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了全世界却忘记了自己
2018-10-16金云婷
金云婷
近期知名作家蒋方舟在节目上自曝自己是“讨好型人格”,她回顾成长历程,发现自己总是在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努力,害怕跟别人起冲突,尽力去讨好别人,即便在亲密关系里,哪怕对方已经侵犯自己的原则了,为了避免惹对方不开心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访谈对话中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总是很谦卑的听从所谓的前辈,为的就是让大家喜欢自己。直到去年,蒋方舟去异国一个人生活一段时间,才逐渐发现这样一直讨好的人格是多么可悲和可怜,同时也给了自己打破”讨好型人格“做真实自己的勇气。
节目一经播出,“讨好型人格”这个概念进入了公众的视线,引起大家共鸣,很多人纷纷表示,“这就是自己啊”“我也这样”等等。那么到底什么是“讨好型人格”,以及这样的人有什么特点,甚至要如何去改变呢?让我们在唏嘘感慨之后,更客观的来看待“讨好型人格”。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首先从心理学的专业评估诊断来讲,没有“讨好型人格”这样的诊断名称,更多的是一种行为倾向和心理模式,更准确地说,是某个人具有讨好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多数是潜意识的,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已经按照习惯的路径完成了,就好像一个程序,一旦点击开关,程序就会自动跑一遍。当然这样的讨好模式会充斥在人生的很多面向,比如工作中讨好领导、同事,家庭中讨好亲人,亲密关系中讨好爱人,哪怕是虚拟的社交网络中也试着要去讨好陌生人。在讨好他人的过程中,会将注意力、心理能量都想外投注,紧密而小心的关注对方的需求并快速准确地满足对方,从而被别人所喜欢接纳。这样会导致对自己我存在感的虚弱,对自我需求的压抑或忽视,逐渐丧失自我。
讨好模式的特征
一、内心很敏感,对别人的感受和想法很快的洞察,这种敏锐和细腻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敏感地觉察到对方的需求,并随时准备,恰好地满足对方,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接纳,甚至喜欢和称赞。讨好模式运用起来特别娴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方法,就好像动物为了生存会将自己的本领练习得如火纯青。
二、特别在意被人的评价和看法,敏感的背后是脆弱。不知对别人的需求很敏感,对别人如何评价自己也非常敏感,很害怕别人的否定、指责、不满、抱怨。甚至害怕别人不开心,哪怕不是因自己而起,都会觉得是自己的错,很容易感到受伤和委屈。有时为了获得别人的喜欢,而委屈或压抑自己的需求去满足对方。
三、害怕冲突,不敢拒绝和提要求,或者不知道如何拒绝和提要求。一旦关系中出现矛盾冲突,宁愿自我牺牲,也不会表达自己的诉求。拒绝别人是很艰难的事,会觉得自己不该、不对,甚至放低自己的底线也不敢拒绝。很多合理的要求不敢提出,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不确定对方会不会愿意给予。
四、容易愤怒,因为讨好的过程压抑了很多自我,委屈积累久了,就容易愤怒。在别人眼里看到莫名的暴怒,在讨好的行为里是很深的委屈和不甘,“我已经为你做得那么多了,你怎么可以这样”。但讨好模式带来的愤怒表达只会把关系推远,反而不能一致地得到对方的关爱回应,带入要更加讨好才会被爱的恶性循环。
讨好模式的心理成因
一、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过“无条件的爱”。在临床案例中大部分具有讨好型模式的人几乎都具有同样的经历: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他们感觉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满足这些条件和需求,成为父母期许的样子,才会被爱和被关心,同时也才能有一点点确定的安全感,父母是觉得我好的,是不会抛弃我的。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的肯定和关爱是关乎生存的,他们会非常自然和迅速地放弃自我的需求和感受,来满足父母的期待,来讨好父母获得关注。讨好作为一种生存技能被无意识的印刻在心理,成为一种关系中的模式,在其他的关系中仍然不断地通过讨好去满足别人,获得关注和认可。自我的需求不断地被压抑和放弃,最终迷失在讨好别人的人生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日本有一部電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非常深刻形象地演绎了讨好模式的形成以及在其一生中无形的影响,甚至当松子离开人世,仍然觉得“生而为人,对不起”,没有自我价值的过完“被嫌弃”的一生。松子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妹妹,爸爸因此更关爱妹妹,松子一直希望能够获得爸爸的关注。有一次无意中做了一个鬼脸,爸爸就笑了起来,从此以后,这就成了松子内心坚信唯一能讨好到父亲,唯一能通过讨好来建立的关系。之后,松子在其他关系里和人生的重要时刻,都会不自觉地做鬼脸,可是这并不会讨好到别人,只会把别人吓走,甚至让自己受伤。电影里的“做鬼脸”其实在隐喻这样一种为了获得关注而讨好的模式,不仅不会获得认可和接纳,反而让自己更加的没有生存意义,更没有人真正爱自己。
从生活和影视作品中看到讨好模式的人内心的孤单和恐惧,讨好别人来寻求被爱,不拒绝不反抗,完全放弃自我,只是因为内心非常恐惧,害怕自己因为不能让别人满意而被抛弃。如此战战兢兢地在活着,的确在人间失格。
二、讨好模式者自我价值感匮乏及内心的空虚。具有讨好型模式的人一般自我价值感比较低,或者很难确定自我价值,他们通常要通过“讨好”别人,在别人的认可和赞赏中来确定自我价值,但是这种讨好来的价值感很脆弱,很快内心就会产生怀疑,应对不安和怀疑的办法是继续不停,更全面更细致地去讨好。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自我价值感匮乏——通过讨好获得认同的价值感——对讨好来的价值感到空虚——再次讨好来获得更多认同。
三、讨好模式者对自我痛苦体验逃避,渴望关系的融合消除痛苦。讨好模式者对情绪和需求的体验很敏感,但是,他们的关注焦点都在外界,在别人身上,很少能够直接地去体验自己。因为对自我情感的体验是一件需要勇气和力量的事情,尤其面对痛苦时,“讨好”别人,去满足别人,很好地规避掉了对自我痛苦的体验,同时还能获得被他人认可的好体验。举个例子,比如我很饿,饿得很难受,胃痛口干,如果是讨好型的模式,不去体验这个饿的痛苦需求,自己去找东西吃,而是去关注别人,猜测别人,当他亲密的关系里有人出现,马上捕捉到:对方饿了。然后开始讨好:你饿了吧,你要吃什么我来满足你。对方会很开心被照顾了,然后表达喜欢或者认同,这时候,我就可以不体验我最初的饿了,甚至获得了更好的体验,而逃避、遗忘了自己最初的需求。
如何改变讨好模式
既然讨好是一种行为模式,背后有行为的动机和渴望满足的需求,那么,通过对自我的认知和努力尝试,是可以调节这个模式的。再次澄清一下,讨好是一种行为模式,不是人格,行为模式是可以改变的。
一、 为什么要改变“讨好”。这是在改变之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讨好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改变这种模式?因为对于讨好模式者来说,非常可能“改变”是为了新一轮的“讨好”,如果只是更换了一段关系或者为了别人而改变,依然还在原来的讨好模式中。改变不为任何一个人任何一段关系,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需要而改变。
二、 行为-认知-情感协调一致。行为上先识别哪些行为是自己的讨好行为。这并不容易,“讨好”已经成为习惯,甚至自己都不能觉察到。可以让自己先慢一点,问自己这是我需要的吗?我内心愿意这样做吗?比如,你出国旅行,你的朋友让你带很多化妆品,多到行李要超重了,可是你还是答应了。那么要思考,我为什么要帮她带,这么做我开心吗?如果她是你的爱人,你想尽自己所能对她好,这是你的需求,如果只是怕对方不开心,或者怕对方认为自己不是个好说话乐于助人的人,那么就是在讨好。接下来如果判断是“讨好”行为,那么勇敢地说不,停止讨好的行为。当然,这个拒绝是不含敌意的,并不针对别人,是你顺从内心的选择。
认知层面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放弃之前对自我价值贬低,二是建立自我内在的稳定价值感。讨好行为背后是希望满足别人的需求,获得认可,认为自己本身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只有在别人的眼里才能看见自己有点价值。其实我们留心就会发现,讨好模式的人一般都还不错,比如开篇提到的作家蒋方舟,因为在成长过程中,“讨好”别人虽然放弃自己内在需求,但都会满足外在的规范要求。所以他们看起来学习不错,工作不错,只是自己时常感受到内心的空虚和不安。要肯定自己真的不錯,这种自我的价值是客观和坚定的,“我”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差。勇敢承认自己的优势,同时更勇敢的接受自己的劣势。从别人目光的世界中,走进自己的真实世界,相信自己有价值,也相信这样的自己会爱与被爱。
在情感的体验部分,要跳出自己的舒适情感区,不再逃避内心的恐惧,比如恐惧如果自己不能满足谁谁就会被抛弃;不再逃避内心的痛苦,比如并不是人人都能接纳我,人人都爱我。当真正面对体验时,也许美丽玄幻的泡泡破灭了,但获得了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关系,爱自己,爱值得爱的人。
最后,无论你的成长环境如何,无论你是何种性格,都将蒋方舟的这段话送与你:“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价值,在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中,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有可能显得很笨拙。但是如果你放弃了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去建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的话,其实是冒了非常大的风险:你吸引来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赏的人。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