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和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谈网络新词的翻译
2018-10-16朱美霖
【摘要】近年来,国与国之间跨文化交流尤为凸显,翻译在此过程中不可或缺。互联网的发展令网络新词的兴起成为一种时代趋势,为了进一步传递中国声音,网络新词的翻译研究尤为必要。本文将从目的论和跨文化交际视角来探讨网络新词的翻译,分析其类型特征,探索有效的翻译策略,促进网络新词的精准传播及文化的合理融合。
【关键词】网络新词;跨文化交流;目的论;翻译
【作者简介】朱美霖,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一些贴合时代特点的新词在网络和社会生活中迅速蹿红,深受当代年轻人的追捧和运用。
本文的探讨研究基于翻译的目的论,遵循“译文由其目的决定”原则,译文必须要符合预定的目的。因此,弄清楚原文的目的以及译文的功能对于译者而言至关重要。必须明确网络新词翻译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准确地将网络新词的特殊含义传达给受众,以及如何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等。
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转换达到两个民族文化交流的目的。网络新词可以作为一种新时代的新文化,经译者的精心创造和加工,将其精准地传递、渗透给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根据不同的语言情形,巧妙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最终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
二、网络新词的概念
网络新词是通过互联网传播,并流行于社会生活中的非正式语言。林承璋认为,“新词”是新创造的词语,或是由于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变化,为适应新的环境而赋予旧词以新义的词语。新词的“新”表现为:一是时间“新”,捕捉当下时代新鲜热点话题;二是词义“新”,赋旧词以新义;三是更新换代快,时效性短。加之新媒体的日趋成熟,为新词的传播增加了更多的途径。总而言之,网络新词的出现为网络社会生活增添了语言乐趣,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语言文化习惯,丰富了语言方式,适应时代需求。
三、网络新词的分类及特点
每年大概会诞生数百条网络新词,包括主流媒体、网站论坛、各大社交APP等。网络新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娱乐性和生动形象性,其具体的分类及特点如下:
1.数字谐音型词汇。由于阿拉伯数字简洁且易于输入,网民们在聊天时为了提高效率,利用数字的谐音来表达想法,各种数字的组合也有了其特殊的含义,如:9494(就是就是),7456(气死我了),065(原谅我)等等。该方式方便聊天,若有些语言用文字难以启齿,数字表达反而会化解某种尴尬。
2.字母拼音型词汇。同数字谐音类似,某些语言用英文字母或汉语拼音的首字母等表达,简练却内涵丰富。例如:网络称呼GG(哥哥),DD(弟弟);论坛灌水常用PF(佩服),BS(鄙视),ZT(转帖、猪头)等。这当中有很多并不符合英语语法规范,因其输入简便,形式简洁,仍深受广大网民的追捧。
3.词义引申及曲解型词汇。旧词赋新义,有些词看上去既不规范也不符合常理,却反映了大众交流的需求及社会状态。例如:溜了溜了(表示惹不起躲得起);火钳刘明(谐音火前留名,指在帖子或之前,留下自己的名字);老司机(本指经验丰富的司机,现多指熟谙行业规则,拥有丰富资源的人);老腊肉(原指烟熏肉类,现常指年龄较大,社会经验丰富的人,与小鲜肉正好相反)等。
4.字母文字组合型词汇。单一的语言表达已不能满足网络社交多样化的需求,数字、字母、英文单词和文字的组合型词汇相继出现,妙趣横生。例如:恋爱ing(中文词与英文动词后缀的组合,正在恋爱中);me2(英文单词与数字组合,与“me too”同义);2B青年(指个性单纯,具备耍宝天分,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人)等,这些都是网民大开脑洞,自由发挥的产物。
5.缩略或拆字型词汇。为了追求简便时尚的交流,网络语言大都偏任意,与传统语法相悖,缩略型或拆字型的词汇也层出不穷。如:“城会玩”——“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的缩略形式,“不明觉厉”——虽然(楼主)讲得不明白,但是觉得好像很厉害;文字拆分变成新词,弓长——张,王求革圭——球鞋等。
6.口语型词汇。网络聊天通常偏口语化,网民们聊天时通常会加一些语气助词以烘托气氛。例如:呵呵(以前单纯地表示轻轻的笑声,现在多数人用它表示冷笑,令人不爽),Mua(亲吻的拟声词,表示对对方的亲昵)等。
7.语句型词汇。现实社会和网络上的热点也会催生出一些新的网络金句,例如:“我可能X了假XX”,表示在某件事情上发挥不好时甩锅给某物,如“我可能读了个假大学”;“我有点方”,意为“我好慌”来自于网络主播的口音,被网友们传颂开来成了流行语。
四、网络新词的翻译策略
基于目的论相关理论,我们深知“翻译本身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以及“翻译的目的是传递跨语言与文化障碍的信息”,翻译网络新词应严格尊重目的论原则,针对受众的文化背景,充分发挥自主创造性。网络新词翻译应符合时髦新潮,口语化,生活化,直截了当,通俗易懂等特点。通过分析以上列举的几种网络新词类型,总结出的具体翻译策略如下:
1.不译法。数字谐音型、字母文字组合型词汇可采取不译法。数字本是通用字体,字母文字组合型本就是英文单词和数字的组合,不用翻译就能明白其中意义。但字母拼音型来自网友自创,需添加恰当的英文解释,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2.音译法。在汉译英时,采取的音译法通常是取发音相近的词,或用相似的汉语拼音来表示,后面再加上适当的英文解释。例如:“秀”与其英文“show”发音一致,在双方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一致;形容喜欢搬弄是非,嚼舌头的“八卦”(bagua),该词引自粤语;暴发户式的“土豪”(tuhao)。这些词都是以其汉语读音来译的,既保留了原本的文化特色,也能让目的语受众明了和接受。
3.直译法。直譯是一种能保持原词意义完整,又能保留其结构的翻译方法。词义引申和曲解型词汇、口语型、语句型词汇都可以用直译法来翻译,特殊词汇可附上解释。例如:广场舞(square dancing)、哇哦(wow)、小鲜肉(little fresh meat or young hunk, means the young and handsome male idol)等。相比音译,直译更能令目的受众明了,也凸显出了我国的文化特色,进一步实现跨文化的无障碍传递。
4.意译法。意译是建立在词句的真实意义上的,不需要逐字逐句的翻译。根据其出现的背景,可适当改变原文形式,以尊重双方文化差异。比如“吐槽”指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言论,译为“disclose ones secret”,“且行且珍惜”译为“cherish what you have at the moment”等。
5.中式译法。很多网络词句的翻译出现了中式英语的情况,别有一番趣味。如:“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这是由网友恶搞将中文与英文结合出的金句,意为“不作死就不会死”用于调侃没事找事结果倒霉的人;“打酱油”译为“get some soy sauce”指“与自己无关,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路过而已”等。
五、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理解语言的深层基础。网络新词生动贴切,简单明了的特点在虚拟和传播性极强的网络中熠熠生辉,但应辩证地看待。一定程度上能形成一股社会监督的力量,其趣味性和调侃型也代表一种开放的思想状态,但一些新词因盲目炒作可能会对国家和青少年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翻译时需认真看待这一系列问题,坚持传递正能量,传递正确的文化方向,实现跨文化的合理融合。对于新词的翻译,在新创的中式英语被英语国家接手前,我们还是应该考虑理解及交流的问题。在全球化及信息化如火如荼的时代,我们应在目的论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划分出的网络新词类型,利用音译、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令目的受众提高对网络新词的认识、并准确使用,在英语中源源不断地注入中国元素,充分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将会是翻译工作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进步,也展现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戴淑云.汉语新词的内涵差异与翻译策略——以“土豪”英译为例[J].海外英语,2014(24).
[2]桂乾元.翻译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28.
[3]胡庚申.翻译与跨文化交流:转向与拓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51.
[4]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第三版)[M].李德凤,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2016.
[5]林承璋.英语词汇学研究[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6]刘洪泉,付霆轶.淺议“给力”的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2, 25(1).
[7]周红民.翻译的功能视角——从翻译功能到功能翻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22.