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技术总结
2018-10-16王玉勇
王玉勇
一、项目“三区”划分基本情况
1.技术攻关区。建设面积:160亩;建设地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内容:杂交中籼稻新品种对比筛选试验、开展主导品种展示、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示范、水稻机械穴直播技术示范、开展杂交中稻机插秧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攻关。2.核心示范区。建设面积:3.0万亩;建设地点:全县30个乡镇,每个乡镇建设一个核心区,每个核心区面积1000亩,其中在**乡、***乡、**镇建立稻虾共养双千田;建设内容:全部推广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将前茬作物收割时粉碎均匀抛撒一次完成,然后深翻;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全部采用工厂化育秧,统一品种、统一机插、统一技术要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我县地力特点,增施钾肥,减少磷肥;推广水稻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加大生物农药应用技术、运用太阳能杀虫灯和放毒·蜂杀虫卡等物理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主要做到移栽时基本苗定量、施肥定量、管水定量等措施,做到精准栽培。3.辐射推广区。建设面积:160万亩,占全县水稻生产面积80%;建设地点:覆盖全县30个乡镇;建设内容:通过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基地建设、培训、专家指导和产业化推动并举,促进技术成果在项目区的传递和转化,实现大面积粮食增产增收。资金资助物联网系统建设:建4mX5m数字化显示大屏,在全县30个乡镇按每乡镇选1个点,安装摄像头、传感器,搭建农业物联网络,采集实时影像、共享实时数据;同时建设农机GPS定位及接入农事服务平台、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气象监测预警分析系统、农业可视化系统、远程视频培训系统、病虫害情监测系统。
二、主要做法
1.强化组织领导。根据农业部方案,我县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5人领导组,同时成立了栽培、土肥、植保等专家技术指导组,做到部门之间互相沟通、互相协调,积极配合。领导组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建立相关工作制度;技术攻关组制定技术方案,确保技术落实到位。通过现场观摩、检查、汇报等专题会议督查落实各项措施到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为该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2.细化实施方案。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结合我县本地实际,制定总体实施方案,不折不扣地完成本地任务清单各项任务、实现本地绩效目标表设定的各项绩效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任务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技术攻关区补贴**万元,实施面积160亩,每亩补贴1562.5元。主要用于租地费用**万元(500元/亩)、生产资料成本***万元(760元/亩)、劳动力投入*万元(300元/亩);核心示范区补贴**万元,实施面积3万亩,每亩补贴50元。主要用于种子、农药、肥料等物化补贴及社会化服务补贴;辐射推广区补贴***万元,建设覆盖全县水稻生产的物联网建设。
3.强化观摩及考评。县农委召开乡镇农业综合站站长、项目区实施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现场观摩,全季节召开现场观摩会2次,观摩人员达311人次。通过实地查看、现场交流、点评总结等形式,发现问题,并现场解决问题,实现了宣传农技工作、互相学习借鉴、共同促进提高之目的,有效的促进了项目顺利实施。
三、集成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
1.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模式。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机是一项集农机、农艺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技术。我县从2009年开始推广该项技术,现有标准化育秧工厂60座,机插面积每年近10万亩速度递增,2017年项目区推广应用70万亩。主要是选用育秧基质—工厂化育秧—高速插秧机插秧。利用育秧基质代替营养土,它有效解决了机插取土难等问题;工厂化育秧集约化程度高,有利于社会化服务,节省秧田,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或分批育秧,提高育秧空间利用;采用四轮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具有效率高的特点。改变手插用工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移栽密度不能保证的弱点,而机械化育插秧降低劳动强度,有效控制移栽密度,是实现水稻精准栽培、高产高效栽培的重要手段之一,实现节本增效100元/亩,仅此一项项目区节本0.5亿元。
2.绿色种养模式──虾—稻—虾(一年三收)。为深入贯彻落实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示范行动,在稳粮增收上寻求新突破,探索粮食可持续、可重复、可推广发展之路。我县上下联动,积极推进“双千田”的示范建设,已初步建立质量与效益统筹兼顾、农业生态循环利用的新型“双千田”生产模式——稻虾连作种养模式。
“虾—稻—虾”连作种养模式,简单的说是在稻茬田周围挖简易围沟,投放虾苗,小龙虾在田里繁育生长,次年春夏插秧之前持续捕捞小龙虾,六月份开始中稻种植,十月份前后中稻收割后,再一次投放虾苗,秋冬季节再持续捕捞小龙虾,实现稻虾连作种养,一年三收。
3.水稻化肥、农药、水浆减量增效种植模式。为了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性发展,保障稻米的有效供给,践行“增产、经济、环保”的施肥、用药理念,大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增加有机肥资源利用,大力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冶,有效减少化肥、化学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节肥措施。在项目区实行秸秆还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使用控释肥等技术、推广施用有机肥;推广合理施肥方式,由肥料面施改为深施,减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从而减少化肥使用量。经与非项目区对照比较,项目区基肥平均亩施45%NPK复合肥35公斤,追肥亩施46%尿素10公斤,非项目区平均亩施基肥37公斤,追肥每亩施尿素10.8公斤,平均每亩减少用量2.8公斤,减少5.9%。
(2)节药措施。在项目区一是推广优质抗病水稻品种,减少施药量;二是调整水稻种植方式,加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力度,减少直播面积,大幅度减少除草剂使用次数和除草剂使用量。三是加强测报,提高测报精准率,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施药;四是加强统防统治,做到统一防治时间、统一用药,统一机械施药,加快防治进程;五是开展绿色防控,在技术攻关区安装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40台、在核心示范区投放毒·蜂杀虫卡(生物导弹)12000卡、在辐射推广区使用生物农药8吨等措施,从而做到农药减量。经与非项目区对照比较,项目区平均亩施化学农药3次,亩施化学农药量61克,非项目区平均亩施化学农药4次,亩施化学农药65克,平均每亩减少用量4克,减少6.2%。
(3)节水措施。水浆管理采用间歇式灌溉技术,干干湿湿,后水不见前水,够苗及时烤田,提高秧苗素质,实现保健栽培。经与非项目区对照比较,平均每亩减少灌溉水一次,亩减少用量67方,减少18.0%。
四、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
1.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突破。前茬作物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手插伤手或机插易漏插或插在秸秆上,影响成苗率,同时秸秆腐烂时易产生有毒物质影响秧苗前期分蘖生长,我们通过秸秆粉碎均匀抛撒到田间,然后通过深耕深翻技术,将秸秆深埋,在整田插秧后,通过轻搁秧田,不仅解决了上述问题,也推广了秸秆还田技术,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效率,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
2.水稻机插秧除草技术突破。水稻机插秧节本增效,但稻田杂草难除,后期易生杂草,采用茎叶处理杂草,费时费工,成本高,效果差,为推广机插秧增加了难度。为此我们采取封闭除草法,即在机插前,将丁草胺除草剂按照标准计量撒施在田中,然后结合土壤沉实2—3天再机插,较好的解决了除草难的问题,也提高了插秧质量。
3.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突破。传统的水稻机插秧,施肥后整田易造成肥料严重流失,整田后施肥肥料不能深施也易流失。我们采用用专用机械在机插秧同时将肥料深施在距离秧根部5cm边,机插与施肥同步进行,即解决了肥料深施又不造成肥料流失,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基肥、蘖肥同时施入,节肥节本、省工省时。经试验每亩减少基肥用量20%左右、提高肥料利用率20%左右,減少施肥用工0.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