,引出更多的问题,最终构成一个知识网络,然后再指导学生去探究这些问题,总结其中的地理知识、原理,从而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让学生在演绎推理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二、利用变式训练促进迁移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学生接受的变式训练越多,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越好,对地理知识的应用就更加灵活,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就越容易实现正迁移。这里所说的变式是指问题、事物的变化形式,主要包括形态、功能、混合三种变式类型。第一,形态变式,是指问题的外在条件发生变化,如问题的角度、结构等,但基本属性不变。例如,形状各异的杯子,形状不同,但装水的功能没变。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形态变式的问题,如上文提到的热容量定义就有多种变式。第二,功能变式,与形态变式相反,指事物属性等内在因素发生变化,而外在形态未发生变化。如大头针既可以用来装订纸张,也可以用来剔牙、挖耳朵,但不管怎么用它的外形未变。第三,混合变式,顾名思义形态与功能均出现变化,如我们一张床改装成桌子。通常来说,学习主要需要学习形态变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基于讲解的问题,设计变式问题开展变式教学,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例如,原问题:我国新疆种植葡萄的条件是什么?变式问题:①埃及种植葡萄的条件是什么?②美国种植葡萄的条件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变式问题训练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拓展迁移,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结合生活实例促进迁移

高中学生都知道我国南方温暖潮湿,北方寒冷干燥,再加上他们学习到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使他们意识到生活中知识无处不在。鉴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重视,让学生亲身体会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并结合生活经验探究地理知识,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地理综合素养。总之,结合生活实例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因为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得到验证,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进行演绎推理,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促进迁移发生。例如,在教学“大气有选择地吸收阳光”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早、晚的红色太阳展开学习迁移。早、晚的太阳高度角更小,阳光透过大气的路径更长,从而散射出更多的蓝紫光,而红光难以散射,因而太阳呈现红色。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同时还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又如学生对滴水石穿的生活现象非常熟悉,因此,在教学“流水的侵蚀作用”时,可以引入这个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归纳或演绎,结合生活的经验,使学生深入了解流水的侵蚀作用。

四、理清知识关系防止负迁移

高中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时,教师不但要做好单个地理知识点的讲解,更关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因为,如果学生没有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迷茫,导致负迁移的发生。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区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新知识间本质上的不同,防止负迁移的产生。例如,在教学“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时,考虑到这两个地理概念具有相似之处,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很容混淆两者的性质、成因等知识点。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将两者的知识点直观地列出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中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先讲解两者相似的地方,如海陆热力的性质差异是一月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形成的共同原因,再将两者的不同点标注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如七月南亚季风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的移动,一月南亚季风的性质是干暖而不是干冷。通过比较,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五、借助“先行组织者”促进迁移

美国心理专家奥苏贝尔首先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和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不同,“先行组织者”强调在学习新知识时联系学生已学的知识,注重构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设计合理的“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将旧知识及其学习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从而提高学习迁移效率。例如,在教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角速度的特点时,考虑到学生尚未学习数学中的球体知识,因而难以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为什么会从赤道开始向南北两极逐渐降低,而角速度却始终不变。教师可以在讲解知识之前,用雨伞模拟半个地球,以雨伞把手作为地轴线,选取雨伞上任意两点,并清楚地标记出来,接着转动雨伞,让学生仔细观察单位时间内这两个点转过的角度、距离以及有什么规律和特征。学生由此对地球自转形成初步的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解地球自转的知识,学生就会自然联想到雨伞旋转的画面,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线速度,减低知识的学习难度。

近几年来,迁移理论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愈发广泛。迁移理论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使学生在学习中结合已学知识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避免负迁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有效的地理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张 莉.初探迁移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4)

[2]朱跃锋.迁移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3]王海敏.正迁移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5

[4]于孝华.基于迁移学习理论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以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演绎推理变式知识点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从“解法自然”悟“变式自然”
知识点自测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例谈对小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的认识
2014.3新高考高二数学配送练习参考答案“推理与证明、复数”测试卷
例谈基本不等式的变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