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代购”
2018-10-16童画
童画
选题来源: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检察院
案件类型:诈骗罪
上海某高校大学生婷婷在2017年10月的时候经同学介绍,加了姓陈的女生微信。自称为英国留学生,上课之余做些代购生意,而她的朋友圈里也满是代购各种海外奢侈品的信息。很快,婷婷就转账给陈某1000元,让她帮忙代购一件商品。陈某承诺12月26日帮她带回国内。对方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婷婷陆续向陈某转账55笔钱款,金额从1000元至8000元不等,购买的物品包括化妆品、首饰、鞋子、包等,总金额达11万余元。
然而当婷婷开始催促陈某发货时,陈某却与当初爽快的样子大相径庭。她一会儿说货在英国海关被扣了,一会儿说又被上海海关扣了。过了几天,她又称一部分货寄到了广州,她要去广州处理。就这样,在陈某的一再拖延下,婷婷一件物品都没收到。2018年1月10日,婷婷终于收到一批购买的物品,价值1万元左右。但之后,剩余的价值10多万的物品就再没了下文,每当婷婷问起时,陈某总有各种借口推脱。耐心告罄的婷婷要求退款,陳某也只退了4000元。后来,无论婷婷在微信上怎么呼叫陈某,陈某也不再回复了,意识到受骗的婷婷报了警。
2018年2月底,嘉定警方将陈某抓获到案。陈某供述,她并无海外留学经历,更没有去过英国,朋友圈里的照片是盗了别人的图,发给婷婷的货物也是她从别的“代购”处购入,再差价卖给婷婷。日前,陈某因涉嫌诈骗罪被嘉定区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
主讲检察官俞慧萍点评
在朋友圈中发布的购物信息,靠的仅仅是买卖双方之间的信用,买家承担了大部分风险。交易过程具有隐蔽性,购买和支付无需中介机构,绝大部分是消费者和销售者单线联系,而且交易没有明确的售后途径,如果被商家拉黑或者商家消失不见,消费者很有可能索赔无门。因此,消费者有海外代购需求时,还是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支付也尽量选择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网站,即使选择朋友圈代购,也要对卖家的真实身份与货品来源等作细致了解,且不宜购买贵重物品。
(俞慧萍,从检十八年,现为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检察院检察一部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