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概念教学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探微
2018-10-16卢超
卢超
摘 要:学生只有立足于数学概念,充分理解概念,然后从概念中推出公式,才能发展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而要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就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联系对比、触及本质,衍生外延、形成体系,迁移应用、提升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核心素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7-0030-01
高中数学比起初中数学其难度有了一定的加深,这不仅仅体现在高中数学解题步骤繁多、解题思路出乎意料上,而且也体现在高中数学的概念上。概念是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只有立足数学概念,充分理解概念,然后从概念中推出公式,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才能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联系对比,触及本质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通过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仔细分析两种知识的相同点和异同点,能触及到知识的本质。同时,学生通过分析本质,能深刻理解高中数学中学习的新知识。
知识的学习就应该这样,前后联系,互相对比,从联系对比中感受知识的本质。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学生通过联系“等差数列”等有关概念并进行推理,就可以很透彻地理解这一知识。教师是这样设计课程的:在课堂开始,带领学生回顾什么是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通项公式的推导。首先引出等差数列定义an=a1+(n-1)d ,也可以表示成an-a(n-1)=d,再进一步回忆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求和公式Sn=na1+n(n-1)d/2或Sn=n(a1+an)/2。当学生把等差数列的这些知识都回忆和复习后,教师引出这节课将要学习的新内容“等比数列”,先给出学生一组简单的数字1)1,2,4,8,16……2)1,5,25,125, 625……3)1,-3,9,-27……然后让学生就这三组数据分别探究有什么规律,而且联系这三组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再结合等差数列进行通项公式总结。等差与等比的联系对比,触及等比的本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度。
二、衍生外延,形成体系
知识的学习就应该形成一个体系,不应该将其分散成零零星星的知识。随着新课标的改革,“题目的多样性”已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进入高中课堂中。现在的高中生已经不满足以前课本上的那些枯燥乏味的练习题,更加希望突出衍生外延,从而构建一套完整的思维体系。
当一个新概念被引出时,不仅意味着一种概念的形成,更包含着对旧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即旧概念的衍生外延,从而将整个知识形成一个体系。例如,结合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这两块知识,就将上述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这样的学习方法,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课程教学:首先用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长的比例来代表锐角三角形中三角函数,然后通过三角形的形状判断三角函数各值中的正负,由这两个简单的问题可以衍生出很多問题,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三角函数,使整块三角函数公式形成一个体系。例如,衍生出这样的问题:不同三角函数的值在各象限的符号及取值范围,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等等。从旧知识中衍生外延,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能使学生在探究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三、迁移应用,提升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就要注重旧知识对新知识的迁移教学。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它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了一些基本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要基于数学概念,注重培养自己的迁移应用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每一次知识的迁移应用,都是对能力提升的体现,判断一个人运用知识的能力,关键在于其迁移应用的能力。为了深化迁移应用,在学生学习双曲线时教师可利用椭圆引出此节的内容。教师先给出双曲线的定义,再由椭圆引出:回顾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这两个定点叫作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作焦距。接着教师引出问题:如果这时将条件变为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差,那么代表什么?学生们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很快就有同学画出这种情形的图像,即双曲线。然后教师引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作双曲线,这两个定点叫作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作双曲线的焦距。最后教师总结,类比于椭圆的性质,迁移出双曲线的一些简单性质,很快就能得出交点在x轴的双曲线的顶点(-a,0)(a,0),交点(-c,0)(c,0)以及离心率e=c/a,渐近线方程为y=±(a/b)x。如此一来,不仅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将内容进行了整合,实现了知识间的灵活迁移,从而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不应死板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学习过程中立足于概念教学,学生通过最基本的学习概念,发展了他们的解题思维,提升了他们的数学素养。而且立足概念教学,也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国强.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变[J].数学教学通讯,2017(08).
[2]赵如国.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案例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