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课堂教学中应怎样进行有效追问
2018-10-16景海山
景海山
摘 要:在新型课堂下,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顺思而问、顺学而“追”,以“问”促思,以“问”促学,“问”出别样的精彩,在把握好“因地制宜、锦上添花和因势利导”的“契机”下巧妙追问,让学生在对问题的不断“审问”下思考、联想、探究,实现由“教孩子知识”向“用知识教育孩子”的真正转变。
关键词:新型课堂;教学方法;有效追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9-007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9.047
国家发展已进入了新时代,陈宝生部长也撰文吹响了“课堂革命”的号角,课堂已向新型课堂开始挺进。其实,新型课堂所承载的内容和思想更加丰富,新型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从传统理念到现代理念的完美蜕变和华丽转身,那些“教师亦步亦趋,机械灌输,学生人云亦云,被动接受”的课堂早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用自己的智慧,顺思而问、顺学而“追”,以“问”促思,以“问”促学,“问”出别样的精彩,巧妙追问,特别是在教师高效巧妙的追问下,在学生对问题的广泛“审问”下,获得思维的解放,进而彻底实现由“教孩子知识”向“用知识教育孩子”的真正转变。那么,在新型课堂教学中应怎样进行有效追问呢?
一、要抓住学习契机,追问“未知区”
课堂追问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对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从易到难的巧妙的二次发问。具体来说,就是课堂师生互动时,当学生处于对问题理解由浅及深的临界点时,教师基于學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巧借追问加以点拨,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深入发展。追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学习的内容,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理答行为。教师要把握好时机,这个时机就是“探究点”,顺势引导,在那些“易混点”和学生思维“断线”时,也就是对理解的“未知区”或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要合理地进行追问,让学生有“柳暗花明”之感。 这时的追问,就是教师智慧的集锦,这“智”主要体现于教师应该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需要或值得再去“追一问”。有效或高效的课堂追问,不仅反映了教师在充分解读教材和预设教学后,能否游刃有余地关照和驾驭各种课堂生成因素的能力,而且考验了教师的教育机敏性,即能否在追问契机出现之际及时捕捉、迅速反应、准确判断。要想达到这一点,关键在教师能充分把握教材,抓住“学习契机”,对“未知区”巧妙追问。
二、要因地制宜, 追问“异音”
课堂是探寻未知的赛马场,课堂教学中随时有“异音”产生,一个教学环节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能及时地抓住师生对话时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发出的“异音”。这个“异音”既指超出范围独到的见解,又指一些“幼稚”的观点。教师要巧抓关键点,善于捕捉,及时追问,对症出击,紧扣不放,穷追到底。把课堂中的“异音”巧妙地引导到有价值的思维轨道上来,让学生突破思维去思考,从而形成知识的动态生成,深度开发,超出课堂界限,达到“学”是为了“会学”的目的。正是这样的追问,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紧张和深度开发的状态。我们要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教师就要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异音”,进行巧妙的追问,或作提醒,或作补充。
三、要锦上添花,追问“关联点”
追问“关联点”至关重要,可以引发学生无尽的探究想象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关键要处理好知识的衔接点,如果教师在知识的衔接处巧设问题进行追问,既可以让学生聚焦核心知识点,又能够根据知识的线索关联实现认知结构的拓展,更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所有学科的知识结构既有横向关联,也有纵向关联,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教学的追问环节中,要依据知识的关联做好充分的预设,自身要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做到深刻全面,因为只有“手中有尺”,心中才能“有度”;同时,教师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或思维逸出时能够及时“出手相救”,给学生锦上添花,这个“花”就是教师依据关联进行巧妙的追问,通过追问“点燃”关联点处的“火花”,而不能置身事外、“熟视无睹”,这个“花”就是教师教学的特色之“花”,使课堂完美的艺术之“花”。
四、要因势利导,追问“节骨点”
在教学中,因势利导的追问非常重要,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常常会在这个节骨点上机智 “因势利导,顺势一击”。抓住“节骨点”,也就是“火候”,紧扣其本质内涵对学生进行追问。这个节骨点其实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说还休”的场景,学生就要触碰到知识的关键点了,但是总绕不到点子上,或是学生在最关键的地方恰好放过了,导致突破不了局限。从表象上看,教师所提的问题似乎已经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但是学生的思维还有可拓展或开掘的可能和空间,那么,我们就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仅止于此,不妨因势利导,顺势一击,再追一问,挖掘本质,探究内涵,从而拓宽思维的广度,增进思维的深度,深化知识的建构。如在学习名词的单复数以“o”结尾的词怎样加“-s或-es”时,第一问:请小组合作归纳哪些以“o”结尾的词加“-es”哪些直接加“-s”?学生在归纳出“hero、tomato、potato、negro”这几个要加“-es”,接着再追问:“怎样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把他们记住呢?”学生七嘴八舌地总结出“黑人英雄喜欢土豆马铃薯”的口诀。这个时候应该是完成了教学的目的,但我因势利导,没有让思维终结,继续在黑板上写下了 “zoo和Kangaroo” 这两个词,进一步追问:“那这两个词怎么加复数呢?”学生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得出直接加“-s”。这样不但很好地拓展了学生思维,还加深了记忆。像这样的追问,我们称之为“深题浅问”。深题浅问,要化难为易、举重若轻,忌肤浅粗糙、浅尝辄止。
总之,无论是因地制宜、锦上添花还是因势利导,追问都要讲求适时,要相机而问,这就是所谓的“契机”,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思考之后,在对问题细细“审问”之后,思维处于一种由“起点”迈向“终点”但尚未达到“终点”的中间靠后状态时,追问才是最有效的。在最有效的追问下,才能彻底实现由“教学生知识”向“用知识教育学生”的真正转变!
参考文献:
[1] 邢成云.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有效追问[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旬刊,2010(11).
[2] 杨振军.实施有效追问,建构高效课堂[J].读写算(教师版),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