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华文化中孝道的境界提升

2018-10-16刘恺

祖国 2018年16期
关键词:孝道境界

刘恺

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之一,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孝道传承能促进家庭和睦,若移孝道于社会,将孝道升华至大爱国家,便能促进社会稳定,促进国泰安邦,达到孝的最高境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阶段,更应尊承孝道、践行孝道,让孝道在中华文化自信中展现崇高价值和理性光芒,在修身养性、和睦家庭、和谐社会、报国敬业中积极作用。

关键词:孝道 孝行 境界

古之先贤孔子在《郭店竹简·五行》中说:“亲而笃之,爱也。爱父继之爱人,仁也。”他认为“仁爱”不能停留在只爱自己的亲人,而应该由“亲亲”扩大到“仁民”。“孝之放爱天下之民”,如果把爱自己的亲人扩大到爱他人,扩大到爱天下老百姓,那么社会不就和谐了吗?曾子继承孔子孝的思想著《孝经》。在孝经中什么算孝呢?不但对父母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以孝子之心为事,和公务员是人民公仆的道理一样。把百姓视为自己的父母,要有孝天下之心,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点。“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之一。

孝行和社会学里复式角色理论一样,是根据时间、环境的不同变化的。儒家提倡“仁者爱人”、“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把天下的同龄人看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把天下的父母看成自己的父母,把天下的孩子看成自己的孩子,社会一定会和谐,国家一定会富强。因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培养、教师的培养、社会的培养互不分离,一样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教师和社会培养甚至超过父母,我们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要像尊重父母一样尊重老师,就是这个道理。“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勤求》)尊师是孝道的升华,是孝道的延伸。

看今日,为了世界和平、祖国安宁、人民幸福,人民解放军将士日夜坚守在保卫祖国的岗位上;为了国家兴旺、为了人民安康,科学家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在科研一线,医生、教师等各行各业的社会工作者勤奋工作。他们爱家庭、爱父母、更爱祖国和人民。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把践行孝道从家庭延伸到社会,从修身睦家延伸到服务社会,最终上升到报效国家,达到孝的最高境界。

一、孝以德为基础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把名誉当成自己的第二生命。因此,古人教育人们首先要立德,即爱护荣誉,然后把忠孝大道推行到极点。名誉就是德行,德是“名之实”。君子视无实之名而为耻,德是根本,名是果实。

古时候,孝根据个人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不同,其要求也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孟懿子问孝,孔子是如何答复他的呢?子曰“无违”。(《论语·为政第二》)只说不要违背,不要违背什么呢?就是不违背天下人的意思,必须大孝于天下,就是这个道理。对天下的人负公道责任,视天下的人如父母,那才是真正的孝。所以“无违”就是不要违反人心,同时也不要违背礼法之意。

《论孔子之孝的三层境界》的作者周春兰,曾指出,“事父母不违于礼,这是儒家之孝的最起码的要求,却不是孔子之孝的唯一形态。孔子之孝包括‘自然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三个层次。孝出于情感上的自然流露,这是孝之自然境界。孝出于理性自觉,自愿做到敬、顺这是孝之道德境界。奉己所能之后,为父母天命担忧,这是孝之‘天地境界”。孝敬父母是家庭的孝,是孝的一个层次,“修、齐、治、平”,修身要从孝敬父母开始,友善兄弟,担负起家庭的职责,然后才能推而广之,对社会做出贡献。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现在人说:“选好丈夫于孝子之门。”一个真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也一定是忠臣,因为忠臣是一种道德情感的发挥,假如没有基本的爱心,你说他还会对国家、民族尽忠吗?

孔子关于孝道的内涵在《孝经》中说得很明确:“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是儒家对孝道的内涵的全部解释,他十分明确地将“孝”与“事君”结合在一起,把“事君”、“事親”一体化,成为孝道不可或缺的内容。《孝经》讲了五种人群的孝道: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孝,根据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实际情况来要求。如士人的孝是为国忠诚、尽忠职守、尊敬长上。各尽所宜以养父母,这是庶人的孝道,等等。孝道不分尊卑,人人能做到。如果有人做不来,那是根本不会的事。这“五种孝道”是《孝经》的本质所在,是作者“以德治国”的思维理念的体现,以此奠定孝以德为基础。

二、孝以礼为规范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孝经·圣治章第九》)孝以礼为规范,用违背道德和礼法去教化人民,社会是非就会颠倒。“敢问子,从父之命,可谓孝乎?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做儿子的,听从父亲的命令,称不称做孝呢?孔子说:“这是什么话!父母的行为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一个人难免有错误,子女并非父母说什么,是什么,‘愚孝、不是‘孝,而是不孝。应以社会规范和礼作为是非标准。要进行劝诫,“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孝不是一味地顺从,孝是建立在正途的前提下,父母有过失,就应力行谏诤,以免陷亲于不义。

南怀瑾先生认为后世儒者错解孝道,持“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认为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其实早在周秦以前,在(《周易·蛊》)中就有“干父之蛊,干母之蛊”的观念。①所以孔子也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礼之用,和为贵。”南怀瑾先生认为这是礼的哲学,礼是中和作用,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事与事之间会有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是礼。法律也是礼的作用。②没有礼,社会就没有秩序。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礼,事与事之间要礼,孝也要用礼做准则,而礼的作用是“和为贵”则是调整均衡,孝的目的是“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孝道是道德教化的根本问题。

同时,做父母的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孝道”思想,并非只是单方面的要求,它是互相亲爱,做父母的要关怀子女,做子女的要尊重父母。孔子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道理,就是说,做父亲的,要以社会规范和做父亲的要求规范自己,做儿子的也同样,互相体贴、互相照顾、才能产生真正的爱,才能和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成为必然的因果规律。

三、孝以立为评判

《孝经》从天子至庶人,对五种层次的人群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体现了“孝”的扩展。曾子说:“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从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孝经·曾子本孝》)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天下父母百姓谋取更大幸福,是大孝于天下。“立功”、“立德”、“立言”是大孝于天下的最高形式。

孝行,是顺应人心、顺应人情的德行。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不出人头地、事业有成?子女的成就才是父母的成功。一个人如果对父母、对师长处处尊敬,受到社会的称赞和认同,就容易取得成功。父母最关心的事、最高兴的事是子女事业有成。家庭发展了,事业成功了,为人民做出了成绩,这才是孝。儿女永远是父母在这个世界上最关心的人。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与子女有关,为人子女者应该懂得让父母安心。孟子提出了五不孝:第一个就是“惰其四肢”(《孟子·离娄下》)这就要求人要勤奋、走正道,父母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的前提是能平安快乐,管好自己,让父母少操心,这是孝的最好方式之一。

孝应该以知恩图报之心报答父母恩情和老师的恩情。有人说,一个人有三个母亲,一个是祖国、一个是老师、一个是自己的母亲。古时讲,君、师、亲,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祖国的关怀、老师的培养传授知识。教师的培养和母亲的关怀一样重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父母。我们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要像尊重父母一样尊重老师,“事师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勤求》)尊师是孝的升华,是孝道的延伸。知恩图报,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第一》)是完满理想的孝行,儒家认为让父母有面子,不辱家门,作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博施于民”才是孝。

四、孝以敬为重点

孝道,有人理解为“孝顺”,底要不要“顺”,引起了很多争论。虽各有不同的看法,但只有顺到合理的程度,才是孝顺。实际应用“孝敬”,“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孝经·广要孝道章第十二》)教育人民没有比孝更好的了,建立社会道德标准,提倡孝道,事父母不违礼,这是儒家之孝,就是一个“敬”字而已。

《千字文》中讲“孝当竭力”。子夏说:“事父母竭其力。”(《论语·学而第一》)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认为事父母竭其力是讲孝道,子夏为什么说竭其力呢?重点在这个“竭”字上,真正的孝,必须掌握合理的“度”,孝到合理的程度,敬到合理的地步。务求合理为度,才是孝心。③曾仕强教授在《论语的生活智慧》中说:“侍奉父母,为什么不统一规定标准,便是各人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各自尽心尽力就好,不设统一的衡量标准来加以严格要求。”④南怀瑾先生引用过去一副对联,上联为:“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家贫无孝子。”如果一定要在事实上表现一致,那穷人家就没有孝子了。⑤这个道理非常清楚,“孝当竭力”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雖日用三牲之养,尤为不孝也。”(《孝经·纪孝行章第十》)尊重父母,顺着行为准则去做,让父母放心,如果做不到,虽然天天用猪、牛、羊三牲的美味佳肴奉养双亲,那也不算孝。“今日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孝道以敬为基本条件,进一步说明了“敬”的重要及孝的重点。他所说的“敬”实际上是“诚意”的意思,有诚意的孝,而不是形式的顺,凡事以诚意就好。精神上的孝敬和物质上的孝敬缺一不可。“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有衣服、有酒食、有钱让父母花用,便是孝吗?奉养父母要紧的是恭敬。“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孝经·纪孝行章第十》)对父母的日常生活、对父母的恭敬、饮食起居表达出照顾父母的快乐。

综上所述,孝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以立为评判、以敬为重点,诚心、尽力、尊敬、孝天下是孝的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孝的最高境界是将家国情怀融为一体的大孝天下。有国才有家,孝行天下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应尽职责,也是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道德根基。

参考文献:

[1]南怀瑾.亦新亦旧的一代[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48.

[2]南怀瑾.论语别裁[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46.

[3]南怀瑾.论语别裁[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26.

[4]曾仕强.论语的生活智慧[M].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5]南怀瑾.论语别裁[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30.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孝道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爱的境界
大学生践行孝道的途径探析
搭建孝道教育与实践平台,探索校园文化育人新途径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养生的最高境界
绝对“孝道”有悖人性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